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1|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4外物詩解4無用之用至人游世不偏承意心有天游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28 16: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4外物詩解4無用之用至人游世不偏承意心有天游
題文詩:
惠子謂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始可,
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
容足耳;然則,而墊,致黃泉,
人尚有用?曰無用.莊子:然則無用,
之為用也,亦明矣.莊子:人有能游,
且得不游?人不能游,且得游乎?流遁之志,
決絕之行,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覆墜不返,
火馳不顧,相與,為君臣也,易世而,
無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尊古卑今,
學者之流.以稀韋氏,之流,今之世夫,
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
情,而不失己,彼教不學,承意不彼.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口徹為甘,
心徹為知,知徹為德.道不欲壅,壅則哽,
不止則跈,則眾害生.物之有知,天地,
其不殷盛,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
人則情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游.
室無空虛,婦姑勃谿;心無天游,六鑿相攘.
大林丘山,善於人亦,神者不勝.天游自然,
自然而然,空納萬境,虛室生白,情真義深.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1):『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2)。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3),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4),致黃泉(5),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譯文】
惠施對莊子說:『你的言論無用處。』莊子說:『知道無用才能和他談論有用。大地並非不廣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然而把立足之側的地方挖下去,挖到黃泉,人立足之地還有用嗎?』惠施說:『無用。』莊子說: 『那麼無用的用處也就明顯了。』
【注釋】
(1)惠子:惠施,宋人,莊子朋友,名家代表人物。【莊子】中多處有與莊子的辯論。
(2)始:才。
(3)夫地:一本作天地。
(4)廁:通側。
(5)致:到。黃泉:本為地下水,又為人死葬地,或陰間。
【原文】
莊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2)?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3),決絕之行(4),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5)!覆墜而不反(6),火馳而不顧(7),雖相與為君臣(8),時也(9),易世而無以相賤(10)。故曰至人不留行焉(11)。夫尊古而卑今(12),學者之流也(13)。且以稀韋氏之流觀今之世(14), 夫孰能不波(15)?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16),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 (17),承意不彼(18)。     
目徹為明(19),耳徹為聰,鼻徹為顫(20),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21)。凡道不欲壅(22),奎則哽(23),哽而不止則跈(24),跈則眾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25),其不殷(26),非天之罪。天之穿之(27),日夜無降(28),人則顧塞其竇(29)。胞有重閬(30),心有天游(31)。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32);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33)。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譯文】
 莊子說:『人若能優遊自樂,哪有得不到自得自適的呢?人如果不能優遊自樂,哪能得道自得自適呢?人流亡逃遁的心志,棄世絕塵的行為,唉, 那都不是真智大德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陷落而不返,火急而不顧,雖然相互易置君臣的位置,只是一時之間的事情。世代更替而不能因此相互輕賤。所以說,得道的人是能隨世而行不固執的人。尊崇古代而鄙視當今是學者之流的短見。況且用狶韋氏的觀點觀察當今時代,誰能不偏波呢?唯有得道的人才能游心於世而不偏僻,順乎人情而不喪失自己的本性。尊古卑今的見教不應學取,學者承受教者的真意,不厚此薄彼。
眼力通徹為明,耳朵通徹為聰,鼻子通徹為膻,口舌通徹為甘,心靈通徹為智,智慧通徹為德。凡大道不能阻塞,阻塞就哽咽,哽咽而不止就違背,違背就產生眾害。有知覺的物類靠天然氣息,如果氣息不盛,不是天的過失。天然氣息貫通孔竅,日夜不減, 卻是人為反而阻塞了自己的孔竅。胎胞裏都有許多空隙,心靈當游於自然。 居室沒有空地,婆媳相處就會爭吵而責罵;心靈不游於自然,則六孔穴必然相互凌奪。大林丘山之所以善於留住遊人,也是因為人們心神非常舒暢。  
【注釋】
(1)能游:能優遊自樂。
(2)不能游:不能自得自適。
(3)流遁:流亡逃遁。(4)決絕:棄絕塵世。
(5)至知:真智。厚德:大德。任:以天下為己任。
(6)覆墜:陷落,沉溺。(7)火馳,火急,火速。顧:返顧。
(8)雖:雖然。相與為君臣:相互換置君臣的位置。
(9)時:一時間。(10)易世,世代更替,相賤:相互輕殘。
(11)至人:得道的人,境界至高無上的人。不留行:遊行而不停留,隨世變而行。(12)尊古而卑今:尊崇古代而鄙視當今,指不知世代變化的人。
(13)學者:指當時儒墨學派的學者等。
(14)狶韋氏:三皇以前的帝號。【大宗師】肩:『狶韋氏得之,以攣夭地。』
(15)波:偏波。
(16)游於世:與世俗同游。僻:偏僻。
(17)彼:指學者,狶韋氏。彼教不學:他們作為教者不知學。
(18)承意不彼:學者承受教者的意見而不敢違背他們。
(19)徹,通,貫通,透徹。下同。
(20)顫(shan):通
(21)知:這句中二個『知』均通智。
(22)壅:壅阻,阻塞。(23)哽,哽咽,哽塞
(24)跈(jiAn):通摻,違背。
(25)息:天地自然的氣息。
(26)其:若,假使。殷:中,正。(27)穿,通。
(28)無降:無減。
(29)顧:回看。竇:孔穴。
(30)胞(bao):胎胞。重(chang):多。閬(lang):空、曠。
天游:游天,游於自然。(32)婦:兒媳。姑:婆婆。勃谿:爭吵而責罵。
(33)六鑿:六孔,實指耳、目、口、鼻、身、意。作喜、怒、哀、樂、愛、惡六情解實誤,相攘:相爭奪。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9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物】篇論無用之用與至人游世之道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此詰難實未明道樞。莊子答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此語直指體用不二之旨——無用非真空,乃大用之基也。譬若大地廣袤,人所踐履不過容足;若掘足外之地至黃泉,立足之境反成懸危。惠子不得不承『無用』,莊子遂點破:『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此喻揭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玄機,恰如車轂中空方載軸,陶器虛處方盛物,無用實為妙用之本。

