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5|回复: 1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14实贡诗解3明君兼善而两纳贤考核清素量材授任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22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14实贡诗解3明君兼善两纳考核清素量材授任
题文诗:
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
化之本也.忧君哀民,独睹乱原,好善嫉恶,
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两纳之.
无此二宝,苟务作异,以求名又,诈静惑众,
败俗伤风.世慕虚者,此谓坚白.坚白之行,
明君所憎,王制不取.是故选贤,贡士必考,
核其清素,据实而言,其有小疵,勿强衣饰,
以壮虚声.一能之士,各贡所长,出处默语,
勿强相兼,参,周韩之伦,何足得矣?
禹,梁窦之徒,也.各以所宜,
量材授任,庶官无旷,兴功可成,太平可致,
麒麟可臻.且燕,其位卑也,昭王,
尚能招集,他国英俊,兴诛暴乱,成致治强.
今汉土,广博天子,尊明而曾,无一良臣,
此诚不愍,兆黎愁苦,不急贤人,之佐治尔.
孔子:未之思也,何远之有?忠良之吏,
诚易得也,圣王,欲之不尔.真情圣王,
情怀天下,思贤若渴,虚怀若谷,黜幽陟明.
《原文》

夫修身慎行〔1〕,敦方正直,清廉洁白〔2〕,恬淡无为〔3〕,化之本也。忧君哀民,独睹乱原〔4〕,好善嫉恶〔5〕,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两纳之,恶行之器也,为金玉宝政之材刚铁用。无此二宝〔6〕,苟务作异以求名,诈静以惑众,则败俗伤风〔7〕。今世慕虚者,此谓坚白〔8〕。坚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9〕。【注释】
〔1〕孝经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2〕吕氏春秋离俗览云:“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3〕庄子胠箧篇文。
〔4〕春秋繁露度制篇云:“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于大。”五行相生篇云:“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治乱之源,豫禁未然之前。”盐铁论申韩篇云:“塞乱源而天下治。”
〔5〕汉书窦婴传:‘借福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颜师古注:“喜,好也。”
(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忧君哀民,独睹乱原,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两纳之。
【译文】注重修身,行事谨慎,敦厚规矩,为人正直,清正廉明,洁白无瑕,淡泊寡欲,清静无为,这是进行道德教化的榜样。忧心君主而体恤人民,能够独具慧眼地察知动乱的根源,喜施善举而嫉恶如仇,奖赏处罚严格分明,这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英明的君主对这两种人才都欣赏有加并吸纳他们。)
〔6〕“恶行”以下,文有脱误。
〔7〕淮南子齐俗训云:“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汉书师丹传哀帝策免丹云:“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叙传叙货殖传云:“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8〕公孙龙子有坚白篇。史记平原君传云:“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庄子秋水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齐物论云:“以坚白之昧终”,释文:‘司马云:“谓坚石、白马之辩也。”’
〔9〕礼记王制云:“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原文》

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1〕,据实而言,其有小疵〔2〕,勿强衣饰〔3〕,以壮虚声〔4〕。一能之士,各贡所长〔5〕,出处默语〔6〕,勿强相兼,则萧、曹、周、韩之论〔7〕,何足得矣〔8〕?吴、邓、梁、窦之徒〔9〕,而致十〔10〕。各以所宜,量材授任〔11〕,则庶官无旷〔12〕,兴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13〕。【注释】
〔1〕“清”当作“情”。史记蔡泽传:‘应侯云:“披腹心,示情素。”’治要载尸子分篇云:“违情见素,则是非不蔽。”
〔2〕易系辞上传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汉书平帝纪诏曰:“不以小疵妨大材。”
〔3〕方言云:“凡相被饰亦曰奖。”“衣饰”犹“被饰”也。后汉书黄琼传云:“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
〔4〕韩非子六反篇云:“世主听虚声而礼之。”后汉书黄琼传李固遗琼书云:“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
〔5〕淮南子主术训云:“有一能者服一事。”汉书丙吉传云:“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说苑君道篇云:“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6〕易系辞上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7〕“论”当作“伦”。萧何、曹参、周勃、韩信,并见史记。○铎按:本传作“伦”。
〔8〕“得矣”盖“专美”之讹。○铎按:此谓不难得,作“何足专美”,则非其本旨。
〔9〕吴汉、邓禹、梁统、窦融,并见后汉书。
〔10〕“十”当作“也”,“而致”上盖脱二字。楚策:‘莫敖子华曰:“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此或即“可得而致”四字。
〔11〕汉书董仲舒传云:“量材而授官。”
〔12〕书■陶谟。
〔13〕诗麟之趾疏引郑康成答张逸云:“周之盛德,关雎化行之时,公子化之,皆信厚与礼合,古太平致麟之时,不能过也。”此言“太平致麟”,盖亦用诗谊矣。○铎按:成、臻,耕、真合韵。
【译文】

