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0|回覆: 1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5天地詩解6聖治天下搖盪民心成教易俗若性自爲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21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外篇卷5天地詩解6聖治天下搖盪民心成教易俗若性自爲

題文詩:

將閭葂也,見季徹曰:魯君謂曰:葂請受教,

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

吾謂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正,忠誠之屬,

而無阿私,孰敢不輯?局局然也,季徹笑曰:

若夫子言,於帝王德,猶螳螂之,怒臂擋車,

必不勝任.且若是則,自爲處危,君主觀台,

多物將往,投跡者眾.將閭葂也,覤然驚曰:

吾茫然於,夫子所言;雖然如是,願先生之,

言其略也.季徹乃曰:大聖之所,治天下也,

搖盪民心,使其民也,教之自成,易俗舉滅,

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自爲,而民不知,

其所由然;若是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也,

而溟涬然,弟之也哉?聖人也者,欲同乎德,

而心居矣.至德自得,自然而然,復民天性,

童真而已.無拘無束,移風易俗,真情質樸.  
  【原文】

  將閭葂見季徹曰①:『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②,既已告矣,未知中否③,請嘗薦之④。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⑤,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⑥,民孰敢不輯⑦!」』季徹局局然笑曰⑧:『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⑨,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爲處危⑩,其觀台(11),多物將往,投跡者眾。』

  將閭葂覤覤然驚曰(12);『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13)。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14)。』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盪民心(15),使之成教易俗(16),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17),若性之自爲,而民不知其所由然(18)。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19),溟涬然弟之哉(20)?欲同乎德而心居矣(21)。』

 
  【譯文】
     

  將閭葂拜見季徹說:『魯國國君對我說:「請讓我接受你的指教。」我一再推辭可是魯君卻不答應,我已經對他說了,不知道對還是不對,請讓我試著說給你聽。我對魯國國君說:「你必須躬身實行恭敬和節儉,選拔出公正、忠誠的臣子管理政務而沒有偏護與私心,這樣百姓誰敢不和睦!」』季徹聽了後俯身大笑說:『像你說的這些話,對於帝王的準則,恐怕就像是螳螂奮起臂膀企圖阻擋車輪一樣,必定不能勝任。況且像這樣,那一定會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觀樓和亭台,眾多事物必將歸往,投向那裡的人也必然很多。』(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身處高危,朝廷多事,奔走歸湊的人多)
    將閭葂吃驚地說:『我對於先生的談話實在感到茫然。雖然這樣,還是希望先生談談大概。』季徹說:『偉大的聖人治理天下,讓民心縱放自由不受拘束,使他們在教化方面各有所成,在陋習方面各有所改,完全消除傷害他人的用心而增進自我教化的思想,就像本性在驅使他們活動,而人們並不知道爲什麼會是這樣。像這樣,難道還用得著尊崇堯舜對人民的教化,迷迷糊糊地照辦呢?聖人要同人民同於自然之德而安心啊』
 【注釋】

