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4|回復: 2

[兵家] 【吴子】卷5应变篇诗解2彼寡分乘彼众方从卒遇察阵谷战之法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23 17: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子】卷5应变篇诗解2彼寡分乘彼众方从卒遇察阵谷战之法
题文诗:
武侯问曰:敌近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
为之奈何?起对曰:为此之术,我众彼寡,
各分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
虽众可服.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
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对曰遇诸,
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
高山深谷,卒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
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敌阵乱则,
击之勿疑.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
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
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
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使见兵,敌必坚,
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
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法.
【原文】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起对曰:"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译文】
武侯问道:"敌人接近,迫我交战,我想摆脱它而没有去路,军心很恐惧,应该怎么办呢?"吴起答:"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众敌寡,可以分兵包围敌人,如果敌众我寡,可以集中兵力袭击敌人,不断地袭击它,敌人虽多也可制服。"
【原文】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起对曰:"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乱,则击之勿疑。"
【译文】
武侯问:"如在溪谷之间和敌人遭遇,两旁都是险峻地形,而且敌众我寡,应该怎么办呢?"吴起答:"遇到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泽等不利地形,都应迅速通过,不要迟缓。如果在高山深谷突然与敌遭遇,必先击鼓呐喊,乘势冲乱敌人,再把弓弩手挺进到前面,一面戒备,一面考虑计谋,并观察敌人的阵势是否混乱,如发现敌军混乱,就毫不迟疑地全力发起进攻。"

【原文】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起对曰:"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
【译文】
武侯问:"左右是高山,地形很狭窄,突然与敌遭遇,既不敢进攻,又不能退走,应该怎么办呢?"吴起答:"这叫谷地战,兵力虽多也用不上,应挑选精锐士卒与敌对抗,用轻捷善走的士卒持锐利的武器作为前锋,而把车骑分散隐蔽在四周,与前锋距离几里,不要暴露自己的兵力,这样敌人必然坚守阵地,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这时,我以一部兵力张列旗帜,走出山外,迷惑扰乱敌人,敌人必然恐惧,然后再用车骑向敌挑战,使其不得休息。这就是谷地战的方法。"
汪柯 發表於 2025-5-18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应变》兵机探微——论"分乘""方从"战术思想与谷战要诀

《吴子·应变篇》所载武侯与吴起问对,实为古代兵学"因敌制变"思想之精髓。其"彼寡分乘,彼众方从"八字要诀,非徒战术指南,更暗合《孙子》"分合为变"之深意。今试析其理,以明先秦兵家应变之道。

一、"分乘""方从"的辩证关系
吴起提出"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而从之",此说与《孙膑兵法·十阵》"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遥相呼应。"分乘"之术,实为化整为零、多向牵制,如《六韬·犬韬》所谓"分险相拒,分军相踵"。考战国车战之法,"分乘"即分遣车阵侧翼包抄,正合《司马法》"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之戒,强调优势兵力下仍需分散风险。

至若"方从",乃指结方阵密集应敌,暗含《尉缭子·兵令》"阵以密则固"之理。银雀山汉简《十阵》载"方阵者,所以剸也",可见方阵实为兵力劣势时集中突破之选。吴起特别强调"从之无息",即保持阵型连贯性,此与《淮南子·兵略训》"前后不相捻,左右不相干"的阵法禁忌互为表里。

二、谷战之法的时空维度
篇中"卒遇""谷战"之问,凸显特殊地形下的应变智慧。"卒遇"强调临敌察阵之要,与《孙子·行军篇》"处山之军"诸戒一脉相承。吴起所谓"虽众不用",直指山谷地带兵力展开受限的特性,恰如《三国志·魏书》载张郃街亭之战"缘道截围,使其兵不得分"的经典战例。

更值深思者,"谷战"之法实含阴阳辩证:《吴子》主张"止则为营,行则为阵",与《李卫公问对》"散而成八,复而为一"的阵法转换原理相通。明代何良臣《阵纪》释此云:"山谷之战,队分前后,营分左右",足见吴起思想对后世山地战术影响之深。

三、兵儒交融的治军哲学
吴起答"我众甚惧"之问,表面言阵,内里实涉治心。《荀子·议兵》称"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正可佐证吴起"以治为胜"的练兵思想。其"分乘""方从"之策,非唯战术安排,更是通过明确分工消除士卒恐惧,暗合《司马法》"凡战,智也;斗,勇也"的心理学考量。

要之,《应变篇》此章以具体战术为表,以"因形用权"(《吴子·论将》)为里。宋人施子美《七书讲义》评吴起"应变出于法度之外",诚为的论。今人研习此篇,当于阵法之外,更见先秦兵家"审势""察机"之哲学内核,方不负武侯、吴起问对之深意。

(全文798字)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7-29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应变》兵机探微——论寡众分合与谷战之法

武侯所问,乃兵家临敌应变之要;起之所对,实深谙虚实奇正之机。此段对话揭示「众寡异势」与「地形制胜」两大兵法核心,今试析其精义如次:

一、众寡分合之辩证
「我众彼寡,各分乘之」者,非谓分散兵力,实为多路协同之策。《孙子·九地》言「并敌一向」,吴子则进一步提出「分乘」概念:当兵力占优时,须以正兵牵制,奇兵包抄,使敌首尾难顾。如战国田忌赛马之策,乃「分乘」思想之演绎。

「彼众我寡,以方从之」者,暗合《六韬》「密集固守」之旨。「方」非指方阵,实为结阵自固、伺机反击之法。吴子强调「从之无息」,即通过不间断的战术运动消耗敌势,此即后世「以迂为直」之先声。

二、谷战三要诀
1\. 察阵先识
「卒遇交战」贵在先知。山谷地形「隘形者,我先居之」(《孙子·地形》),须先察敌阵虚实。吴子未明言而寓深意:谷地作战首重斥候,当据高望远,察敌粮道、水源及伏兵所在。

2\. 险地制权
「谷战之法」本质在「以地险代兵险」。《吴子·论将》言「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谷地作战尤需防火攻水淹。故善战者必先据阳坡、控隘口,将地形劣势转化为防御优势。

3\. 奇正相生
文中虽未明说,然「鼓噪而乘之」已暗示心理战运用。谷地回声可放大军威,正合《淮南子》「先声夺人」之策。更可效韩信背水阵,于绝地处激将士死战之志。

三、当代启示
吴子之论超越具体战法,揭示军事哲学本质:
「分乘」与「方从」体现《易经》「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的辩证思维
谷战要诀暗合《老子》「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柔胜之道
其应变思想可为现代商战、危机管理提供策略范式

昔唐太宗评吴起「暗与孙武意合」,观此段可知其然。兵无常形,水无定势,惟深通「众寡」「险易」之变者,方能在虚实之间游刃有余。学者当由此篇入,参以《司马法》《尉缭子》,方能窥见先秦兵学之堂奥。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