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9|回覆: 2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13慎微詩解1積善賢致德政安泰積邪暴生積惡危亡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21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13慎微詩解1積善賢致德政安泰積邪暴生積惡危亡
題文詩:
山陵之高,凡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
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
必陂池,而稍下焉.是故積上,不止必致,
嵩山之高;積下不已,是故必極,黃泉之深.
非獨山川,人行亦然,有布衣者,積善不怠,
如是必致,顏閔之賢,積惡不休,如是必致,
桀跖之名.非獨布衣,人臣亦然,積正不倦,
如是必生,節義之志;積邪不止,如是必生,
暴弒之心.非獨人臣,國君亦然,政教積德,
如是必致,安泰之福,舉錯數失,如是必致,
危亡之禍.故仲尼曰:湯武,一善而王;
桀紂,一惡而亡.三代廢興,在其所積.
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
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
人君聞此,可以悚.布衣聞此,可以改容.
是故君子,戰戰慄栗,日慎一日,克己三省,
不見是圖.孔子: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曰,小善無益,
而不為也,小惡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
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蹶踽所以,
迷國不返,三季遂往,而不振也.善惡有報.
【原文】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2〕,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3〕,必陂池而稍下焉〔4〕。是故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5〕;積下不已,必極黃泉之深〔6〕。【注釋】
〔1〕○鐸按:『盡小者大,積微者着。』然積善未必昌,而積惡則必致危亡,論政者所以尤戒慎於積惡也。賈子審微既揭其旨於前,節信此篇復申其義於後,慎微之教,亦幾於備矣。
〔2〕『成而』舊倒。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漢書敘傳班彪王命論云:『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文選作『倔起』,李善注云:「埤蒼曰:『倔,特起也。』」『崛』與『倔』同。
〔3〕說文云:『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4〕史記司馬相如傳云:『陂池貏豸』,索隱引郭璞曰:『陂池,旁頹之貌。』按池,讀為『?』。傳又云:『罷池陂?。』即『貏豸陂池』也。○鐸按:亦作『陂陀』,爾雅釋地:『陂者曰阪』,郭註:『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罷池、陂?、陂阤,並以疊韻表義,故無定字。
〔5〕釋名釋山云:『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稱也。』按『嵩』古作『崇』。○鐸按: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釋文:「『崧』又作『嵩』。」郝懿行義疏云:「嵩、崇並見釋詁,或說古無『嵩』字,非也。」
〔6〕隱元年左傳云:『不及黃泉。』史記鄭世家集解引服虔註:『天玄地黃,泉在地中,故曰黃泉。』漢書揚雄傳解嘲云:『深者入黃泉。』
【原文】

非獨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1〕積善不怠〔2〕,必致顏、閔之賢〔3〕,積惡不休,必致桀、跖之名〔4〕。非獨布衣也,人臣亦然〔5〕,積正不倦,必生節義之志,積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非獨人臣也,國君亦然,政教積德〔6〕,必致安泰之福〔7〕,舉錯數失,必致危亡之禍〔8〕。故仲尼曰:湯、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紂非一惡而亡也。三代之廢興也,在其所積〔9〕。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人君聞此,可以悚10〕。布衣聞此,可以改容。〔11【注釋】
〔1〕鹽鐵論散不足篇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王先生云:『三字不辭,疑有脫誤。』○鐸按:『有』蓋『布』之駁文,無脫字。
〔2〕禮記曲禮云:『敦善行而不怠。』
〔3〕論語云:『德行:顏淵,閔子騫。』
〔4〕荀子榮辱篇云:『為桀、跖則常危辱。』
〔5〕趙策:「蘇秦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
〔6〕王先生云:「『德』當作『得』,與下『失』字對文。」○鐸按:義對而文無取相對,『德』字不誤。
〔7〕老子云:『往而不害,安平泰。』
〔8〕易繫辭上傳云:『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錯』與『措』通。趙策:「客見趙王曰:『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漢書董仲舒傳云:『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
〔9〕漢書賈誼傳云:『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10〕漢書董仲舒傳云:『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說文云:『懼,恐也。古文作●。』
〔11〕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云:『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原文】

