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0|回复: 2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13慎微诗解1积善贤致德政安泰积邪暴生积恶危亡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2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13慎微诗解1积善贤致德政安泰积邪暴生积恶危亡
题文诗:
山陵之高,凡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
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
必陂池,而稍下焉.是故积上,不止必致,
嵩山之高;积下不已,是故必极,黄泉之深.
非独山川,人行亦然,有布衣者,积善不怠,
如是必致,颜闵之贤,积恶不休,如是必致,
桀跖之名.非独布衣,人臣亦然,积正不倦,
如是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如是必生,
暴弑之心.非独人臣,国君亦然,政教积德,
如是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如是必致,
危亡之祸.故仲尼曰:汤武,一善而王;
桀纣,一恶而亡.三代废兴,在其所积.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
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
人君闻此,可以悚.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克己三省,
不见是图.孔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曰,小善无益,
而不为也,小恶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
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蹶踽所以,
迷国不返,三季遂往,而不振也.善恶有报.
《原文》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2〕,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3〕,必陂池而稍下焉〔4〕。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5〕;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6〕。【注释】
〔1〕○铎按:“尽小者大,积微者着。”然积善未必昌,而积恶则必致危亡,论政者所以尤戒慎于积恶也。贾子审微既揭其旨于前,节信此篇复申其义于后,慎微之教,亦几于备矣。
〔2〕“成而”旧倒。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汉书叙传班彪王命论云:“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文选作“倔起”,李善注云:‘埤苍曰:“倔,特起也。”’“崛”与“倔”同。
〔3〕说文云:“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4〕史记司马相如传云:“陂池貏豸”,索隐引郭璞曰:“陂池,旁颓之貌。”按池,读为“?”。传又云:“罢池陂?。”即“貏豸陂池”也。○铎按:亦作“陂陀”,尔雅释地:“陂者曰阪”,郭注:“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罢池、陂?、陂阤,并以叠韵表义,故无定字。
〔5〕释名释山云:“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按“嵩”古作“崇”。○铎按:尔雅释山:“山大而高崧。”释文:‘“崧”又作“嵩”。’郝懿行义疏云:‘嵩、崇并见释诂,或说古无“嵩”字,非也。’
〔6〕隐元年左传云:“不及黄泉。”史记郑世家集解引服虔注:“天玄地黄,泉在地中,故曰黄泉。”汉书扬雄传解嘲云:“深者入黄泉。”
《原文》

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1〕积善不怠〔2〕,必致颜、闵之贤〔3〕,积恶不休,必致桀、跖之名〔4〕。非独布衣也,人臣亦然〔5〕,积正不倦,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必生暴弑之心。非独人臣也,国君亦然,政教积德〔6〕,必致安泰之福〔7〕,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8〕。故仲尼曰:汤、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9〕。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10〕。布衣闻此,可以改容。〔11【注释】
〔1〕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王先生云:“三字不辞,疑有脱误。”○铎按:“有”盖“布”之驳文,无脱字。
〔2〕礼记曲礼云:“敦善行而不怠。”
〔3〕论语云:“德行:颜渊,闵子骞。”
〔4〕荀子荣辱篇云:“为桀、跖则常危辱。”
〔5〕赵策:‘苏秦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
〔6〕王先生云:‘“德”当作“得”,与下“失”字对文。’○铎按:义对而文无取相对,“德”字不误。
〔7〕老子云:“往而不害,安平泰。”
〔8〕易系辞上传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错”与“措”通。赵策:‘客见赵王曰:“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汉书董仲舒传云:“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
〔9〕汉书贾谊传云:“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10〕汉书董仲舒传云:“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说文云:“惧,恐也。古文作●。”
〔11〕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原文》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1〕,克己三省〔2〕,不见是图〔3〕。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4〕。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5〕。”此蹶、踽〔6〕所以迷国而不返〔7〕,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8〕。【注释】
〔1〕淮南子人闲训云:‘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年诏曰:“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甚一日。”
〔2〕昭十二年左传:‘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成十六年左传:‘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铎按: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取传文。晋语九:‘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韦注:“不见,未形也。”
〔4〕此下旧接“夫贤圣卑革”至“胡福不除”,又复“足以灭身”四字,今移正。
〔5〕易系辞下传。王弼本“谓”作“为”。“不为”、“不去”,“不”俱作“弗”。“是以”作“故”。按新书审微篇云:“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又见连语,古易盖有作“谓”者。淮南子缪称训云:“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沈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疏]正义曰:此章第四节也。明恶人为恶之极以致凶也。此结成前章不能安身之事,故引《噬嗑》上九之义以证之。上九处断狱之终,是罪之深极者。故有何校灭耳之凶。案第一、第二节皆先引《易》文于上,其后乃释之。此第三巳下,皆先豫张卦义于上,然后引《易》于下以结之,体例不同者,盖夫子随义而言不为例也。)
〔6〕“踽”旧作“属”,据本政篇改。今诗作“楀”。
〔7〕韩诗外传一云:“怀其宝而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按“迷国”论语作“迷邦”,汉人避高祖讳改。汉时劾奏大臣多用之,汉书王尊传劾奏匡衡、张谭“怀邪迷国”,王嘉传孔光等劾嘉“迷国罔上不道”,师丹传策免丹云:“怀谖迷国”,盖当时律令如此。
〔8〕晋语:‘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汉书叙传叙天文志云:“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史记乐书云:“流沔沈佚,遂往不反。”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恐后世靡丽,遂往而不反。”周语云:“踣毙不振”,韦昭注:“振,救也。”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于口 发表于 2025-4-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慎微》积善积恶论诠解