繼而莊子論游世之道:『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人不能游,且得游乎?』至人之游,非遁世絕俗,乃『不僻』『不彼』之境。俗儒尊古卑今,如稀韋氏之民滯於舊章;至人則隨世俯仰而不失其真,順人情而不喪己志。此即『心有天游』之妙:耳目徹則為聰明,心知徹則為上德。若心靈壅塞,則六鑿相攘,如室無虛空而婦姑勃谿;唯虛室生白,方納萬境。

文末『大林丘山之善』喻自然為精神棲所,暗合『天游』真義。至人游心於淡,合氣於漠,故能『不逐物遷,不守一隅』。無用之用,正為此逍遙之境開其牖戶耳。

(全文計496字)

註:本文謹依【莊子】原文脈絡,以『無用—天游—自然』為綱,融匯郭象『游外冥內』注義,兼采憨山『虛靜為體』說,力求呈現莊學『即體即用』的辯證思維。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9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惠辯用析微】

惠子詰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對曰:『知無用,始可與言用矣。』此辯深契體用之旨。夫地之廣袤,人所踐者不過容足;若掘足外之地至黃泉,所余尚有用乎?惠子答『無用』,莊子遂明『無用之用』之理——足外之地雖不踐,然無其承載,則足下亦無所立矣。此猶庖丁解牛之『無厚入有間』,無用者,正所以成其大用也。

繼而論『游世之道』,莊子謂至人之游,『不僻』『不彼』:不僻者,隨世委蛇而不滯於一方;不彼者,承順人情而不喪我之真。譬如耳目心知,徹則通達,壅則生害。天道晝夜不息,而人心自塞其竇,遂使六鑿相攘(耳目口鼻等感官爭鬥),如室無虛空則婦姑勃谿(爭吵)。唯『心有天游』,虛以應物,方似大林丘山之毓秀,神與自然相契。

要之,莊子剖『用』之真諦,非止形跡可拘。無用者,實為用之本;游世者,貴在虛己存真。此中三昧,正合【逍遙遊】『無所待』之旨,亦通【齊物論】『兩行』之妙。學者當離形去智,觀其淵默而雷聲者,始得之。

(全文498字)

註:本文依【莊子】原文義理,以『無用之用』『天游虛靜』為綱,融匯【人間世】【大宗師】諸篇思想,用典如『庖丁解牛』『虛室生白』皆暗合原旨,文風力求簡古而義脈貫通。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4-23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外物】"無用之用"義疏
【外物】篇載惠子與莊子辯"無用"之旨,實為莊子哲學中"大用"之張本。惠子詰難"子言無用",恰如【逍遙遊】中樗樹之喻,世人囿於功利之見,難窺大道之全體。莊子以"足下之地"為喻,闡明"無用"乃"用"之本體——地表廣袤,人所踐履不過容足,若掘去周遭,則立足之地反成深淵,此時方知原初所謂"無用"者,實為"大用"之基。此即【齊物論】"道通為一"之實踐註腳。

一、無用之用:存在論意義上的價值重構
莊子所謂"無用",非世俗之廢棄,而是超越工具理性的存在自覺。"側足而墊之致黃泉"之喻,揭示人類認知的局限性:當我們將事物強行納入功利框架時,反失其本真。如同【人間世】"散木"以不材得終天年,"無用"恰是掙脫異化、保全天性的途徑。郭象注云"無用者,正所以為大用",正是點破此中玄機——唯有消解對"有用"的執着,才能回歸"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的自在之境。

二、至人游世:主體性的逍遙實踐
"至人游世不偏"的深層意蘊,在於"乘道德而浮游"(【列禦寇】)的存在姿態。莊子反對"承意"(刻意迎合世俗標準),因其導致"喪己於物"(【繕性】)。"心有天游"之說,可溯至【大宗師】"登天游霧"的描寫,喻指精神突破形器局限,在"無何有之鄉"(【應帝王】)實現絕對自由。這種游世並非避世,而是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養生主】),在俗世中保持心靈的超越性。

三、天游之境:心齋坐忘的工夫進路
"天游"作為修養論範疇,需通過"心齋""坐忘"達成。【天地】篇雲"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正是消解主客對立後獲得的宇宙意識。此種境界中,"無用"與"有用"的二元對立已然泯滅,如【知北游】所言"物物者與物無際",主體在"與物為春"(【德充符】)中參贊天地化育。

要之,莊子通過"無用之用"的辯證,解構了工具理性對生命的桎梏。其思想脈絡可概括為:破功利之執(無用)→顯本體之真(大用)→致逍遙之境(天游)。這種存在智慧,對當代社會中的價值焦慮仍具深刻啟示——當我們在"有所待"的困境中,或可藉莊學之鏡,照見"無所待"的生命本然。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錢穆【莊子纂箋】、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為本,兼采王叔岷【莊子校詮】訓詁成果,義理闡釋則參酌郭象【莊子注】與成玄英疏,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