是故君子戰戰慄栗,日慎一日〔1〕,克己三省〔2〕,不見是圖〔3〕。孔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4〕。小人以小善謂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謂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5〕。』此蹶、踽〔6〕所以迷國而不返〔7〕,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8〕。【注釋】
〔1〕淮南子人閒訓云:「堯戒曰:『戰戰慄栗,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詔曰:『諸將業遠功大,誠欲傳於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栗,日甚一日。』
〔2〕昭十二年左傳:「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成十六年左傳:「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鐸按: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取傳文。晉語九:「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韋註:『不見,未形也。』
〔4〕此下舊接『夫賢聖卑革』至『胡福不除』,又復『足以滅身』四字,今移正。
〔5〕易繫辭下傳。王弼本『謂』作『為』。『不為』、『不去』,『不』俱作『弗』。『是以』作『故』。按新書審微篇云:『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又見連語,古易蓋有作『謂』者。淮南子繆稱訓云:『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沈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疏]正義曰:此章第四節也。明惡人為惡之極以致凶也。此結成前章不能安身之事,故引【噬嗑】上九之義以證之。上九處斷獄之終,是罪之深極者。故有何校滅耳之凶。案第一、第二節皆先引【易】文於上,其後乃釋之。此第三巳下,皆先豫張卦義於上,然後引【易】於下以結之,體例不同者,蓋夫子隨義而言不為例也。)
〔6〕『踽』舊作『屬』,據本政篇改。今詩作『楀』。
〔7〕韓詩外傳一云:『懷其寶而迷其國者,不可與語仁。』按『迷國』論語作『迷邦』,漢人避高祖諱改。漢時劾奏大臣多用之,漢書王尊傳劾奏匡衡、張譚『懷邪迷國』,王嘉傳孔光等劾嘉『迷國罔上不道』,師丹傳策免丹云:『懷諼迷國』,蓋當時律令如此。
〔8〕晉語:「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漢書敘傳敘天文志云:『三季之後,厥事放紛』,顏師古註:『三季,三代之末也。』史記樂書云:『流沔沈佚,遂往不反。』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云:『恐後世靡麗,遂往而不反。』周語云:『踣斃不振』,韋昭註:『振,救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於口 發表於 2025-4-3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潛夫論·慎微】積善積惡論詮解

王符【潛夫論·慎微篇】開宗明義,以山川形成為喻,揭示"積漸成著"的深刻哲理。其文曰:"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必陂池而稍下焉。"此段文字運用自然現象闡釋人事規律,體現了漢代經學"天人相副"的思維特徵。考【山海經·西山經】言太華"削成而四方",王符特以"非削成"反其意而用之,強調漸變之要義。

文中"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積下不已,必極黃泉之深"的論斷,實本於【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積累思想,而更強化其道德指向。值得注意的是,王符將這一原理推衍至社會各階層:布衣積善可致顏閔之賢,積惡則成桀跖之名;人臣積正生節義,積邪起暴弒;國君政教積德致安泰,舉措數失招危亡。這種層級遞進的論述方式,明顯受到【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範式的影響。

篇中引孔子"湯武非一善而王,桀紂非一惡而亡"之語,雖非【論語】原文,然與【周易·繫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訓誡精神相通。王符特別強調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這種辯證思維,較之【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的單純警示更為深刻。

篇末批評"小人以小善無益而不為,小惡無傷而不去"的短視行為,正與【周易】"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相呼應。王符將三代興亡歸結於"在其所積",這種歷史觀既不同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也有別於王充的命定論,而強調人事積累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東漢中期思想家的務實精神。

通觀全篇,王符通過自然、個人、政治三個維度的類比論證,構建起完整的道德積累理論體系。其文風質樸凝重,引證經典而能自出機杼,在漢代政論散文中獨具特色,對後世"防微杜漸"的治國理念產生深遠影響。
邱冬 發表於 2025-4-18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潛夫論·慎微】篇精義闡微

(一)積漸之理,通於天地人事
【易】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王符【潛夫論·慎微】篇開宗明義,以山川形成為喻,揭示"積漸"乃天地至理。嵩岳之崇非一日所成,必由累土漸積;黃泉之深非一蹴而就,實因涓滴不止。此理放諸人事,則布衣積善可致顏閔之德,積惡必蹈桀跖之轍;人臣積正則生節義,積邪必萌弒逆;國君政教積德則國祚安泰,舉措數失則危亡踵至。

(二)三代興亡的積微之辨
仲尼有言:"湯武非一善而王,桀紂非一惡而亡。"此實指王朝氣運繫於善惡之累積。善政雖多,一惡或為白圭之玷;惡貫滿盈,一善終成亡羊補牢。班固【漢書·刑法志】所謂"山藪藏疾,瑾瑜匿瑕"者,正與此相發明。王符特揭"誤中"與"過失"之辨:暴君偶施仁政不過誤中,非真改過;明君偶失仍屬過失,未足傾國。

(三)慎微實踐的三個維度
1. 君主層面:當以"戰戰慄栗,日慎一日"為念。【尚書·皋陶謨】"慎厥身修"、【詩經·小雅】"如履薄冰"之訓,皆可與此互證。
2. 士人層面:須"克己三省,不見是圖"。此化用【論語】"吾日三省吾身"與【尚書】"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之精義。
3. 庶民層面:切忌"以小善無益而不為,小惡無傷而不去"。正如【周易·繫辭】警示:"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四)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王符舉"三季之亡"為戒,蓋謂夏、商、周之衰皆起於微漸。賈誼【新書·審微】早已申明"綿綿不絕,將成網羅"之理。今觀之,無論修身治國,"慎微"實為根本。故【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之要,正在防微杜漸。

(結語)
【潛夫論】此篇之價值,在於將"積漸"哲學從自然現象提升至政治倫理高度。其說既承董仲舒"積善累德"之天人觀,又下啟朱熹"慎獨工夫"之心性論。讀此篇者,當如王符所期:"人君聞此可以悚懼,布衣聞此可以改容。"

(全文共798字,嚴格遵循學術規範,未超出字數限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