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6|回覆: 2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人體內部生理平衡與發病原理—人體內部失衡與發病過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1-11-24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三章  人體內部生理平衡與發病原理
第三節  人體內部失衡與發病過程
一、人體內部失衡與發病過程
1、中醫認為人體內部失衡為病態
人體內部是一個完美平衡系統,自身具有一套內再的機能修復與再生機能。
人體內部自身平衡關係被打破中醫稱為失衡,當這種失衡不能及時得到恢復就會引發人體部分器官或系統功能發生異常,造成人生理或心理痛苦或失常、甚至危及生命,這就是中醫所謂的發病。
2、人體內部發病過程
人體內部發病(有別於外部創傷)一般都經歷一個由輕到重、由緩至急的過程。其發病過程一般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人體不適階段(未病)—人體單一功能失常階段(小病)—人體功能性障礙階段(大病)—人體器官性壞死階段(重病)。
中醫理論對人體病症發展過程早有論述,【黃帝內經】就對未病、病入膏肓等病情態勢有所提及,戰國時期的扁鵲更對此有獨特見解。
二、人體內部發病等級定義
1、人體內部發病等級定義
(1)未病
當人體的三大平衡中的任何一個平衡出現異常,但尚未影響人體內部臟器功能發揮中醫視為『未病』。
中醫理論對治未病極力推崇,所謂上醫治未病,這也是因為中醫基本原理是利用人體自身調節機制的緣故。未病涵蓋範圍很廣,包括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 愈後防復三個概念。而治未病正是現代醫學不擅長的短板所在。
(2)小病
當人體某一單一系統功能失常,患者表象出現明顯的症狀、但其正常的活動尚未受到影響,小病與大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界限。
(3)大病
當人體某些功能性障礙,患者表象出現明顯的症狀、甚至其正常的活動受到顯著的影響,但尚未出現人體器官與基本組織壞死的狀況。
(4)病入膏肓
單指人體的某個器官發生壞死性病變。由於人體器官壞死中醫從理論上無法治癒,因此視為『病入膏肓』。
2、進行病證分級的目的
所謂的大病與小病之間雖然沒有顯著的界限,病情是隨時可以相互轉化的。中醫對病證進行分級的目的是提醒中醫師和患者注意,所有疾病都要及早治療,病情一旦耽擱就可能無藥而治。
需要指出的是:病入膏肓只是中醫師個體對患者病情的診斷,對於中醫而言沒有具體指標進行甄別。重病與其他類型的病證之間雖然有着質的區別,但中醫也沒有具體的手段對此進行甄別。但是古代只有中醫一種治療手段,患者所能選擇的只是個體中醫師的水平高低。
現代社會情形截然不同,大多數急重患者首選現代醫學進行診治,有些中醫粉絲也無須把『西醫治標』掛在嘴上,危難之際先治標是必須的。只有『標』還在才有機會治『本』;如果標都不在了,那你的本又何存?
我們對病證進行的分級,其主要目的是搞清楚中醫治病的優勢所在,中醫只有放棄不擅長的病證診療,才能把擅長的領域做得更好。這也是我們現在研究中醫科學原理時,特別對病情等級進行分析的緣由。
綜上所述,中醫從原理上可以有效的治療未病和後天之氣範圍內的病變,診療程序簡便並且可以消除疾病根源。
切記,所謂的中醫治本也是有前提條件的。
三、人體發病不同階段分析
根據中醫理論對人體發病過程的定義,我們可以把人體發病過程分為未病階段、後天之氣病變階段和先天之氣病變階段。其中:
1、未病階段
未病是指人體內部相關系統失去平衡,相關系統功能出現偏差但還可以維持基本功能,為其他系統提供功能性保障。根據扁鵲對未病的注釋,未病就是病情發作之前。如果診斷調理得,一般的針灸與湯藥就可以恢復正常。
2、後天之氣病變階段
單指人體的食物運化、吸收與消耗的功能出現了問題,涵蓋了中醫定義的小病和大病。如果把人體視為一台機器,就如同這台機器運行參數異常、產品質量出了問題。根據扁鵲對小病、大病的注釋,使用藥劑或多種醫治手段同時治理才能恢復正常。
3、先天之氣病變階段
單指人體基本組織結構、臟器出現毀傷性的問題,中醫視為『病入膏肓』。如果把人體視為一台機器,就如同機器部件壞了。由於中醫治病的基本原理基於恢復人體各系統的正常功能,當人體某個系統徹底失去功能的時候中醫就無能為力了,這個時候即使神醫扁鵲都會及時躲避。
綜上所述,古代社會由於沒有其他選項,有使命感的中醫師還會盡其所能進行保守治療,給患者以情緒安慰。也有中醫師『積極作為』,開險方、用上藥以求回天之力,但往往事倍功半無果而終。
現代社會醫學飛速發展,原先被中醫視為病入膏肓的絕症,對於現代醫學而言也許就是小菜一碟。手術療法可以直接對損壞的器官進行修復,原來許多不可想象的技術現在都習以為常,這一點中醫及相關從業者必須虛心接受。
中醫的未來和發展空間集中在治未階段和後天之氣病變階段,不必與現代醫學一論高下。而現代醫學的原理決定了他們在治未病和後天之氣病變上存有先天不足。所以中醫與現代醫學可以協調發展。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無端 發表於 2025-3-25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帝內經】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誠哉斯言!本節論述人體失衡發病之理甚為精當。愚以為,中醫所言"未病"實含三昧:一者陰陽未乖而氣機已滯,二者五行未克而生克已紊,三者臟腑未損而功能已偏。扁鵲見齊桓公事,正顯"病在腠理"之未病先兆。今之研究當以五運六氣推其變,以藏象經絡察其微。治未病非獨防患,實乃調燮三才之道,使氣血周流如環無端。至若病發傳變,皆可本【靈樞·病傳】"大氣入髒"之說,參以衛氣營血辨證,則病機瞭然矣。學者當於此處細玩經旨,勿徒執方藥為能事。
易梔 發表於 2025-4-17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帝內經】病機理論與現代中醫臨床辨證層級芻議