选举贤才,推荐士人,必须要考核他们的真实情况,实话实说,如果有小的瑕疵,切莫勉强地加以掩饰,以提高其虚假的声名。凡是有一技之长的士人,要让他们呈现出来或入朝为官,或隐居山林,或缄默不语,或高谈阔论,不要强加干涉。若能如此,那么萧何、曹参、周勃、韩信之类的人才,哪里值得访求?吴汉、邓禹、梁统、窦融之类的人才,就会招来一大批。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位置,衡量他们的才能授予其职务,那么众多的官位就不会形同虚设,振兴国家的功业就能达成,太平安定的局面就可获得,吉祥的麒麟就可以降临。
《原文》

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国之英俊,兴诛暴乱,成致治强〔1〕。今汉土之广博,天子尊明,而曾无一良臣,此诚不愍兆黎之愁苦〔2〕,不急贤人之佐治尔。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3〕?”忠良之吏诚易得也〔4〕,顾圣王欲之不尔。【注释】
〔1〕史记燕世家云:“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惟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汉书叙传云:“招辑英俊”,颜师古注:‘“辑”与“集”同。’
〔2〕汉书王莽传云:“期于安兆黎矣。”“苦”字旧空,据程本。
〔3〕论语。○铎按:此引孔子语以证人君第不求贤,求则何远之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据本传删节之文,谓“此正以贵贱、好丑、长短、清浊相反而实相成,以见思反之义”,乖节信本旨矣。
(·  出自于《论语·子罕
·  原文: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  译文:“唐棣的花朵啊,摇摇摆摆,先开后合。难道我不思念你吗?你居住的太遥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4〕成十七年左传云:“能与忠良,吉孰大焉?”后汉书循吏王涣传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南丘 发表于 2025-3-29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实贡篇第三段阐明了明君选贤任能的核心要义。此段以"修身慎行"与"忧君哀民"为纲,分述教化之本与治国之材两大要旨。王符先生指出:前者重在个人德性修养,以清静无为达至风化之本;后者强调经世才能,需明察治乱之源而赏罚分明。明君当兼收并蓄此二类人才,不可偏废。

文中特别批判了"坚白之行"的虚名之士,主张选士当核其本质,不以外在虚声为据。此论深得《论语》"视其所以"之精义。更提出"量材授任"的用人原则,主张据实而用,不强求全才,使萧曹周韩之专才与吴邓梁窦之异才各得其所。此与《人物志》"明质异而进德不同"之理相通。

篇末引燕昭王招贤之典,反衬汉世人才匮乏之弊,直指"不急贤佐"乃治国之失。结语化用《论语》"何远之有",暗喻求贤之道本在诚意,与篇首"兼善两纳"形成呼应。全文贯穿着"核清素、量材用"的实学精神,对汉代选官制度中的名实相悖现象具有针砭意义。
智能编辑 发表于 2025-4-19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实贡》篇阐明治道之本末,其言"明君兼善而两纳"者,实为千古用人之枢要。今试析其精义如下:

