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1|回復: 0

[道学研究]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1圣因天秩制礼作教崇敬立法作刑明威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3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1圣因天秩制礼作教崇敬立法作刑明威
题文诗:
人宵天地,怀五常性,聪明精粹,有生,
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趋走不足,
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
以为养也,用仁智而,不恃力其,所以为贵.
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胜物,
不胜,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
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众心,
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
洪范:天子也者,作民父母,为天下王.
圣人取类,正名谓群,为父母明,仁爱德让,
王道之本.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
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
明哲性必,通天地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
动缘民情,则天象地.是而:先王立礼,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刑罚威狱,以类天之,
震曜杀戮;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
:天秩有礼,天讨有罪.圣因天秩,
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甲兵,
其次斧钺;中刑刀锯,其次钻凿;薄刑鞭扑.
刑也,陈诸原野,小致市朝,由已久.
【原文】
夫人宵(肖)天地之貌(1),怀五常之性(2),聪明精粹(3),有生之最灵者也(4)。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5),趋走不足以避利害(6),无毛羽以御寒暑(7),必将役物以为养(8),任智而不恃力(9),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10),不能群则不胜物(11),不胜物则养不足(12)。群而不足,争心将作(13),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14),众心说(悦)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15);归而往之,是为王矣(16)。【洪范】曰(17):『天子作民父母(18),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19),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20)。爱待敬而不败(21),德须威而久立(22),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23),必通天地之心(24),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25),而则天象地(26)。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27)。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28);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29)云『天秩有礼』(30)『天讨有罪』(31)。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32),因天讨而作五刑(33)。大刑用甲兵(34),其次用斧钺(35);中刑用刀锯(36),其次用钻凿(37);薄刑用鞭扑(38)。大者陈诸原野(39),小者致之市朝(40),其所繇(由)来者上(尚)矣(41)。
【注释】
  (1)肖:类似。(2)五常:指仁、义、礼、智、信。(3)精粹:细密、淳朴。(4)有生:指生物。(5)爪牙:借指人之手脚。(6)利害:偏义复词,言害。(7)寒暑:偏义复词,言寒。(8)役物:役使万物。(9)任:使用。恃(shì):依靠。(10)群:合群,组成集体。(11)不胜物:不能制胜万物。(12)养:给养。(13)将作:必将兴起。(14)上圣:道德高尚的人。(15)君:原指群体的首领,后来指统治者。(16)王:原指受群众拥护者,后来也指统治者。(17)【洪范】:【尚书】篇名。洪范,大法之意。(18)天子:指国君。(19)类:类比。正名:确定名分。(20)王道:旧称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之道。(21)待:同『恃』,依靠。(22)须:通『需』,引申为凭借。(23)躬:亲身,引申为『禀赋』。(24)通天地之心:符合天意、天性。(25)缘:遵循。(26)则天象地:效法天地。(27)『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引自【左传】。(28)震:雷。曜(yào):闪电。(29)【书】:即【尚书】。下两句引自【尚书·虞书·皋陶漠】。
(天叙①有典②,敕③我五典④五惇⑤哉!天秩⑥有礼,自我五礼⑦有庸⑧哉!天命有德,五服⑨五章⑩哉!天讨有罪,五刑⑪五用⑫哉!(【尚书·皋陶谟】)
注释
①叙:秩序,指规定。②典:常法。③敕(chì):告诫。④五典:五种常法,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⑤惇:敦厚。⑥秩:秩序,引申为规定。⑦五礼: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⑧庸:用。⑨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⑩章:彰,显扬。⑪五刑:指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五种刑罚。⑫用:施行。
译文: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告诫人们遵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常来敦厚这五种关系!上天规定了天下人的尊卑等级,推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礼制来实践它!上天要任命有德行的人,就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不同花色的礼服来表彰这五种德行不同的人!上天惩罚有罪的人,就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这五种人!)
(30)天秩有礼:言遵守礼制者,上天依次进用之。(31)天讨有罪:言有罪过者,上天必然惩罚之。(32)五礼:指吉、凶、宾、军、嘉等五种礼制。(33)五刑:这里指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朴等五种惩罚手段。也指称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法。(34)大刑:用兵征讨。甲兵:铠甲和武器,这里指军事。(35)斧钺(yuè):指斩刑。(36)刀锯:指割刑、刖刑。_(37)钻凿:指髌刑、黥刑。(38)薄刑:轻刑。鞭:鞭打。扑:杖刑。(39)大者陈诸原野:征战时弃置尸体于疆场。(40)致之市朝:古时,官吏尸列于朝,平民尸弃于市。(41)由来者上:由来已久。【译文】
    人模仿天地的形状,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本性,聪明淳美,是有生命的动物中最具有灵性的。人的手和脚不足以供给嗜好和欲望,奔走不足以躲避利害,没有毛皮与羽毛用来防御寒暑,人一定要役使万物来养活自己,使用智慧而不凭藉力量,造就是人所以尊贵的原因。因此人不仁爱就不能形成群体,不能形成群体就战胜不了外物,战胜不了外物供养就不充足。形成了群体但物质仍不充足,争夺的心思就将产生,前代的圣人特意率先讲求恭敬谦让和博爱的道德,大众心中高兴就跟从他们了。跟从他们的人形成了群体,他们就成了君主;都争着去归附他们,他们就成了王。【尚书。洪范】上说:『天子做民众的父母,成为天下的帝王。』圣人选取相似的称谓正名分,称君王为父母,他们懂得仁爱和谦让是王道的根本。仁爱依靠恭敬就不会败坏,恩德必须有威严才能长久存在,所以制定礼制来推崇恭顺,制订刑法来显明威严。圣人既然自身具有洞察事理的品性,一定通晓天地的思想,制定礼制兴办教育,建立法制设置刑法,动辄顺乎民情,就能依照上天的法则管理大地。所以说前代君王建立礼制,是『根据上天的神明。依照大地的本性』。刑罚和威严的监狱,是用来模仿上天用雷电杀戮的威力;温和慈祥宽厚和谐,是用来效仿上天能生长养育万物。 【尚书】上说『天按等级赏赐有礼的人』,『天讨伐有罪的人』。所以圣人依照天的次序制定了吉、凶、兵、军、嘉五礼,依照上天的讨罚的原则制订了五刑。大刑用甲兵,稍轻一点的用斧铁;中刑用刀锯,稍轻一点的用钻凿;小刑用鞭扑。大型的刑罚要陈尸到平原和旷野,小型的刑罚要到街市和朝廷示众,这种情况的由来已很久远了。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7-15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刑法志》开篇精义阐微

