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7|回覆: 4

[道學研究] 【列子】卷7楊朱詩解5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7楊朱詩解5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
題文詩:
子產相鄭,專國之政.三年善者,服化惡者,
畏其禁令,鄭國以治,諸侯憚之.而有兄弟,
兄公孫朝,弟公孫穆.好酒好色.朝之室也,
聚酒千鍾,積曲成封,望門百步,糟漿之氣,
逆於人鼻,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安危,
悔吝,有亡,九族親疏,存亡哀樂;
水火兵刃,雖交於前,知也.穆之後庭,
比房數十,稚齒婑媠,擇以盈之,方其耽色,
親昵,交遊,逃於後庭,以晝足夜,
三月一出,意猶未愜;鄉有處子,之娥姣者,
必賄而招,媒而挑之,獲後已.子產日夜,
以戚密造,鄧析而謀,曰僑,治身及家,
治家及國,此言自於,近至於遠;為國則治,
家則亂,其道逆邪?奚救二子?子其詔之!
鄧析,子奚,喻重性命,誘尊禮義?
子產因間,謁兄弟曰:人之所以,貴於禽獸,
由有智慮,智慮之所,禮義,禮義成則,
名位至矣,若觸情動,耽嗜欲則,性命危矣,
納僑之言,則朝腎海,而夕食祿.朝穆曰吾,
知之久矣,擇之亦久,豈待若言,而後識哉?
生之難遇,死之易及,以難遇生,俟易及死,
可孰念哉?欲尊禮義,以誇人,矯情性以,
招名吾以,為弗若死;為欲盡,一生之歡,
窮當年樂,唯患腹溢,不得恣飲,力憊不得,
肆情於色,不遑憂,名聲之丑,性命之危;
且以治國,之能夸物,欲以說辭,亂我之心,
榮祿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憐?又欲,
與若別之,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
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若之治外,
其法可暫,行於一國,未合人心;以我治內,
推於天下,君臣道息;吾常欲以,此術喻之,
若以彼術,教我哉?子產,無以應之,
以告鄧析,鄧析曰子,與真人居,而不知也,
​孰謂子智?國治偶耳,非子之功.至治治己.
【原文】
    子產相鄭①,專國之政。三年,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朝好酒,穆好色。朝之室也聚酒千鍾,積曲成封②,望門百步③,糟漿之氣逆於人鼻。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④,室內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雖水火兵刃交 於前,弗知也。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婑媠者以盈之⑤。方其耽於色也,屏親昵,絕交 游,逃於後庭,以晝足夜,三月一出,意猶未愜。鄉有處子之娥姣者⑥,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⑦。
子產日夜以為戚,密造鄧 析而謀之⑧。曰:『僑聞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國,此言自於近至於遠也。僑為國則治矣,而家則亂矣。其道逆邪?將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詔之⑨!』鄧析曰:『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子奚不時其治也,喻以性命之重,誘以禮義之尊乎?』子產用鄧析之言,因間以謁其兄弟,而告之曰:『人之所以貴於禽獸 者,智慮。智慮之所將者⑩,禮義。禮義成,則名位至矣。若觸情而動,耽於嗜欲,則性命危矣。子納僑之言,則朝腎海而夕食祿矣。』
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擇之亦久矣,豈待若言而後識之哉?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禮義以誇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此為弗若死矣。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不遑憂名聲之丑、性命之危也。且若以治國之能夸物,欲以說辭亂我之心,榮祿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憐哉?我又欲與若別之。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暫行於一國,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君臣之道息矣。吾常欲以此術而喻之11,若反以彼術而教我哉?』子產忙然無以應之12。他日以告鄧析。鄧 析曰:『子與真人居而不知也,孰謂子智者乎?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譯文】
子產任鄭國的宰相,掌握了國家的政權。三年之後,好人服從他的教化,壞人害怕他的禁令,鄭國得到了治理,各國諸侯都害怕鄭國。他有個哥哥叫公孫朝,有個弟弟叫公孫穆。公孫朝嗜好飲酒,公孫穆嗜好女色。公孫朝的家裡,收藏的酒達一千壇,積蓄的酒麴堆成山,離他家大門還有一百步遠,酒糟的氣味便撲鼻而來。在他被酒菜荒廢的日子裡,不知道時局的安危,人情厚薄,家業的有無,親族的遠近,生死的哀樂,即使是水火兵刃一齊到他面前,他也不知道。公孫穆的後院並列着幾十個房間,裡面都放着挑選來的年輕美貌的女子。在他沉湎於女色的日子裡,排除一切親戚,斷絕所有的朋友,躲到了後院裡,日以繼夜,三個月才出來一次,還覺得不愜意。發現鄉間有美貌的處女 ,一定要用錢財把她弄來,托人做媒並引誘她,必須到了手才罷休。
子產日夜為他倆憂愁,悄悄地到鄧析那裡討論辦法,說:『我聽說修養好自身然後推及家庭,治理好家庭然後推及國家,這是說從近處開始,然後推廣到遠處。我治理鄭國已經成功了,而家庭卻混亂了。是我的方法錯了嗎?有什麼辦法挽救我這兩個兄弟呢?請你告訴我。』鄧析說:『我已經奇怪很久了,沒敢先說出來,你為何不在他們清醒的時候,用性命的重要去曉喻他們,用禮義的尊貴去誘導他們呢?』子產採用了鄧 析的話,找了個機會去見他的兩位兄弟,告訴他們說:『人比禽獸尊貴的地方,在於人有智慧思慮。智慧思慮所依據的是禮義。成就了禮義,那麼名譽和地位也就來了。你們放縱情 欲去做事,沉溺於嗜欲,那麼性命就危險了。你們聽我的話,早上悔改,晚上就會得到俸祿了。』
公孫朝和公孫穆說:『我懂得這些已經很久了,做這樣的選擇也已經很久了,難道要等你講了以後我們才懂得嗎?生存難得碰上,死亡卻容易到來。以難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來的死亡,還有什麼可考慮的呢?你想尊重禮義以便向人誇耀,抑制本性以招來名譽,我以為這還不如死了好。為了要享盡一生的歡娛,受盡人生的樂趣,只怕肚子破了不能放肆地去喝酒,精力疲憊了不能放肆地去淫樂,沒有工夫去擔憂名聲的醜惡和性命的危險。而且你以治理國家的才能向我們誇耀,想用漂亮的詞句來擾亂我們的心念,用榮華富貴來引誘我們改變意志,不也鄙陋而可憐嗎?我們又要和你辨別一下。善於治理身外之物的,外物未必能治好,而自身卻有許多辛苦;善於治理身內心性的,外物未必混亂,而本性卻十分安逸。以你對身外之物的治理,那些方法可以暫時在一個國家實行,但並不符合人的本心;以我們對身內心性的治理,這些方法可以推廣到天下,君臣之道也就用不着了。我們經常想用這種辦法去開導你,你卻反而要用你那辦法來教育我們嗎?』子產茫然無話可說。過了些天,他把這事告訴了鄧析。鄧析說:『你同真人住在一起卻不知道他們,誰說你是聰明人啊?鄭國的治理不過是偶然的,並不是你的功勞。』
【注釋】
①子產——即公孫僑、公孫成子,春秋時政治家,鄭貴族子國之子,名僑,字子產,鄭簡公十二年(前 554 年)為卿,二十三年(前 543 年)執政。
②積曲成封——曲,酒麴,釀酒的發酵劑。封,土堆。
③望——楊伯峻:『【廣雅·釋詁】云:望,至也。』
④悔吝——悔恨。(人情厚薄)
⑤稚齒婑媠——稚齒,年少。婑媠,音 wǒ(我)tuǒ(妥),美好貌,指女子。
⑥娥姣——美好,指女子。
⑦弗獲——楊伯峻:『「弗」字疑衍,或者為「必」字之誤。』
⑧造——往,到。
⑨詔——告,多用於上告下,本文是謙同。
⑩將——秉承。
(11)喻之——楊伯峻:『「喻之,當作「喻若」。』
(12)忙然——即茫然,失意貌。

