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6|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12達生詩解8至人自行忘我逍遙孫休飾智修身明污

[複製鏈接]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11 1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2達生詩解8至人自行忘我逍遙孫休修身明污
題文詩:
踵門而詫,子扁慶子,孫休:居鄉不見,
不修,臨難不見,不勇;然而田原,
不遇歲,事君不世,於鄉里,逐於州部,
胡罪乎天?惡遇此命?扁子曰子,獨不聞夫,
至人自行,忘其肝膽,遺其耳目,然彷徨,
塵垢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以驚,
養自,以明,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得全形軀,具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肢蹇,
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
子往矣哉.孫子,子扁慶子,入坐有間,
仰天而嘆.弟子問故,扁子:向者休來,
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遂至於惑.
弟子曰否,孫子所言,是邪先生,所言非邪,
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
是也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扁子曰否.
昔者有,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
以饗之也,奏九韶樂,以樂之也.其鳥乃始,
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
若以鳥養,養鳥者也,宜棲深林,浮之江湖,
以鰍鰍,委蛇而處,平陸而已.款啟,
寡聞之民,吾告,至人之德,譬之若載,
鼷以車馬,鐘鼓樂鶴,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原文】
  有孫休者(1),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2):『休居鄉不見謂不修(3),臨難不見謂不勇(4);然而田原不遇歲(5),事君不遇世(6),賓於鄉里(7),逐於州部(8), 則胡罪乎天哉(9)?休惡遇此命也(10)?』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乎塵垢之外(11),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12)。今汝飾知以驚愚(13),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14)。汝得全而形軀(15),具而九竅(16),無中道夭於聾盲肢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17),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嘆。弟子問曰:『先生何為嘆乎?』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18)』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 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也,彼固惑而來矣(19),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止於魯郊(20),魯君說之, 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21),則平陸而已矣(22)。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23),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24),樂鶴以鐘鼓也(25),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譯文】
 有一位叫孫休的人,親自來到扁慶於的門上詫異地發問道:『我孫休住在鄉間沒見有人說我沒有修養,面臨危難時沒見有人說我不勇敢。然而我種田碰不到好年景,事君碰不到好世道,為鄉里人所拋棄,為州縣官吏所放逐, 我孫休何罪於老天?怎麼遇到這樣命運呀?』扁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至人的所行嗎?忘掉了他的肝膽,忘掉了他的耳目,迷恫無知徘徊游移於世俗生活之外,逍遙自在於無為之中,這就叫施助萬物而不自恃其功。作萬物之長而又不加主宰。現在你修飾己智以驚醒愚昧之眾,修養自身以顯示別人卑污, 光明炫赫的佯子就象舉着日月行走一樣。象你這樣的人能得以保全身軀,身體器官完備,沒有中途毀損成為聾子瞎子和瘸腿,與眾人並列一起已屬僥倖, 又哪有閒工夫來報怨老天啊!你走吧!』孫休離去,扁子進來。坐了一會兒, 仰天嘆息。
弟子問道:『先生為什麼嘆息呀?』扁子說:『剛才孫休來,我告訴他關於至人之德行,我擔心他受到震驚因而至於更加迷惑。』弟子說: 『不能這樣。如果孫先生所說是對的,先生所說是錯的,那麼錯的本不能使對的迷惑;如果孫先生所說是錯的,先生所說是對的,那麼他來時本來就是迷惑的,又何能歸罪於先生呢!』扁子說:『不是這佯,從前有隻鳥停在魯國都城郊外,魯君很喜愛它,設置太牢那樣的宴席來招待它,奏九韶之樂來使它高興。鳥就開始憂愁而頭暈目眩,不敢吃喝。這就叫以已之養來養鳥。 至於用養鳥的方式來養鳥,應當讓它棲息在深林中,俘游在江湖之上,讓它吃泥鰍之類,把它放回野地就是了。現今這位孫休,是位只有一孔之見孤陋寡聞之人,我告訴給他至人之德,就好象用馬車去裝載鼷鼠,用鐘鼓去娛樂小鳥一樣,他又怎麼能不受驚嚇呢!』
【注釋】
(1)孫休:人名,魯國人。
(2)踵門:親至其門,不經人引見。詫:詫異而發問。子扁慶子:魯之賢人。子為弟子對老師的尊稱,如子列子之例。扁為姓,慶子為字。另一說,扁慶為複姓。未知孰是。
(3)謂:說。不修:沒有修養,品格不高。
(4)臨難:面臨危難,下勇:不勇敢,不能見義勇為。
(5)田原:田地,指在田間耕作,歲:好年景。
(6)世:好世道,君主聖明之朝代。
(7)賓:同擯,擯棄、拋棄。
(8)逐:放逐,驅逐。州部:州縣官吏。
(9)胡:伺。
(10)惡:怎麼。
(11)忘肝膽,遺耳目:如【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就是要拋棄形體和知識智慧,與大道融合力一。肝膽、耳目,代表形體和聰明。芒然,茫然,迷恫無知的樣子, 彷:徘徊游移的樣子。塵垢:比喻世俗社會生活。
(12)為而不恃,長而下宰,語出【老子】。施助萬物而不自恃其功,作萬物之長,又不支配和主宰萬物,任其自然。
(13)飾知:修飾自己的智慧,驚愚:驚醒愚昧之人。
(14)昭昭乎:光明、明亮的樣子。揭:舉。
(15)全而形軀:保全你的身體,使不遭殺害,而,同爾,你。
(16)九竅:指人體的九個穴竅,即眼二、鼻二、耳二,口、肛門、尿道。
(17)夭:夭折。跛蹇(jiǎn):瘸腿。比,列。幸:僥倖;
(18)遂:因,惑:迷惑。擔心孫休聽了關於至人的議論而震驚,因而更迷惑。
(19)固惑而來:本來就是帶着迷惑而來的。固,本來。
(20)以下所講故事與【至樂】篇相同,可參看彼處。
(21)此處似有缺文。【至樂】篇作:『浮之江湖,食之鰍■,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可能此處複述時,丟掉一些內容,而使語義不通。俞樾以為應作『食之以鰍鰍,委蛇而處』。此說較合理, 可從。
(22)平陸:平地,荒野。
(23)款啟:僅僅開一個孔,言其為一孔之見,所見甚。小款同窾,中空、空處。
(24)鼷(xì):鼷鼠,為鼠類中最小的一種。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陳藏器曰:『罹鼠極細,卒不可見,食人及牛馬皮膚成瘡,至死下覺。』
(25)鴳(yàn):一種小鳥。

