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6|回复: 3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5天地诗解6圣治天下摇荡民心成教易俗若性自为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2-2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外篇卷5天地诗解6圣治天下摇荡民心成教易俗若性自为

题文诗:

将闾葂也,见季彻曰:鲁君谓曰:葂请受教,

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

吾谓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正,忠诚之属,

而无阿私,孰敢不辑?局局然也,季彻笑曰:

若夫子言,于帝王德,犹螳螂之,怒臂挡车,

必不胜任.且若是则,自为处危,君主观台,

多物将往,投迹者众.将闾葂也,覤然惊曰:

吾茫然于,夫子所言;虽然如是,愿先生之,

言其略也.季彻乃曰:大圣之所,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使其民也,教之自成,易俗举灭,

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自为,而民不知,

其所由然;若是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也,

而溟涬然,弟之也哉?圣人也者,欲同乎德,

而心居矣.至德自得,自然而然,复民天性,

童真而已.无拘无束,移风易俗,真情质朴.  
  《原文》

  将闾葂见季彻曰①:“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②,既已告矣,未知中否③,请尝荐之④。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⑤,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⑥,民孰敢不辑⑦!’”季彻局局然笑曰⑧:“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⑨,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⑩,其观台(11),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将闾葂覤覤然惊曰(12);“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13)。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14)。”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15),使之成教易俗(16),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17),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18)。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19),溟涬然弟之哉(20)?欲同乎德而心居矣(21)。”

 
  【译文】
     

  将闾葂拜见季彻说:“鲁国国君对我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我一再推辞可是鲁君却不答应,我已经对他说了,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让我试着说给你听。我对鲁国国君说:‘你必须躬身实行恭敬和节俭,选拔出公正、忠诚的臣子管理政务而没有偏护与私心,这样百姓谁敢不和睦!’”季彻听了后俯身大笑说:“像你说的这些话,对于帝王的准则,恐怕就像是螳螂奋起臂膀企图阻挡车轮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况且像这样,那一定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观楼和亭台,众多事物必将归往,投向那里的人也必然很多。”(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身处高危,朝廷多事,奔走归凑的人多)
    将闾葂吃惊地说:“我对于先生的谈话实在感到茫然。虽然这样,还是希望先生谈谈大概。”季彻说:“伟大的圣人治理天下,让民心纵放自由不受拘束,使他们在教化方面各有所成,在陋习方面各有所改,完全消除伤害他人的用心而增进自我教化的思想,就像本性在驱使他们活动,而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像这样,难道还用得着尊崇尧舜对人民的教化,迷迷糊糊地照办呢?圣人要同人民同于自然之德而安心啊”
 【注释】

  ①将闾葂(miǎn)、季彻:均为人名。

  ②获命:获得允诺。

  ③中(zhòng)否:行还是不行,说对了还是没说对。今天方言中还有这种表达法。

  ④荐:进献;这是对对方表示尊敬,意思同于陈述、说给你听。

  ⑤服:亲身实践。

  ⑥拔:举荐,提拔。公忠之属:公正、忠诚之类的人。阿:偏私。

  ⑦辑:和睦。

  ⑧局局然:俯身而笑的样子。

  ⑨轶(zhè):通作“辙”,车轮印。“车轶”这里代指车轮。

  ⑩自为处危:让自己处于高危的境地。

  (11)观(guàn)台:宫廷前面的观楼和高台。本句断句历来颇多分歧,这里未从旧注。

  (12)覤覤(xī)然:吃惊的样子。

  (13)汒(máng):同于“茫”,“汒若”亦即茫然。

  (14)风(fán):凡;“言其风”意思就是说个大概。

  (15)摇荡:即遥荡,放纵自由的意思。

  (16)成教易俗:即成于教易于俗,在教化方面有所成,在陋俗方面有所改。

  (17)贼心:伤害他人之心。独志:自我教化的心志。

  (18)所由然:为什么这样。

  (19)兄:这里用如动词并具有意谓性含意,相当于尊崇、重视、看重的意思。

  (20)溟涬(xìng)然:元气未分时浑浑沌沌的样子。(陈鼓应,稀里糊涂的意思),弟:用法跟上句之“兄”字相同,意义与“兄”相反。

  (21) 居:心思安定,不竞逐于外。
韩次 发表于 2025-6-1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天地》篇中“将闾葂见季彻”一章,实为探讨圣王治道之精微。季彻所言“摇荡民心,成教易俗”之论,非流俗所能解,今试析其要义。

一、治道之辨:有为与无为
将闾葂所陈“恭俭公忠”之说,乃典型儒家治术,季彻以“螳臂当车”喻之,深具警示。此非否定道德本身,而是指出以刚性规范强塑民心,犹“以火救火”(《人间世》语),终将适得其反。观台“多物将往”之喻,正谓制度愈繁,民心愈伪,此《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之回响。

二、圣治真谛:民心自化
季彻提出“摇荡民心”绝非淆乱之意,实指解除心灵桎梏,如《逍遥游》鲲鹏之“培风”。郭象注“荡然无执”最得真义,即消解外在强制,使民“独志”自然萌发。所谓“若性自为”,即《骈拇》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的自然之理。此与《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一脉相承。