發表於 2025-3-26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此章以子產治鄭與公孫兄弟之放任相對照,深刻揭示了"治外"與"治內"的哲學辯證。子產以禮法治國而諸侯畏服,然其兄沉湎酒池,弟縱情聲色,恰成鮮明對比。此非簡單否定禮義,實乃對生命本質的深層叩問。

鄧析"喻重性命"之議,實點明治道核心:禮義若悖離性命本真,則成桎梏;性情若合乎自然之道,反得逍遙。公孫兄弟"生之難遇,死之易及"之嘆,正是楊朱"貴己重生"思想的精要——生命短暫,與其困於外物規範,不如循內在性情而得其真趣。

然列子之旨非倡縱慾,乃言"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的修養境界。真正的治內,是超越禮法形式而直指本心,使外在規範與內在性情相融無間。此中深意,與莊子"坐忘"、孟子"收放心"之說皆有冥契,共構先秦心性論之豐富維度。讀者當超越表象對立,於"身苦性逸"之辨中體悟天人之際的微妙平衡。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4-26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所載子產兄弟之事,實為道家"內治"與"外治"辯證關係之深刻寓言。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子產"外治"之局限
鄭相子產"專國之政三年",以法度禁令使"善者服化,惡者畏其禁",此乃典型儒家式外王之道。然其效驗僅止於"諸侯憚之"之外在威勢,未能化解公孫兄弟"好酒好色"之本性。此正印證【老子】"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之誡,過度依賴外部規範,反使"身交苦"——子產"晨昏謁諫"而兄弟"弗聽",恰顯外治之窮。

