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7|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7詩解盜跖7均平為福有餘為害六害亂苦疾辱憂畏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9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7詩解盜跖7為福有餘為害六害亂苦疾辱憂畏
題文詩:
無足: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持生,
猶,久病長厄,而不死者.知和:
為福,有餘為害,物莫不然,而財甚也.
富人,耳營鐘鼓,之聲,口嗛芻豢,
醪醴之味,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侅溺馮氣,若負重,行而上也,可謂苦矣;
貪財取慰,貪權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
可謂疾矣;欲富就利,滿若堵耳,而不知避,
而不舍,可謂辱矣;財積無用,服膺不舍,
滿心戚,求益不止,可謂憂矣;內則疑,
劫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
不敢獨,可謂畏矣.天下,之至害也,
皆遺忘,而不知察,及患至求,盡性竭財,
,一日無故,而不可得.故觀之名,
則不,求之利則,也,意絕體,
爭此名利,不亦惑乎!情散財聚,財聚情散.
真情所致,非名非利,非欲非求,至舍而得.
【原文】
無足曰:『必持其名(36),苦體絕甘(37),約養以持生(38),則亦久病長厄而不死者也(39)。』
知和曰:『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甚者也。今 富人,耳營鐘鼓管之聲(40),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41),以感其意(42),遺忘其業(43),可謂亂矣;溺於馮氣(44),若負重行而上也,可謂苦矣;貪財而取慰(45),貪權而取竭(46),靜居則溺(47),體澤則馮(48),可謂疾矣;為欲富就利(49),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且馮而不舍,可謂辱矣;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50),滿心戚醮(51),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內則疑劫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52),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 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 也(53)。故觀之名則不見(54),求之利則不得(55),意絕體而爭此(56),不亦惑乎!』 
【譯文】
無足說:『一定要保持其名聲, 身受苦累拒絕美味,過着簡樸節約的生活以維持生命,就是象久病危險而不死的人。』
     知和說:『平均是福,多餘是害,凡物沒有不這樣的,而財富更是如此。現在的富人,耳朵要聽鐘鼓管籥的聲音,嘴巴要嘗牛羊狗豬甜酒的滋味,以撼動他的欲望,遺忘他的事業,可以說是昏亂了。沉溺盛氣之中,好象負重走向上坡,可以說是勞苦了;貪財而帶來敝病,貪權而帶來竭盡精神,居靜則沉溺於嗜欲,體肥則驕滿,可以說有疾病了。為了求富趨利,所以積累財富堆積起來象齊耳的高牆也不知足,並且驕滿而不舍,可以說是恥辱了;積累財富而卻沒有用處,衷心信服而不知捨棄,滿心憂傷着急,追求增多而不知止,可以說是憂慮了;在家裡就疑慮盜賊來竊取財物,在外面就畏俱寇盜的傷害,在家周備樓窗嚴防,在外不敢單獨行動,可以說是畏懼了;這六種,是天下的最大禍害,大家都遺忘掉而不知明察,等到禍患來到,想盡心思竭盡財產,只求象過去過一天好日子,也達不到了。所以,從名聲來說看不到,想求得利祿得不着,纏繞意志犧牲身體去爭奪名利,不也是迷惑嗎!』
【注釋】
(36)名:名聲。
(37)苦體:身受勞苦。絕甘:拒絕美味。
(38)約養:節約營養。窮約奉養,過着簡樸的生活
(39)厄:危險。
(40)管籥(yùe):樂器。
(41)嗛(qiè):通慊,滿足,快意。芻豢:食草的牛羊為芻,食谷的狗豬為豢。此處泛指牛羊狗豬的肉食品。醒(lao):醇酒。醴:帶滓的甜酒。
(42)感:撼的借字,動搖。意:心意。
(43)業:事業。
(44)侅(gai):噎住。溺:便溺。馮氣:盛氣,氣滿。
(45)取:帶來。慰:通蔚,病。(怨,辱
(46)竭:精神疲竭。
(47)溺,沉溺。
(48)澤:肥,一說污垢。馮,滿。
(49)就利:求利。
(50)服膺:謹記在心,衷心信服。
(51)戚醮(jiAO):優傷焦急。醮,通焦慮
(52)內:在家。周,周備,樓疏:樓窗。
(53)單:通直,獨,但。一說岡殫,盡。反:通返。故:事。
(54)觀:觀察。名:名聲。
(55)利:利祿。
(56)意:纏繞意志,苦勞心思。絕體:殘形傷生,犧牲身體。一本無絕字。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1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盜跖】"均平為福,有餘為害"義疏