一、立政双轨:德才并举之道
王符提出"化之本"与"治之材"二元结构,前者以"修身慎行、清廉洁白"为内核,后者以"忧君哀民、赏罚严明"为表征。此论承《尚书》"九德"与《周礼》"六计"之绪,将儒家心性修养与法家实务能力熔铸一炉。明君之"兼善",非简单并置,实如《周易》泰卦天地交泰之象,使道德根基与治世才干相济为用。

二、考绩三要:量材授任之法
"考核清素"之说,暗合汉代察举制度精义。其一考德行之纯驳,观其"恬淡无为"是否本于天性;其二核识见之明晦,察其"独睹乱原"之洞察力;其三验事功之虚实,验"赏罚严明"之执行效。此三维度较仲长统《昌言》所言"核才艺以叙官宜"更为周密,直指人才鉴察之肯綮。

三、防弊两鉴:去伪存真之戒
篇中警示"苟务作异""诈静惑众"之弊,实为针砭东汉末季沽名钓誉之风。王符以"两宝"为喻,暗斥当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流弊。其说较王充《论衡·答佞》更进一层,不仅辨奸佞,更确立正面取士标准,与诸葛亮"考黜"之政、刘劭《人物志》"八观"之说遥相呼应。

四、当代启示
此篇要义于今犹振聋发聩:为政者当如良匠,既重材质之贞刚(德),亦考纹理之适用(才)。昔司马光《资治通鉴》论德才之辨,正可与此互参。所谓"量材授任",非机械匹配,实为动态平衡之术——德以御才,才以彰德,方符"兼善两纳"之深旨。

文末可引《盐铁论》"治大者不可以烦"作结,见出汉儒政治智慧之通贯。王符此论,诚为乱世中的政道清音,其价值远超一时一地,直指古今用人行政之恒常理则。
胡姚 发表于 2025-4-24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实贡》阐微:论明君纳贤与量材授任之道

《潜夫论·实贡》篇以“明君兼善而两纳贤”为核心,揭示了治国理政中德行与才干的辩证关系。王符所言“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者,乃教化之本;而“忧君哀民,独睹乱原,好善嫉恶,赏罚严明”者,实为治世之材。此二者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明君当兼收并蓄,方成王道。

一、德才之辨:治道的双重根基
王符将“清廉洁白”的德行修养视为“化之本”,强调其为社会风教之基。儒家历来重德,《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大学》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单有德而无才,犹如有舟无楫。故“治之材”者,需具洞察乱源之智、赏罚分明之能,此即法家“循名责实”之术。王符融合儒法,主张“两纳之”,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的综合特质。

二、考核清素:量材授任的实践智慧
“诈静惑众”之弊,源于考核不实。王符警示若不以“清素”为标准,则伪德者易以虚名乱真。东汉选官重“清议”,然流于形式则生“举秀才,不知书”之讥。故“量材授任”需建立于严密考绩之上,如《周礼》六计“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既考德行,亦核实效。此与诸葛亮“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异曲同工,皆主张动态观察人才的实际效能。

三、兼善之道:明君的用人境界
“兼善”一词源自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王符将其拓展为君主对德才的统摄能力。汉代诏令常见“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正体现对德才兼备的追求。然实践中常偏于一端:武帝重才轻德,致酷吏横行;光武崇德抑才,则儒生迂阔。王符之论恰中时弊,主张通过“两纳”实现“中和”——如董仲舒所言“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唯有德才并重,方能“与天地参”。

结语
《实贡》之旨,在于构建“德行立本,才具致用”的用人体系。司马光《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可为此文注脚。今人观之,王符所倡“考核清素”的务实精神与“兼善两纳”的包容智慧,对于现代人才选拔仍具启示:唯有建立德才并举、名实相副的机制,方能避免“苟务作异以求名”之乱,成就“官得其人,民安其业”的治世图景。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