  ①將閭葂(miǎn)、季徹:均爲人名。

  ②獲命:獲得允諾。

  ③中(zhòng)否:行還是不行,說對了還是沒說對。今天方言中還有這種表達法。

  ④薦:進獻;這是對對方表示尊敬,意思同於陳述、說給你聽。

  ⑤服:親身實踐。

  ⑥拔:舉薦,提拔。公忠之屬:公正、忠誠之類的人。阿:偏私。

  ⑦輯:和睦。

  ⑧局局然:俯身而笑的樣子。

  ⑨軼(zhè):通作『轍』,車輪印。『車軼』這裡代指車輪。

  ⑩自爲處危:讓自己處於高危的境地。

  (11)觀(guàn)台:宮廷前面的觀樓和高台。本句斷句歷來頗多分歧,這裡未從舊注。

  (12)覤覤(xī)然:吃驚的樣子。

  (13)汒(máng):同於『茫』,『汒若』亦即茫然。

  (14)風(fán):凡;『言其風』意思就是說個大概。

  (15)搖盪:即遙盪,放縱自由的意思。

  (16)成教易俗:即成於教易於俗,在教化方面有所成,在陋俗方面有所改。

  (17)賊心:傷害他人之心。獨志:自我教化的心志。

  (18)所由然:爲什麼這樣。

  (19)兄:這裡用如動詞並具有意謂性含意,相當於尊崇、重視、看重的意思。

  (20)溟涬(xìng)然:元氣未分時渾渾沌沌的樣子。(陳鼓應,稀里糊塗的意思),弟:用法跟上句之『兄』字相同,意義與『兄』相反。

  (21) 居:心思安定,不競逐於外。
韓次 發表於 2025-6-11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地】篇中『將閭葂見季徹』一章,實爲探討聖王治道之精微。季徹所言『搖盪民心,成教易俗』之論,非流俗所能解,今試析其要義。

一、治道之辨:有爲與無爲
將閭葂所陳『恭儉公忠』之說,乃典型儒家治術,季徹以『螳臂當車』喻之,深具警示。此非否定道德本身,而是指出以剛性規範強塑民心,猶『以火救火』(【人間世】語),終將適得其反。觀台『多物將往』之喻,正謂制度愈繁,民心愈偽,此【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之迴響。

二、聖治真諦:民心自化
季徹提出『搖盪民心』絕非淆亂之意,實指解除心靈桎梏,如【逍遙遊】鯤鵬之『培風』。郭象注『蕩然無執』最得真義,即消解外在強制,使民『獨志』自然萌發。所謂『若性自爲』,即【駢拇】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的自然之理。此與【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一脈相承。

三、德化之境:溟涬同天
『豈兄堯舜』之問,破除對聖王的機械模仿。成玄英疏『溟涬自然之氣』甚確,聖王治世不在標榜德教,而在使民不覺其化,如【大宗師】『魚相忘於江湖』。末句『同乎德而心居』,正合【天道】篇『虛靜恬淡』之旨,心居即【人間世】『虛室生白』之境。

要之,此章揭示道家政治哲學核心:真正的移風易俗,非靠外在規範,而在喚醒生命本有的『獨志』。今人觀之,猶見其警示:任何忽視主體性的教化,終成『削足適履』之妄。莊學之深刻,正在於對生命自發性的絕對尊重。
是飛 發表於 2025-8-2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地】篇中『將閭葂見季徹』一章,實爲探討聖王治道之精微。季徹所言『搖盪民心,成教易俗』之論,非僅政治主張,實乃道家『無爲而化』思想之深刻體現。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治道之辨:有爲與無爲之別
將閭葂所陳『恭儉公忠』之策,乃典型儒家式有爲政治。季徹以『螳臂當車』喻之,揭示其悖逆天道之本質。此喻有三重深意:其一,人力強爲終難敵自然之勢;其二,刻意標舉道德反失其真;其三,治術若拘於形式,猶觀台招跡,必致民心偽飾。此正呼應【老子】『智慧出,有大偽』之誡。

二、聖治真諦:民心自化若性之動
季徹提出『搖盪民心』絕非擾亂,實指順應民性自然振盪,如【逍遙遊】鵬鳥憑風而動。其『成教易俗』之妙,在於『滅賊心而進獨志』——消解機巧之心,激發本然之志。此過程『若性自爲』,猶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使民日用而不知。較之堯舜標舉仁義,此境已超越教條層次,達『溟涬然弟之』的渾融狀態。

三、德化之境:同德而心居
『欲同乎德而心居』爲全章樞要。『同德』非強制統一,乃【齊物論】『道通爲一』之境;『心居』亦非刻意安定,而是如【大宗師】『坐忘』後的自然棲止。郭象注『搖盪』云:『縱其自得而物動』,恰說明聖王治世,實爲提供民性自由舒展之場域。此中真義,近於【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的治道極則。

要之,此章通過將閭葂與季徹的對話,層層剝露道家政治哲學核心:最高明的教化恰似未教,最有效的治理宛若未治。所謂『搖盪民心』,實爲以天道之虛靜涵養人性之真朴,使百姓『咸其自取』(【齊物論】),此乃超越堯舜名相的真聖治之道。讀者若能於此會心,則【天地】篇『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深意,庶幾可得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