【盜跖】篇載無足與知和之辯,實為物慾與性分之爭。無足持"苦體絕甘以持名"之說,知和則申"均平為福,有餘為害"之旨,二者針鋒相對,而莊子托知和之言以明道。今試析其理趣如次。

一、均平之福:天道自然
知和謂"均平為福",實本【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七十七章)。天地生物,各稟其分:泉水不滿鼷鼠之飲,鷦鷯不取森林一枝(【逍遙遊】),此自然之均平。人若強求有餘,猶"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讓王】),外傷物性,內擾心神。故【達生】云:"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守分即是養和。

二、有餘之害:六患由生
"六害"(亂、苦、疾、辱、憂、畏)皆起於貪溢。富人鐘鼓芻豢之樂,看似逍遙,實則"聲色滋味之於心,猶斧斤之於木也"(【天地】)。【列禦寇】載"舐痔得車"之譏,正見利慾薰心者反為物役。莊子更以"豐狐文豹"喻之(【山木】),其皮之美適為取禍之由,與"懷璧其罪"(【左傳】)理出一轍。

三、名實之辨:殉物與守真
無足所執"持名約養",恰似儒家"克己復禮",然莊子斥為"喪己於物"(【繕性】)。【齊物論】云"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刻意求名,猶"馳其形性,潛之萬物"(【徐無鬼】)。知和之論,則主張"不以物易己"(【田子方】),如庖丁"刀刃若新發於硎",皆因"依乎天理"(【養生主】)。

結語:知止不殆
【盜跖】此章,可視為對【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的註腳。均平非強制均富,而在"鷦鷯巢林,不過一枝"的自足;有餘之戒,亦非否定生計,乃警醒"嗜欲深者天機淺"(【大宗師】)。後世白居易"勿言舍小,不過一枝"(【禽蟲十二章】),蘇軾"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賦】),皆得此昧。

要之,莊子以"六害"示貪競之危,以"均平"明葆真之道。讀此章者,當思【秋水】所謂"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歸於"無以人滅天"而已。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依【莊子】內七篇與相關外雜篇互證,兼采郭象"適性即逍遙"、成玄英"守分不貪"之疏解,以顯"知和"之名實。末引後世詩文,見莊學之流衍也。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7-22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盜跖】"均平為福,有餘為害"義疏

【盜跖】篇借無足與知和之辯,揭世人逐物喪真之弊。無足所言"持名苦體,約養持生",乃世俗以自虐為高之態,恰如"久病長厄而不死",實為殉物失真之寫照。知和以"均平為福,有餘為害"破之,直指道家"守中"之要,今試析其理。

一、均平者,天道之常
【老子】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莊子承之,謂"物莫不然,而財甚也"。蓋陰陽之氣,貴在沖和;四時之行,不離節度。若鐘鼓管籥塞耳,芻豢醪醴膩口,乃感官之"有餘",實為"性之害"。故【逍遙遊】譏狸狌"東西跳梁,不避高下",終陷機辟,正喻逐物者反為物傷。

二、六害之生,緣於有餘
文中列"亂、苦、疾、辱、憂、畏"六害,皆因貪溢所致。富人"耳營口嗛",看似享樂,實則"聲色犬馬"耗神,致"腹飽而神餒"。【齊物論】言"與物相刃相靡",恰為此輩寫照。莊子以"麋鹿食薦"為喻,示禽獸尚知節慾,而人反溺於"有餘",豈非倒懸?

三、平為福本,嗇為德基
知和之論,暗合【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嗇"之旨。"均平"非均財,乃調適性情,使"神不外馳"。如庖丁解牛"以神遇不以目視",守內而外自諧。若刻意"苦體絕甘",則是矯飾逆性,猶伯夷、盜跖各滯一端,未達"兩忘而化其道"之境。

結語
【盜跖】此章非否定物質,乃警人勿"喪己於物"。陶淵明"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庶幾近"均平"之德。讀莊者當悟:福在寡慾以全天,害由多求而招咎。執樞則六害自消,此即南華真人"虛室生白"之微意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均平—有餘"為綱,融匯【老】【莊】互證,點明六害根源在於失衡。末引陶詩為證,示莊學實踐之徑,以契原帖"詩解"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