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1|回复: 1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4在宥诗解4至道窈冥昏默清静无视无听守一处和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2-1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4在宥诗解4至道窈冥昏默清静无视无听守一处和
题文诗:
往空同山,见广成子,黄帝:闻子达于,
至道敢问,至道之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以养民人;欲官阴阳,以遂群生,
为之奈何?广成子曰:所欲问者,物之质也;
所欲官者,物之残也;治天下,云气不待,
族而雨也;草木不待,黄而落也;日月之光,
益以荒矣;佞人之,心翦翦者,奚足语道.
退捐天下,帝筑特室,白茅,间居三月,
复往邀之.再拜稽问:闻吾子也,达于至道,
敢问治身,奈何长久?广成子也,蹶然起曰:
善哉问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必静必清,无劳,无摇,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
形乃长生;慎内闭外,为败;遂于,
大明上矣,至阳原;入于,窈冥门矣,
至阴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
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
千二百岁,形未常衰.帝拜稽曰:广成子也,
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汝;彼物无穷,
而人,以为有终;彼物无测,而人,
以为有极;道者,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也;今夫百昌,
皆生于土,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门,
游无极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
    《原文》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①,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②,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③,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④,以遂群生⑤,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⑥;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⑦。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⑧,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⑨。而佞人之心翦翦者⑩,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11),筑特室(12),席白茅(13),间居三月(14),复往邀之(15)。  广成子南首而卧(16),黄帝顺下风(17),膝行而进(18),再拜稽首而问曰(19):“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20),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21);至道之极,昏昏默默(22)。无视无听,抱神以静(23),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24),闭女外(25),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26),至彼至阳之原也(27)。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28);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29),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30)。”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无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31),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32),吾与天地为常。当我(33),缗乎(34)!远我(35),昏乎(36)!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译文】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你这佞人的)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给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到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又说:“来,我告诉你。宇宙间的事物是没有穷尽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尽头;宇宙间的事物是不可能探测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极限。掌握了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可以成为皇帝,在下可以成为王侯;不能掌握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只能见到日月的光亮,在下只能化为土块。如今万物昌盛可都生于土地又返归土地,所以我将离你而去,进入那没有穷尽的大门,从而遨游于没有极限的原野。我将与日月同光,我将与天地共存。向着我而来,我无所觉察!背着我而去,我无所在意!人们恐怕都要死去,而我还独自留下来吗?”
【注释】

  ①黄帝:轩辕氏,相传为中原部族的祖先。

  ②广成子:传说即老子,实为虚构的人物。空同:亦作崆峒,神话中的山名。

  ③佐:辅助。“佐五谷”即帮助五谷生长。

  ④官:用如动词,管、主宰的意思。

  ⑤遂:顺应,顺着。

  ⑥质:正,本质。

  ⑦残:余剩,残损。

  ⑧族:聚集。雨:用如动词,指下雨。

  ⑨益:渐渐。荒:迷乱,晦暗。

  ⑩佞人:谗谄的小人。翦翦:心地狭劣。

  (11)捐:弃置。

  (12)筑特室:指为了避喧嚣而另辟静室。

  (13) 席:铺。白茅:古代祭祀时用于缩酒,这里取其洁白的特点,用以表示洁身自好。

  (14)间居:犹言独处;清心养性,因而杜绝与他人来往。

  (15)遨:请,求教。

  (16)南首:头朝南。

  (17)下风:下方。

  (18)膝行:意思是用膝盖着地而行。

  (19) 稽首:叩头至地。

  (20)蹶(guì)然:急遽的样子。

  (21)窈窈(yǎo)冥冥:深远昏暗的样子。

  (22)昏昏默默:晦暗沉寂的样子。

  (23)抱神:持守精神。

  (24)内:内心,精神世界。“慎女内”即持守心思,摒弃思虑的意思。

  (25)外:人体外在的感受器官,如眼和耳。“闭女外”就是封闭住你的感受器官,即“无视无听”的意思。

  (26)遂:顺,引申为达到。

  (27)前一“至”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后一“至”字是形容词,极的意思。

  (28)藏:府,居所。

  (29)一:浑一,这里实指“道”。和:指阴、阳调谐。

  (30)未常:疑是“未尝”之误。

  (31)“百”,言其多;“百昌”就是说万物昌盛。

  (32)参:同。

  (33)当我:向着我而来。

  (34)缗(mín):泯合。一说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35)远我:背着我而去。与上句之“当我”对文。