三、德化之境:溟涬同天
“岂兄尧舜”之问,破除对圣王的机械模仿。成玄英疏“溟涬自然之气”甚确,圣王治世不在标榜德教,而在使民不觉其化,如《大宗师》“鱼相忘于江湖”。末句“同乎德而心居”,正合《天道》篇“虚静恬淡”之旨,心居即《人间世》“虚室生白”之境。

要之,此章揭示道家政治哲学核心:真正的移风易俗,非靠外在规范,而在唤醒生命本有的“独志”。今人观之,犹见其警示:任何忽视主体性的教化,终成“削足适履”之妄。庄学之深刻,正在于对生命自发性的绝对尊重。
是飞 发表于 2025-8-2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天地》篇中“将闾葂见季彻”一章,实为探讨圣王治道之精微。季彻所言“摇荡民心,成教易俗”之论,非仅政治主张,实乃道家“无为而化”思想之深刻体现。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治道之辨:有为与无为之别
将闾葂所陈“恭俭公忠”之策,乃典型儒家式有为政治。季彻以“螳臂当车”喻之,揭示其悖逆天道之本质。此喻有三重深意:其一,人力强为终难敌自然之势;其二,刻意标举道德反失其真;其三,治术若拘于形式,犹观台招迹,必致民心伪饰。此正呼应《老子》“智慧出,有大伪”之诫。

二、圣治真谛:民心自化若性之动
季彻提出“摇荡民心”绝非扰乱,实指顺应民性自然振荡,如《逍遥游》鹏鸟凭风而动。其“成教易俗”之妙,在于“灭贼心而进独志”——消解机巧之心,激发本然之志。此过程“若性自为”,犹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使民日用而不知。较之尧舜标举仁义,此境已超越教条层次,达“溟涬然弟之”的浑融状态。

三、德化之境:同德而心居
“欲同乎德而心居”为全章枢要。“同德”非强制统一,乃《齐物论》“道通为一”之境;“心居”亦非刻意安定,而是如《大宗师》“坐忘”后的自然栖止。郭象注“摇荡”云:“纵其自得而物动”,恰说明圣王治世,实为提供民性自由舒展之场域。此中真义,近于《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治道极则。

要之,此章通过将闾葂与季彻的对话,层层剥露道家政治哲学核心:最高明的教化恰似未教,最有效的治理宛若未治。所谓“摇荡民心”,实为以天道之虚静涵养人性之真朴,使百姓“咸其自取”(《齐物论》),此乃超越尧舜名相的真圣治之道。读者若能于此会心,则《天地》篇“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深意,庶几可得矣。
西米露 发表于 2025-9-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外篇·天地》第六段析义:圣治之道与民心自然

将闾葂见季彻之言,实为探讨治国之本质。鲁君欲求教于将闾葂,其答以“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此乃儒家式伦理政治之典型,强调外在规范与道德表率,以为如此则“民孰敢不辑”。然季彻闻之而笑,谓其言若“螳螂怒臂以当车轶”,深斥其不足。此非笑其志,而笑其未能窥见治道之根本。

季彻之笑,实笑其以人力强推道德,而不知天道自然之理。若以恭俭、公忠为外在标准而强施于民,虽似端正,实则自处危境。何以故?盖“观台多物,投迹者众”,一旦设立标准,则百姓趋附表象,投其所好,伪饰竞生,而真心隐没。此非真治,反成贼心之媒也。

真正圣治,不在外在规范之强制,而在“摇荡民心”而使之自成。所谓“摇荡”,非扰乱之谓,而是顺应民心自然之动,如风吹万窍,各成其声。圣人之治,重在“成教易俗”,然其成其易,非由外铄,乃由内发。故曰“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贼心者,机巧伪饰之心;独志者,人人本有之真性。圣人非以己意导民,而是使民自化其心,复其本性,如泉自涌、苗自长,不知其然而然。

进而论之,圣治非以尧舜之教为尊卑榜样而强民从之(“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而是“同乎德而心居”。德者,天德也,自然之德也;心居者,心安其位、不复外求也。此与《老子》“百姓皆谓我自然”、《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之义相通。政治之极诣,在使民不觉其治,却各得其性、各成其志,如鱼相忘于江湖。

故季彻所言,实彰庄子“无为而治”之深旨:非一无所为,而是不违自然、不矫真性。一切制度教化,若不合于人心自然之势,则如螳臂当车,终不可久。唯当治者与万物同波共流,使民日用之而不知、由之而不觉,方为至治。

文末“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一句,可谓点睛。非圣人有心成俗,而俗自成于百姓自然之动中。此非否定教化,而是教化成于无形;非否定领导,而是领导归于无迹。此乃道家政治哲学之至高境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心为镜,以自然为教。

————————————
以上谨依《庄子》原文精神,参酌诸家注疏,以明圣治与民心自然相合之义。学者若能忘言而会意,则近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