《汉书·刑法志》首章以天人相感为立论根基,揭示"圣王因天秩而制礼法"之精义。其文曰:"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此句实本《周易·系辞》"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意,又暗合董仲舒"人副天数"之说。所谓"五常",非仅指仁义礼智信之德性,更蕴含五行相生之理,体现汉儒"天人感应"之核心思想。

文中"爪牙不足供嗜欲"之论,与《荀子·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遥相呼应,然班固更强调"役物以为养"的文明建构过程。此中深意在于:人类之所以"为贵",非恃爪牙之利,而在能"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处"仁智"二字尤须玩味,仁者参赞化育,智者明察事理,二者相济,方成治道。

"圣王制礼作教"之说,实承《尚书·舜典》"明刑弼教"传统。考《周礼·秋官》载刑官之职,皆以"佐王刑邦国"为要务。班固在此揭示礼法二元一体之关系:礼为防未然,刑为惩已然;礼主劝善,刑主惩恶。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其"崇敬立法"之说,尤见深意——立法非为逞君王私欲,乃为"明天秩、彰天威",此即《春秋繁露》所谓"法天而立道"也。

至若"明威"之旨,当与《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并观。刑威之明,非为震慑百姓,实为昭示天道之公。班固在此暗驳法家"以刑去刑"之说,回归儒家"刑期于无刑"的本源。观《刑法志》后文详述五刑沿革,更可见其以史证经、以制显道的学术理路。

此段经义,实为汉代"霸王道杂之"治术的理论注脚。其将荀子"化性起伪"说与董子"天人感应"论熔于一炉,既肯定礼法秩序的必要性,又强调道德教化的优先性。读者当于此体会班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意,方能把握《汉书》十志"述往思来"的微言大义。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7-22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刑法志》首章阐发天人秩序与礼刑本源之要义,诚为政教根本。今就"圣因天秩制礼作教"之旨,试作疏解如下:

一、人禀天地之灵以为性
"人宵天地,怀五常性"者,盖言人性本于天道。《白虎通》云:"五行者,仁义礼智信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谓"人受命于天,取仁于天而仁也",正与此章相发明。人之灵性超越众物,非徒恃爪牙之力,实因内具五常之德,此乃"最为天下贵"(《孝经》语)之根本。

二、礼刑并作乃法天而立
圣王制礼作刑,非由私智,实"因天秩"而设。《尚书·皋陶谟》"天秩有礼"、《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皆示礼法本于自然秩序。班固承刘向《说苑》"明君之制,因天之威"之说,揭示"明威"之刑实为天道震慑之体现。礼以导善,刑以禁暴,犹阴阳之互济也。

三、役物养德乃人道之枢
"必将役物以为养"句,深合《荀子·王制》"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之旨。圣人制礼立法,正在使人"用仁智而不恃力"。贾谊《新书》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与此章崇礼明威之思一脉相承。刑措不用,非废其具,乃德化之效也。

四、文质相济见圣人之教
班固述刑志而首揭礼本,暗合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之教。其以"聪明精粹"言人性,实取《中庸》"自诚明谓之性"之义。刑政终归于"五常"之教,可见汉儒"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的治术精义。

要之,此章立论实本于《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政教观。读者当知:班固述刑而首重礼教,非惟申明"德主刑辅"之汉家制度,更深寓"刑期于无刑"(《尚书·大禹谟》)的王道理想。后世研习律法者,尤当于此根本处三致意焉。

(全文共798字,谨依命撰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