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9|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骈拇诗解1枝于仁者擢德塞性骈于辩者累瓦窜句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13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1骈拇诗解1枝于仁者擢德塞性骈于辩者累瓦窜
题文诗: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
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仁义,而用之者,
列于五藏?而非道德,之正.骈于足者,
连无用肉;枝于手者,树无用指;多骈枝于,
五藏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
聪明之用.骈与明者,故乱五色,淫文章,
青黄黼黻,煌煌非乎:离朱是已.多于聪者,
乱五声,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
之声非乎?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
以收名声,使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凿文,
游心坚白,同异,于,跬誉无用,
之言非乎?杨墨是已.此皆多骈,旁枝之道,
非天下之,至正.正道真情,非骈非枝,
非聪非明,非名非利,至道至德,至德非得.
不得已得,非得非舍,舍而后得,财散情聚.
 
【原文】

  骈拇枝指①,出乎性哉②!而侈于德③。附赘县疣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⑤!而非道德之正也⑥。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⑦,淫僻于仁义之行⑧,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⑨。  是故骈与明者,乱五色⑩,淫文章(11),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12)?而离朱是已(13)。多于聪者,乱五声(14),淫六律(15),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16)?而师旷是已(17)。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18),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19)?而曾史是已(20)。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21),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22),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23)?而杨墨是已(24)。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25)。    【译文】
 脚趾并生和歧指旁出,这是天生而成的吗?不过都多于常人之所得(超过了应得)。附悬于人体的赘瘤,是出自人的形体吗?不过却超出了人天生而成的本体(本性)。采用多种方法推行仁义,比列于身体不可或缺的五脏呢!却不是无所偏执的中正之道。所以,脚上双趾并生的,是连缀起无用的肉;手上六指旁出的,是树起了无用的手指;各种并生、旁出的多余的东西对于人天生的品性和欲念来说,好比迷乱而又错误地推行仁义,又象是脱出常态地使用人的听力和视力。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明晰的人来说(纵情于视觉者),难道不是搅乱五色、迷滥文彩、绣制出青黄相间的华丽服饰而炫人眼目吗?而离朱就是这样。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听觉灵敏的人来说,难道不是搅乱五音、混淆六律,岂不是搅混了金、石、丝、竹、黄钟、大吕的各种音调吗?而师旷就是这样。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倡导仁义的人来说,难道不是矫擢道德、闭塞真性来捞取名声、而使天下的人们争相鼓噪信守不可能做到的礼法吗?而曾参和史就是这样,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善于言辞的人来说,难道不是堆砌词藻,穿凿文句、将心思驰骋于『坚白』诡辩的是非之中,而艰难疲惫地罗列无数废话去追求短暂的声誉吗?而杨朱和墨翟就是这样,所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矫造而成的不正之法,绝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
【注释】

  ①骈(pián):并列,这里是指合在一起。拇:脚的大趾拇。骈拇是说脚的大趾拇跟二趾拇连在一起了,成了畸形的大趾拇。枝指:旁生的歧指,即手大拇指旁多长出一指。『骈拇』和『枝指』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因此在全文述说中多次成为多余的、人为附加的代称。

  ②性:这里指天生而成,生而有之。

  ③侈:多余。德:得。

  ④附:附着。赘:赘瘤。县(xuán):悬。疣(yóu):这里用同『瘤』。

  ⑤藏(zàng):脏(臓),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臓』而简化为『脏』。

  ⑥正:中正,这里指千变万化的事态中无所偏执。

  ⑦有人认为『骈枝』二字为衍文,也有人认为『多方』二字为衍文,联系上下文意,『衍文』之说可信,鉴于下句『多方』二字再次出现,删去本句的『多方』二字,前后句式互相对应。五藏:即五脏,『五藏之情』指人的内在之情,即天生的品行和欲念。

  ⑧淫:耽滞,迷乱。僻:邪恶,不正。

  ⑨聪:听觉灵敏。明:视觉清晰。

  ⑩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基本颜色。

  (11)淫:惑乱。文章:文采,错综而又华美的花纹和色彩。

  (12)黼(fǔ)黻(fú):古代礼服上绣制的花纹。煌煌:光彩眩目的样子。

  (13)离朱:人名,亦作离娄,视力过人。

  (14)五声:即五音,五个基本音阶,古代音乐中以宫、商、角、徵、羽称之。

  (15)六律:古代用长短不同的竹管制作不同声调的定音器,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定调。乐律分阴阳两大类,每类各六种,阳类六种叫六律,阴类六种叫六吕。六律的名称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16)金、石、丝、竹:各种乐器无不用金、石、丝、竹为原料,这里借原料之名作器乐之声的代称。黄钟、大吕:古代音调的名称。

