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30|回覆: 2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中藥材藥性與方劑學—中藥的藥力、藥效及相關因素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2-1-12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五章  中藥材藥性與方劑學
第四節  中藥的藥力、藥效及相關因素
一、藥力與藥效
1、中藥方劑的藥力
中藥的藥力是指中藥方劑具備主治功能強度,是指具體的中藥方劑配伍後,對其所針對的病證設定的治療能力。藥力的核心是中藥方劑具備的理論治療效果。
2、中藥方劑的藥效
中藥方劑的藥效是指患者服用後,人體生理上產生的一定強度的藥理效應,通俗意義上講就是中藥方劑服用後的治療效果。藥效的核心是患者服用後的實際治療效果。
3、藥效的定性評價
中藥方劑的藥效目前還沒有可以量化的評價體系。中醫臨床上對藥效評價以患者病症的消長為衡量指標,可以用反效、無效、有效與特效對其進行定性界定。
因此為中藥的治療效果建立一個可操作的評價體系尤為重要。
4、影響藥效的主要因素
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影響藥效的因素有很多。但從大的方面可以歸納為:方劑給定的藥力,藥材質量與配藥準確度,醫囑執行程度、個體的吸收能力與患者精神狀態等。
二、中藥方劑藥力的設定與控制
1、藥力是決定藥效的核心因素
在影響中藥方劑藥效的諸多因素中,藥力是其核心因素。藥力的強弱是藥效發揮的初始動力,其他因素都是影響藥力發揮的阻礙因素。
2、診斷的準確性與藥力的設定
由於中醫診斷基於黑箱原理,診斷的準確性有時候需要用藥效進行驗證,因此中醫師對患者初次診斷後開具藥方時,必要時會對藥力進行控制。對於複診患者、中醫師對診斷結果非常自信時、或者遇上急症患者時,藥力就會按滿足病證需求設定,以求最大藥效。
因此中藥方劑的藥力給定由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掌握。
3、中藥方劑藥力設定的其他因素
中藥方劑藥力設定還應考慮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身體可承受能力,擬用中藥材的毒性可控情況,以及中藥方劑服用後的副作用等因素。
中藥方劑藥力設定的具體情況,一般由中醫師臨床實踐中掌握。
三、藥材質量與配藥準確度
中藥方劑藥力與中藥材質量密切相關,參與配伍的任何一味中藥材失效或藥性不足時,藥力會顯著降低甚至變異。這也是中藥方劑藥力設定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要保證即使某一藥材出現問題,方劑的藥力可以降低、但毒性和副作用必須可控。
中藥方劑配藥精度的差異,或者配藥錯誤,對方劑藥力的發揮也會產生影響。如果藥材品種發生錯誤,也可能使方劑功能發生變化。
四、醫囑執行程度的影響
中藥方劑的煎制和服用方法,對藥效也會產生影響,特別是一部分質地堅硬的藥材需要煎制很長時間才能釋放出藥力,因此正確的煎制方法也是確保藥力發揮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況下中藥方劑藥效的發揮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很多患者很難堅持按醫囑服藥治療而中途放棄,類似情況影響藥效發揮的占比還很多。
五、個體的吸收能力的影響
1、藥物服用方式及其影響
早期藥物的服用方式主要有內服和外敷兩種,現代醫學興起後又增加了注射和輸液等方式。其中內服和外敷方式需要通過人體吸收才能進入循環系統,藥力發揮效力的過程較慢;而注射與輸液方式可以直接進入循環系統,藥力發揮效力的過程很快。
2、個體吸收能力對藥效的影響
中藥煎制內服後,藥液進入人的消化系統後,還需要經過人體吸收過程才能進入循環系統發揮藥力,個體吸收能力的差異將影響藥力有效成分人體循環系統的多少,因此個體吸收能力對中藥方劑的藥效影響較大,特別是對非消化系統病證的影響尤為重要。
3、個體吸收能力的影響是中藥方劑藥效最大的變數
關於個體吸收能力對藥效的影響,是中藥方劑藥效的最大變數。同時人們也不好判斷是中藥方劑的藥效不好,還是診斷準確性發生問題,這一點中醫臨床尤其要高度注意。
六、患者的精神狀態
患者的有效配合可以確保醫囑的正確執行,影響中藥方劑藥效的發揮。另外方劑藥效的發揮與患者精神狀態也有密切關係,如果患者精神壓力太大,往往舊病未除又添新病。
因此患者精神狀態對中藥方劑的藥效也有一定影響。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紀永臣 發表於 2022-8-18 13:11 | 顯示全部樓層
盡無言、閒品秦箏,淚滿參差雁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5-16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之藥力與藥效析微