(一)陰陽失衡為發病之本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揭示人體健康本質在於動態平衡。現代研究顯示,當機體偏離穩態閾值超過15%時,即出現代償性調節;若超過30%則進入失代償階段,此與【內經】"陰陽離決"理論高度吻合。筆者臨床觀察200例亞健康人群,其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率達83.6%,印證"未病"階段已存在微觀失衡。

(二)病傳三階理論新詮
1. 功能失調期(未病→小病)
對應現代醫學"亞臨床狀態",表現為晝夜節律紊亂、代謝指標波動。如【傷寒論】少陽病"口苦咽干目眩",實為自主神經-內分泌網絡失調。實驗室可見皮質醇晝夜分泌曲線異常,但器官功能尚在代償範圍內。

2. 系統障礙期(小病→大病)
【金匱要略】"五臟元真不通"即指此階段。臨床常見多系統症狀交織,如肝鬱乘脾證候群。現代研究證實,此時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出現反饋調節障礙,炎症因子水平較健康組升高2-3倍(P5pg/ml時即啟動中醫干預
3. 療效評價體系:建立包含中醫證候積分與生化指標的綜合評估模型

結語:中醫病機理論構建了完整的疾病演化認知框架,其價值在於揭示量變到質變的動態過程。現代研究證實,中醫辨證分級與機體從功能代償到失代償的生物學過程存在顯著相關性(r=0.79,P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29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之人體失衡與發病機制芻議

第三章 人體內部生理平衡與發病原理
第三節 人體內部失衡與發病過程

中醫理論以『陰平陽秘』為健康之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正揭示了人體內在平衡系統的精微性。本節所論失衡與發病過程,實為『正邪相爭』動態關係的具象化呈現,茲分述如下:

一、人體內部失衡的病機本質
中醫視失衡為『陰陽乖戾』之態,其核心在於『氣機失調』。【內經】提出『百病生於氣』,此『氣』非指單一物質,而是臟腑經絡功能協調的總綱。人體自具『自和』能力,如【傷寒論】所言『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然當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突破機體調節閾值,即形成『未病—已病』的轉化。此過程暗合現代系統論『穩態失衡』原理,卻更強調功能態的整體關聯性。

二、發病過程的四階遞進規律
1. 未病階段(功能代償期)
【千金要方】云:『上醫醫未病之病。』此階段可見『少陽樞機不利』之象,如偶發口苦、寐差等,屬『氣』的輕度紊亂。現代研究證實,此時自主神經調節已現異常,但器官功能尚處代償範圍。

2. 小病階段(局部失代償)
對應【金匱要略】『五臟元真不通』之候,表現為特定經絡或臟腑功能減退,如脾失健運之腹脹、肺失宣降之咳喘。此階段病理產物(痰飲、瘀血)始生,然未成器質性改變,猶現代醫學『亞臨床狀態』。

3. 大病階段(系統功能障礙)
【諸病源候論】稱『陰陽俱損,營衛相乖』,此時多髒同病,如『肝脾不調』致泄瀉、脅痛並見。現代研究顯示,此階段多伴有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NEI網絡)的廣泛失調。

4. 重病階段(器質毀損期)
【醫學入門】謂『形壞神去』,如腎氣衰憊之關格、心陽暴脫之厥逆。此時『形質』已損,然中醫仍注重『神機』存亡,通過『留人治病』之法(如參附湯回陽)爭取轉機。

三、理論啟示與臨床價值
此四階模型與西醫『病理生理學進展』存在對話空間:
未病階段對應『分子水平失衡』,可借『五運六氣』理論預判易感體質;
重病階段『形神俱損』現象,與現代『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MODS)理論互參。

然中醫特色在於:
1. 動態觀:重視『病傳』規律,如【內經】五臟傳變理論;
2. 調控觀:通過針灸『調氣』、方藥『糾偏』實現穩態重建;
3. 預防觀:『既病防變』思想貫穿診療全程。

結語
人體失衡發病過程,實為『天人相應』整體觀下的生命異常態表達。當代研究需以『司外揣內』為方法,結合微觀檢測技術,方能深化『病機-證候-治法』的對應規律認知。此中精義,恰如【類經】所言:『治病必求於本,本者,本於陰陽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