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8|回覆: 1

[兵家] 【吳子】卷3治兵篇詩解1進兵四輕二重一信以治為勝令行禁止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2 17: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3治兵篇詩解1進兵四輕二重一信以治為勝令行禁止
題文詩: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起對曰:
先明四輕,二重一信.曰何謂也?吳子對曰:
使地輕馬,使馬輕車,使車輕人,使人輕戰.
明知險易,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
膏鐧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
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賞罰必信.
審能達此,勝之主也.武侯問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以治為勝.武侯又問:不在眾乎?
對曰若軍,法令不,賞罰不信,金之不止,
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所謂治者,
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
前卻有節,左右應,雖絕成,雖散成行.
安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
不可疲也,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父子兵.
兄弟齊心,其力斷金,令行禁止,無往不勝.
治兵第三

【原文】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信。"曰:"何謂也"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險易,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鐧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審能達此,勝之主也。"
【譯文】
武侯問:"進兵的方法什麼是首要的?"吳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武侯又問:"這話怎麼講呢?"吳起說:"四輕就是地形便於馳馬,馬便於駕車,車便於載人,人便於戰鬥。了解地形的險易,善於利用地形,就便於馳馬。飼養適時,馬就便於駕車。車軸經常保持潤滑,車就便於載人。武器鋒利,皚甲堅固,人就便於戰鬥。二重就是近戰有重貧,後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賞罰必信。確能做到這些,就掌握了勝利的主要條件。

【原文】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起對曰:"以治為勝。"又問曰:"不在眾乎?"對曰:"若法令不,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譯文】
武侯問:"軍隊靠什麼打勝仗?"吳起答:"治理好軍隊就能打勝仗。"又問:"不在於兵力多少嗎?"吳起答:"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無信用,鳴金不停止,擂鼓不前進,雖有百萬之眾,又有什麼用處?所謂治理好,就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速不可追,前進後退有節制,左右移動聽指揮,雖被隔斷仍能保持各自的陣形,雖被衝散仍能恢復行列。上下之間同安樂、共患難,這種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無論用它指向哪裡,誰也不能阻擋。這叫父子兵。"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6-27 02:06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治兵篇】兵道四輕二重一信發微

【吳子·治兵篇】載武侯問進兵之道,吳起以『四輕、二重、一信』為對,其言簡而義深,直指兵家治軍之本。今試析其要,以明古賢用兵之精義。

一、四輕:兵勢流轉之樞機
吳起所謂『四輕』,乃『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實為軍事行動中環環相扣的效能優化之道。
1. 地輕馬:擇地利以利馳騁。地形險易直接影響戰馬機動,故行軍須察『圮澤沮洳』與『通衢廣野』(【孫子·九地】),使馬匹不受地形所困。
2. 馬輕車:馬健則車行迅捷。古戰車之效賴馬力,養馬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吳子·論將】),此即【六韜】所言『三駟之選,不可不察』。
3. 車輕人:車械精良則士卒省力。戰國時戰車為攻堅主力,若軸轂堅固、輪輞輕便,自可減士卒操駕之勞。
4. 人輕戰:士卒無後顧之憂,方得效死力。此與【司馬法】『忘家、忘親、忘身』相通,然吳子更重實際,強調『豐犒而優恤』,使兵無生計之慮,戰意自昂。

四輕層層遞進,實為『器用—人力—士氣』的效能鏈條,與【管子】『器械功則伐而不費』一脈相承。

二、二重:勝負權衡之根本
吳子言『二重』雖未明指,然據上下文可推為『重令』與『重賞罰』:
1. 重令:『令行禁止,王者之師』(【尉繚子·制談】)。吳子強調『不從令者誅』,此乃治兵鐵律,所謂『兵以治為勝』,正賴法令嚴明。
2. 重賞罰:『賞如山,罰如溪』(【吳子·勵士】)。賞信罰必,則士卒知所趨避。昔孫武斬寵妃、司馬穰苴誅莊賈,皆彰此道。

三、一信:統軍御眾之魂魄
『信』為吳子兵道核心。【論語】言『民無信不立』,兵家更以信為凝聚力。吳子之信有三重:
1. 將帥之信:將不欺士,如李廣『士未盡飲不近水』,故士卒樂效死。
2. 號令之信:賞罰必行,即【三略】『將無還令,賞罰必信』。
3. 廟算之信:戰略意圖明確,使士卒知『為何而戰』,此即【孫子】『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之延伸。

結語
吳子『四輕二重一信』之論,實為『器利—法嚴—人和』的體系化兵學思想。其與【孫子】『五事七計』互補,共構先秦兵家務實傳統。今人觀之,猶可悟管理之道:組織效能始於物質基礎(四輕),成於制度保障(二重),終歸於文化認同(一信)。學者若能參透此理,則不止於治兵,治國治企,皆可觸類而長矣。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