王符《潜夫论·慎微篇》开宗明义,以山川形成为喻,揭示"积渐成著"的深刻哲理。其文曰:"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必陂池而稍下焉。"此段文字运用自然现象阐释人事规律,体现了汉代经学"天人相副"的思维特征。考《山海经·西山经》言太华"削成而四方",王符特以"非削成"反其意而用之,强调渐变之要义。

文中"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的论断,实本于《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思想,而更强化其道德指向。值得注意的是,王符将这一原理推衍至社会各阶层:布衣积善可致颜闵之贤,积恶则成桀跖之名;人臣积正生节义,积邪起暴弑;国君政教积德致安泰,举措数失招危亡。这种层级递进的论述方式,明显受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范式的影响。

篇中引孔子"汤武非一善而王,桀纣非一恶而亡"之语,虽非《论语》原文,然与《周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训诫精神相通。王符特别强调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这种辩证思维,较之《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的单纯警示更为深刻。

篇末批评"小人以小善无益而不为,小恶无伤而不去"的短视行为,正与《周易》"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相呼应。王符将三代兴亡归结于"在其所积",这种历史观既不同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也有别于王充的命定论,而强调人事积累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东汉中期思想家的务实精神。

通观全篇,王符通过自然、个人、政治三个维度的类比论证,构建起完整的道德积累理论体系。其文风质朴凝重,引证经典而能自出机杼,在汉代政论散文中独具特色,对后世"防微杜渐"的治国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邱冬 发表于 2025-4-18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慎微》篇精义阐微

(一)积渐之理,通于天地人事
《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王符《潜夫论·慎微》篇开宗明义,以山川形成为喻,揭示"积渐"乃天地至理。嵩岳之崇非一日所成,必由累土渐积;黄泉之深非一蹴而就,实因涓滴不止。此理放诸人事,则布衣积善可致颜闵之德,积恶必蹈桀跖之辙;人臣积正则生节义,积邪必萌弑逆;国君政教积德则国祚安泰,举措数失则危亡踵至。

(二)三代兴亡的积微之辨
仲尼有言:"汤武非一善而王,桀纣非一恶而亡。"此实指王朝气运系于善恶之累积。善政虽多,一恶或为白圭之玷;恶贯满盈,一善终成亡羊补牢。班固《汉书·刑法志》所谓"山薮藏疾,瑾瑜匿瑕"者,正与此相发明。王符特揭"误中"与"过失"之辨:暴君偶施仁政不过误中,非真改过;明君偶失仍属过失,未足倾国。

(三)慎微实践的三个维度
1. 君主层面:当以"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为念。《尚书·皋陶谟》"慎厥身修"、《诗经·小雅》"如履薄冰"之训,皆可与此互证。
2. 士人层面:须"克己三省,不见是图"。此化用《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与《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之精义。
3. 庶民层面:切忌"以小善无益而不为,小恶无伤而不去"。正如《周易·系辞》警示:"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四)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王符举"三季之亡"为戒,盖谓夏、商、周之衰皆起于微渐。贾谊《新书·审微》早已申明"绵绵不绝,将成网罗"之理。今观之,无论修身治国,"慎微"实为根本。故《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之要,正在防微杜渐。

(结语)
《潜夫论》此篇之价值,在于将"积渐"哲学从自然现象提升至政治伦理高度。其说既承董仲舒"积善累德"之天人观,又下启朱熹"慎独工夫"之心性论。读此篇者,当如王符所期:"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全文共798字,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未超出字数限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