二、公孫兄弟"內治"之真趣
公孫朝"聚酒千鍾"、公孫穆"耽於色",表面似縱慾,實則暗合【莊子·達生】"物物而不物於物"之旨。其"不知世道安危""庭際之謀",非愚鈍也,乃"墮肢體,黜聰明"之坐忘境界。列子稱此"性交逸",即【周易】"樂天知命故不憂"之謂,其"內不覺一身,外不識有天地",已達"無待"逍遙。

三、治道之二元辯證
文中"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與"善治內者物未必亂"構成深刻對反。子產徒勞規訓兄弟,恰如【論語】"民免而無恥"之困境;而公孫氏雖"不恤國事",然"鄭國之治"未因此崩壞,反證【陰符經】"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之理。此中暗含黃老"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

四、當代啟示
今人每陷子產之困,汲汲於外在功業而"身交苦"。觀公孫兄弟"肆性於酒色",非倡縱慾,實喻【文子】"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之養性法。所謂"治內",在當下可解為回歸生命本真,破除功利性異化,此乃道家思想歷久彌新之價值。

要之,此章以子產與公孫兄弟之對比,揭示"內聖外王"之真諦:唯有先達【列子】"虛己以游世"的內治境界,方能實現【大學】"明明德於天下"的外治理想。治身治國,其道一也。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5-6 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此章以子產治鄭與兄弟耽樂之對比,深刻揭示"治外"與"治內"之辯證。子產以法度治國,"善者服化,惡者畏禁",此乃典型儒家外王之治;而朝穆兄弟縱情酒色,"糟漿之氣逆於人鼻",卻暗合道家"貴己重生"之旨。二者看似對立,實為生命境界不同層次之顯現。

子產之治,乃"以物役性"。【列子】借楊朱之口指出:"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子產雖使"鄭國以治,諸侯憚之",然其"專國之政"實為"肆之而已,勿壅勿閼"(【列子·楊朱】),強以禮法約束人性,終使身心俱疲。此即【老子】所謂"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第五十七章),過度強調外在規範,反使生命失去自然之態。

朝穆之樂,則近乎"因性任物"。其"積曲成封""糟漿逆鼻"之狀,表面是縱慾,實則暗喻"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列子學派並非簡單肯定縱慾,而是揭示"從心而動,不違自然"(【列子·楊朱】)的生命狀態。公孫兄弟"不知世道之安危"的描寫,恰與【莊子·達生】"醉者神全"之說相通——當人擺脫世俗認知束縛,反能保全天性。

更深層看,此章實為對治道本質的詰問。【淮南子·原道訓】言:"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子產之誤在於將"治"等同於外在秩序建構,而忽視"身國同構"的養生真諦。楊朱學派主張"全性保真",非謂放縱慾望,而是強調生命內在節律的調適。故【列子】此篇以極端案例警示:真正的治道,當如【黃帝內經】所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先治其內而後外自成。

要之,此章通過政教與自然的強烈對比,揭示戰國時期生命哲學的深刻轉向:從孔子"克己復禮"的外向追求,轉向對內在生命體驗的重視。這種思想雖以驚世駭俗的形式呈現,實為對禮法異化的批判,其核心仍在追尋"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子·達生】)的生命境界。讀者當透過文字表象,領會其中"不逆萬物而傷其性"的養生真義。
馮臼 發表於 2025-5-11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所載子產兄弟之事,實為道家"內聖外王"之辨的絕佳註腳。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治外之弊:形勞神擾
子產"專國之政三年",雖使"善者服化,惡者畏禁",然此乃典型的外向治理。【莊子·在宥】云"治天下者,非勞神明不可",子產之治正墮此窠臼。其治績雖顯,然"身交苦"三字道破要害:法令繁密則心神耗損,威權過盛則物我對立。此即【老子】"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之謂,以刑政治國,終成"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違自然之道。

二、治內之真:性逸情安
公孫兄弟"好酒好色",表面似放浪形骸,實則暗合【列子·黃帝】"不逆萬物所好"之旨。其"糟漿之氣逆於人鼻"的描寫,恰與【莊子·逍遙遊】"神人無功"的意象相通。所謂"物未必亂而性交逸",揭示道家核心命題:當人回歸本真之性,外物自然各得其所。此即【文子·道原】"內便於性,外合於義"的境界。

三、內外之辨:道器之序
子產與兄弟的對比,實為"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老子】四十八章)的具象化。子產之治倚重禮法名器,屬"形而下者";兄弟之樂直指性命本真,乃"形而上者"。【淮南子·精神訓】言"治身則身修,治國則國治",正點明治內實為根本。公孫兄弟"不知"外界紛擾的狀態,恰是【莊子·齊物論】"大覺"之境的反向表達。

結語:
此章通過戲劇性對比,揭示"治外者役物,治內者適性"的深刻哲理。當代讀者當悟: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外求規範,而在內養虛靜。如【列子·天瑞】所言"虛者無貴也",唯有放下對外物的執着,方能達到"性交逸"的自在境界。此乃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在個體生命中的具體呈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申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