  (17)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

  (18)擢(chuó):拔,提举。塞:闭。『塞性』即闭塞正性。一说『塞』当为『搴』(qiān),也是拔取的意思。

  (19)簧鼓:管乐和打击乐,这里用来泛指各种乐器发出的喧嚷。奉:信守,奉行。不及:赶不上,这里用指不可能做到。

  (20)曾史:曾参和史(qiū)。春秋时的贤人。曾参字子舆,为孔子的学生;史字子鱼,卫灵公的大臣。

  (21)累瓦结绳:比喻堆砌无用的词语。窜句:穿凿文句。

  (22)游心:驰骋心思。

  (23)敝:分外用力而疲惫不堪。跬(kǔi):半步;举足一次叫跬,左右两脚运行一次叫步。『跬誉』指短暂的声誉。

  (24)杨墨:杨朱和墨翟,战国时代的著名哲学家。

  (25)至正:至道正理。一说指至高无尚的道。

卧龙 發表於 2025-7-7 1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骈拇》章句析义——论自然之性与仁义之伪

庄周《骈拇》开篇以"骈拇枝指"为喻,实乃直指战国时期"擢德塞性"之弊。所谓"骈拇",乃足趾并生;"枝指"者,手指歧出。此二者虽"出乎性哉",然已"侈于德",恰如附赘悬疣虽"出乎形哉",终为"侈于性"之病态。庄生此喻,实为批判儒家"列仁义于五藏"之说,揭示其违背"道德之正"的本质。

细究文本,"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二句,实含双重深意。就生理而言,多余之指趾虽为天生,却无实用;就哲理而论,此喻直指仁义之说犹如"无用之指",乃强加于自然性情之上的累赘。郭象注云:"夫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此骈赘虽出于形性,然不可适其真也。"可谓深得庄旨。

文中"多方仁义"四字尤值玩味。成玄英疏解为"矫性伪情",实乃的论。儒家将仁义比附五脏(《白虎通》有"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之说),庄周则斥此乃"非道德之正"。盖因自然之性本无善恶,如《马蹄》篇所谓"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而仁义之设,恰如"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终成"淫僻之行"。

观"骈拇"与"枝指"之喻,实与《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相呼应。庄周并非否定道德本身,而是反对将道德异化为束缚天性的工具。其批判锋芒直指"累瓦结绳窜句"的辩者(《天下》篇称其"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以及"枝于仁者"的儒生。这种对形式化道德的批判,与《老子》"大道废,有仁义"之说一脉相承,共构成道家自然哲学的重要维度。

要之,《骈拇》篇以生理异常喻道德异化,揭示出"道德"与"天性"的根本冲突。其思想价值不仅在于解构儒家伦理体系,更在于确立"法天贵真"的哲学立场,为后世批判伦理异化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读者当透过文字表象,体认庄周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深刻守护。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1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骈拇》章句析义——论自然之性与仁义之伪

庄周《骈拇》开篇以"骈拇枝指"为喻,直指儒家仁义之说违逆自然本性的核心议题。本文试析此章要义,以明道家批判儒家道德体系之深层理路。

一、生理异常喻道德之赘
"骈拇枝指"与"附赘县疣"构成双重譬喻:前者指足趾并生、手指歧出,虽属先天却超出常体;后者喻后天生长的多余瘤肿。二者共同指向"侈于德""侈于性"的本质——即超出自然本真状态的冗余存在。此喻精妙揭示儒家将仁义"列于五藏"的荒谬性,犹如将畸形视为常态,实乃"非道德之正"。

二、仁义体系的双重异化
"枝于仁者擢德塞性"直指儒家道德建构的根本缺陷:其一为"擢德",即人为拔高道德标准,如曾参"三日不省乎身则忧"的自我苛责;其二为"塞性",以礼义规范压抑自然情性,如子夏"丧明之痛"的自我戕害。庄子指出这种"多方仁义"的实践,实为在五脏自然机能外强加道德枷锁。

三、辩士言说的自我消解
"骈于辩者累瓦窜句"则批判名家之弊: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辩犹如"累瓦",将概念堆砌成危墙;惠施"历物十事"恰似"窜句",在文辞间穿凿附会。这种言辩之术,恰如骈生之趾、歧出之指,徒增认知负担而无益于道。

四、回归自然的哲学路径
篇中"五藏之情"与"仁义之行"的对立,实为道家"任性命之情"(《庄子·缮性》)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根本分歧。庄子主张道德应如五脏运行般自然无为,反对"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庄子·马蹄》)的人为造作。

结语:
《骈拇》章以生理喻道德,揭示一切人为道德体系皆属"淫僻之行"。其批判锋芒不仅指向儒家仁义,更对一切脱离自然本真的文化建构提出根本性质疑。庄周在此确立的道家伦理观,强调"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唯有回归性命之情,方为道德之正途。

(全文798字,符合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