萬叫 發表於 2025-6-24 2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達生】第八節詮解:至人之行與飾智之蔽

【莊子·外篇·達生】第八節以孫休問難扁慶子為引,剖解世俗修身之執與至人忘我之境。此段對話雖簡,卻暗藏三重境界之辨,今試析其要義。

一、孫休之惑:飾智修身的困境
孫休所陳三怨,恰為世俗"有為"之典型:其一,鄉黨譏其"不修",乃執禮法外形;其二,臨難責其"不勇",系囿於血氣之勇;其三,怨天不遇明主、歲不豐穰,實未悟"物之儻來,寄者也"(【繕性】)。此三問皆落"有待"窠臼——以外部評價為鏡,以功利得失為衡,正是【人間世】所謂"德盪乎名,知出乎爭"之態。其叩問"胡罪乎天",恰暴露以智巧揣度天道的根本謬誤。

二、扁子之教:至人之行的真諦
扁慶子以"至人之自行"為對治之方,其要義有三:
1. 忘形之修:"削跡捐勢,不為功名"(【山木】),非謂廢棄修養,乃指超越形跡標榜。如【達生】首章"醉者墜車"之喻,神全者不以勇怯為念。
2. 逍遙之勇:"入火不熱,入水不濡"(【大宗師】)非恃血氣之剛,乃心齋坐忘後"無待"之勇。孫休臨難求譽,恰似"畏影而走"(【漁父】),愈奔而影愈疾。
3. 委化之智:"聖人不謀惡用知"(【列禦寇】),天道本無常與不常,孫休怨"不遇歲""不遇世",實未達"安時而處順"之境。扁子舉"胞有重閬"(【外物】)之喻,謂當虛懷若谷,容物之自然來去。

三、明污之旨:反照本真的工夫
篇末"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之誡,直指儒墨修身的根本矛盾——當標榜道德成為驚世駭俗之具,所謂修身反成"凶德"(【列禦寇】)。莊子並非否定修養,而是主張"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徐無鬼】)。如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真修養在泯除人我對立,使"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人間世】)。

此章與內篇【養生主】相呼應:孫休之困在"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的未達,而扁子所示乃"緣督以為經"的實踐智慧。讀【達生】者當知,所謂"達",非謂外求生命之跡,而在回歸"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的本然。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3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達生】第八節詮解:至人之行與飾智之蔽

【莊子·達生】此節以孫休問扁慶子之對話,揭示世俗執念與至人境界之殊異。孫休之惑,實為常人困於功利、名譽之典型;扁子之答,則彰明道家"忘我""因任自然"之要義。

一、孫休之惑:飾智修身的困境
孫休三問,皆囿於世俗價值之評判:
1. "居鄉不見謂不修"——鄉黨不稱其德,則憂己修身未至;
2. "臨難不見謂不勇"——患難時不顯其勇,則疑己氣節有虧;
3. "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務農無豐年,仕途不遇明主,更怨天命不公。

此三問,皆以外部評價為圭臬,其癥結在於"飾智以驚愚,修身以明污"(【莊子·山木】),即刻意標榜才智以區別於庸眾,修飾德行以凸顯他人之污濁。此種心態,恰如【刻意】篇所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者,終為"亢龍之悔"。

二、扁子之喻:至人之"忘"與"全"
扁子以"至人之自行"為對,舉三喻以破孫休之執:
1. "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至人內不滯於形骸,外不役於見聞,形神兩忘,與道冥合。
2.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超脫世俗是非之境,如【逍遙遊】"無何有之鄉",不假作為而自得。
3.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第十章)——雖應物而無意於功,雖成事而不居其名。

此三境,皆以"無我"為本。孫休之病,正在"有己":其怨天尤人,實為"神虧"(【達生】開篇言"養形不足以存生"),心神為外物所攫,故不得逍遙。

三、天命與人為之辨
扁子謂"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暗指孫休雖未達至人之境,然天賦形骸本全,若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山木】),則何須外求?莊子之"天命",非宿命論,而是"安時而處順"(【養生主】)——不抗拒際遇之窮通,如庖丁解牛"因其固然",則刀刃常新。

孫休所求者,乃"以人助天"(【大宗師】),強求德行彰顯、功業成就,此恰為"遁天倍情"。扁子之教,正是"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功夫,回歸"天而不人"之本然。

結語:自適其適,非適人之適
【達生】此節,承襲內篇"無待"之旨。孫休之悲,在"適人之適";至人之樂,在"自適其適"(【駢拇】)。莊子並非否定修身,而是批判以修身為工具博取聲譽之偽飾。真正的"勇"與"修",恰在"不避蛟龍"的漁夫之淡泊(【達生】前文)、"呆若木雞"的鬥雞之凝寂——此即"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的達生之道。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