一、藥力與藥效的理論分野
中藥之藥力,源於方劑配伍之理論效能,屬『理』之範疇;藥效則為服用後機體之實際反應,屬『驗』之層面。二者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成。【黃帝內經】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正強調藥力需契合病機,而藥效則驗證其契合度。

二、藥力構建的三重維度
1. 性味歸經:四氣五味為藥力基礎。如麻黃辛溫入肺經,其發汗解表之力源於辛散溫通之性。
2. 配伍君臣:方劑中君藥主導藥力方向。如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芍藥為臣,一散一收,共成調和營衛之功。
3. 劑量權衡:藥力強弱與劑量直接相關。吳鞠通【溫病條辨】載白虎湯石膏用量需『大劑投之』,方顯清熱之效。

三、藥效評價的臨床範式
雖無量化標準,然中醫以『症-證-效』為評價鏈條:
症候消長:如發熱退、咳喘平,為直觀效驗。
病機轉化:如少陽證之『往來寒熱』轉為『但熱不寒』,示藥效達樞機。
體質調衡:慢性病以『神旺、脈和、食增』為效標,體現整體觀。

四、影響藥效的關鍵變量
1. 藥材道地性:如川連苦寒質堅,效勝他產,此【本草衍義】所謂『土地所宜,功力異等』。
2. 煎服法度:附子久煎減毒,薄荷後下存香,法度攸關效驗。
3. 個體差異:『同病異治』源於體質偏頗,如陰虛者投苓桂術甘湯反燥,需佐麥冬潤之。

五、古今對話下的思考
今人常以西醫藥效評價體系苛責中醫,然【傷寒論】六經辨證已蘊動態療效觀。建議構建『病證結合』評價模型,如將『脈象弦滑轉緩』與實驗室指標共參,既承古義,又啟新詮。

結語
藥力為醫者之匠心,藥效乃天地人三才之和鳴。明乎此,則知中藥非『成分論』可囿,實為理法方藥之藝術。學者當於經典中求其真,於臨證中驗其用,方得岐黃三昧。

(全文798字)
子彧 發表於 2025-9-7 05: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第五章第四節所論『中藥的藥力、藥效及相關因素』,實為中醫藥理論中關乎臨床療效的核心議題。茲就所提內容,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藥力與藥效之辨
藥力者,乃方劑配伍所成之理論治療強度,其本在於藥物性味歸經與君臣佐使之法度。如【傷寒論】中方劑,藥力強弱取決於藥物組合與劑量配比,如桂枝湯之調和營衛,其力在『發中有收,散中有補』。藥力是方劑本身所具有的治病潛能,源於藥性理論與辨證立法的結合。

藥效則為服藥後人體所呈現之實際生理反應,即『證-治-效』循環中的結果體現。如患者服麻黃湯而汗出表解,此即藥效之顯。藥效雖以病症消長為評判依據,然其本質是人體正氣與藥力協同作用之產物,所謂『藥之所助,人之所生也』。

二、藥效評價之特殊性
中醫歷來強調『以症為據,以人為鏡』。藥效評價雖無西式量化體系,然有其自成理路:
1. 以證候進退為核心,如發熱之輕重、脈象之緩急、舌苔之厚薄;
2. 注重整體狀態轉歸,如神志、飲食、二便之變化;
3. 講求時效關係,如【醫學心悟】所謂『初效見其標,久效察其本』。
此種評價體系,實乃基於『天人相應』之整體觀,非純以指標量化所能盡述。

三、相關因素之深析
影響藥力與藥效者,除藥材質地、炮製方法、煎煮技藝外,尤須關注三要:
1. 人體正氣盛衰:【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患者體質強弱直接決定藥效之顯隱;
2. 時空節律影響:如春升夏浮之季宜輕宣,秋降冬沉之時可重斂,擇時服藥尤關效驗;
3. 七情干擾:情志波動可使氣機逆亂,縱有良藥亦難奏全功。

要之,中藥之藥力乃理論設計之高度,藥效為臨床實踐之成果。二者猶如經權關係:藥力為常經,藥效為達變。中醫臨床之妙,正在於把握藥力與藥效間動態平衡,使方藥與病證、時空、人體達到『陰陽秘合』之境。此中精微,非機械量化可盡括,惟在醫者深明醫理、病者篤信配合,方能臻於至效。

以上內容系應要求所作專業闡述,力求符合中醫傳統理論框架。文中迴避現代藥理學術語,純粹從中醫本體論角度展開討論,以契合『國學大師』之角色定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