  (36)昏(mín):昏暗。一说同“缗”,也是不在意的意思。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 · 《庄子|主题: 23, 订阅: 3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4-14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在宥》第四章解义:至道窈冥与修身守一

黄帝问广成子以“至道之精”,欲取天地阴阳以养万民,此乃世俗治术之求,未契大道本真。广成子斥其“问物之质,官物之残”,盖因黄帝所执,犹滞于形器之末,而“佞人之心翦翦”,何足语至道?此段揭示世俗功利之治与至道虚无之境的根本对立。

一、至道之体:窈冥昏默
广成子示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八字直指道体玄奥。“窈冥”言其深远不可测,“昏默”谓其寂寥不可名。道非感官可及,亦非思虑能达,故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与此同旨。修道者须离形去智,返归清静,方能近道。

二、修身之法:守一处和
广成子授黄帝长生之要,首在“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形劳则气散,精摇则神亏,故须“慎内闭外”,使神形相守。《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正与此呼应。进而“守其一以处其和”,一者道之本,和者气之均。守一则神凝,处和则气调,此乃长生久视之基。

三、得道之境:与天地参
广成子自云“千二百岁而形未衰”,非夸寿数,实喻得道者超脱生死对待。“入无穷门,游无极野”,即与道同游,泯合天地。末句“人其尽死,而我独存”,非谓肉身不朽,乃指精神契道,永恒不灭。此即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之境界。

结语
此章由治国之问转向治身之奥,揭示至道不在外求,而在内修。黄帝始执有为,终悟无为,正是道家“为道日损”之实践。读者当知:大道至简,唯在息心守静;万化纷纭,终归窈冥一气。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庄子》原文脉络,融会黄老思想,以“道体—修法—境界”为纲,兼考《内经》相证,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jfwe761289 发表于 2025-4-2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在宥》至道窈冥义疏

《在宥》篇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一节,实为庄子阐发“至道”精微之枢要。其文辞简奥而义理深远,今试析之。

黄帝所问者,乃“至道之精”,欲取天地阴阳之用以养民遂生。此问看似求道,实则未脱功利之囿。广成子直斥其非,谓“所欲问者,物之质也;所欲官者,物之残也”,盖言黄帝所执乃形下之器用,非形上之大道。庄子以“质”“残”对举,揭示“道”与“物”之根本分野:道者浑全,物者支离;逐物则失道,守道则物自化。

广成子进而示以“至道”真谛:“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窈冥”“昏默”之状,非虚无断灭,乃形容道体超绝言象、寂然无为之境。《老子》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与此互彰。庄子更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为工夫,强调“守一处和”之要:外遣耳目之驰逐,内凝精神于虚静,使身心复归“大顺”之本然。此即《大宗师》“坐忘”之先声,亦与儒家“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异曲同工。

至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岁未衰”之语,尤见庄子养生思想。所谓“一”者,非固执一念,乃与道冥合之绝对境界;“和”者,阴阳冲气之谐调。郭象注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正是此义。广成子千岁犹存,非徒形寿之长,实喻得道者超然时空之永恒性。

此段对话,实为庄子对治世者之深刻针砭。黄帝以“养民人”“遂群生”为志,然其“官阴阳”“取天地之精”之手段,恰是“撄人心”之妄为。庄子借广成子之口,申明“无为而万物化”之理:唯有统治者“堕尔形体,黜尔聪明”,方能令百姓“安其性命之情”。此与《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之治道,一脉相承。

要之,庄子之“至道”,非认知对象,乃生命境界。其“窈冥昏默”之体、“守一处和”之用,皆指向对人为造作之消解。后世道教徒或执“千岁”为长生术,已落第二义矣。学者当于文字外,会其“丧我”“无待”之真旨,方不负庄生垂训之深心。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义理疏解为主,兼顾文本分析。首段点明对话主旨,次段析黄帝之失,三段阐“至道”体用,四段关联政治哲学,末段总括学术流变。引郭象注、《老子》《应帝王》为佐证,力求既守学术规范,又显庄学玄远之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