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1|回復: 2

[兵家] 【吴子】卷3治兵篇诗解1进兵四轻二重一信以治为胜令行禁止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22 17: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子】卷3治兵篇诗解1进兵四轻二重一信以治为胜令行禁止
题文诗: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起对曰:
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吴子对曰:
使地轻马,使马轻车,使车轻人,使人轻战.
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
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赏罚必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武侯问兵,何以为胜?
起对曰:以治为胜.武侯又问:不在众乎?
对曰若军,法令不,赏罚不信,金之不止,
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
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
前却有节,左右应,虽绝成,虽散成行.
安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
不可疲也,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父子兵.
兄弟齐心,其力断金,令行禁止,无往不胜.
治兵第三

【原文】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译文】
武侯问:"进兵的方法什么是首要的?"吴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轻、二重、一信。"武侯又问:"这话怎么讲呢?"吴起说:"四轻就是地形便于驰马,马便于驾车,车便于载人,人便于战斗。了解地形的险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驰马。饲养适时,马就便于驾车。车轴经常保持润滑,车就便于载人。武器锋利,皑甲坚固,人就便于战斗。二重就是近战有重贫,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赏罚必信。确能做到这些,就掌握了胜利的主要条件。

【原文】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译文】
武侯问:"军队靠什么打胜仗?"吴起答:"治理好军队就能打胜仗。"又问:"不在于兵力多少吗?"吴起答:"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无信用,鸣金不停止,擂鼓不前进,虽有百万之众,又有什么用处?所谓治理好,就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前进后退有节制,左右移动听指挥,虽被隔断仍能保持各自的阵形,虽被冲散仍能恢复行列。上下之间同安乐、共患难,这种军队,能团结一致而不会离散,能连续作战而不会疲惫,无论用它指向哪里,谁也不能阻挡。这叫父子兵。"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6-27 02:06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治兵篇》兵道四轻二重一信发微

《吴子·治兵篇》载武侯问进兵之道,吴起以“四轻、二重、一信”为对,其言简而义深,直指兵家治军之本。今试析其要,以明古贤用兵之精义。

一、四轻:兵势流转之枢机
吴起所谓“四轻”,乃“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实为军事行动中环环相扣的效能优化之道。
1. 地轻马:择地利以利驰骋。地形险易直接影响战马机动,故行军须察“圮泽沮洳”与“通衢广野”(《孙子·九地》),使马匹不受地形所困。
2. 马轻车:马健则车行迅捷。古战车之效赖马力,养马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吴子·论将》),此即《六韬》所言“三驷之选,不可不察”。
3. 车轻人:车械精良则士卒省力。战国时战车为攻坚主力,若轴毂坚固、轮辋轻便,自可减士卒操驾之劳。
4. 人轻战:士卒无后顾之忧,方得效死力。此与《司马法》“忘家、忘亲、忘身”相通,然吴子更重实际,强调“丰犒而优恤”,使兵无生计之虑,战意自昂。

四轻层层递进,实为“器用—人力—士气”的效能链条,与《管子》“器械功则伐而不费”一脉相承。

二、二重:胜负权衡之根本
吴子言“二重”虽未明指,然据上下文可推为“重令”与“重赏罚”:
1. 重令:“令行禁止,王者之师”(《尉缭子·制谈》)。吴子强调“不从令者诛”,此乃治兵铁律,所谓“兵以治为胜”,正赖法令严明。
2. 重赏罚:“赏如山,罚如溪”(《吴子·励士》)。赏信罚必,则士卒知所趋避。昔孙武斩宠妃、司马穰苴诛庄贾,皆彰此道。

三、一信:统军御众之魂魄
“信”为吴子兵道核心。《论语》言“民无信不立”,兵家更以信为凝聚力。吴子之信有三重:
1. 将帅之信:将不欺士,如李广“士未尽饮不近水”,故士卒乐效死。
2. 号令之信:赏罚必行,即《三略》“将无还令,赏罚必信”。
3. 庙算之信:战略意图明确,使士卒知“为何而战”,此即《孙子》“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之延伸。

结语
吴子“四轻二重一信”之论,实为“器利—法严—人和”的体系化兵学思想。其与《孙子》“五事七计”互补,共构先秦兵家务实传统。今人观之,犹可悟管理之道:组织效能始于物质基础(四轻),成于制度保障(二重),终归于文化认同(一信)。学者若能参透此理,则不止于治兵,治国治企,皆可触类而长矣。

(全文约780字)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26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治兵篇》兵道四轻二重一信微义探赜

《吴子·治兵篇》所载武侯与吴起问对,以"四轻二重一信"为进兵之本,实乃先秦兵家"以治为胜"思想之精髓。吴子所言非徒战术之巧,实为治军哲学之深层建构,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四轻:军事系统效能之辩证法则
"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四者,构成层级递进之军事效能链。所谓"轻",非谓轻视,乃指运作之流畅无碍。《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吴子则以系统思维解之:择地利使马驰骋无滞(地轻马),驭马娴熟则战车运转自如(马轻车),车械精良则士卒负荷得减(车轻人),装备精练则将士心志专一(人轻战)。此四者环环相扣,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体现军事资源配置之最优化原则。战国车战时代,此说直指作战体系核心,较《六韬》"三备"之说更显系统化。

二、二重:战争伦理的双重维度
"二重"虽原文未明示,然据吴子全书大义,当为"重令"与"重赏"。《吴子·论将》言"兵以治为胜",其"重令"即《司马法》"国容不入军"之延伸,强调军令如山;"重赏"则承《三略》"赏禄有功"之说,形成"刑德并施"的治军框架。此二者如阴阳互济,与《管子·兵法》"赏罚之制,无逾于民"相呼应,构建起冷兵器时代军队管理的核心支柱。值得注意的是,吴子特重"信赏",此与商鞅"徙木立信"异曲同工,皆先秦法家"信赏必罚"思想在军事领域之投射。

三、一信:军事统帅的终极境界
"一信"为全篇文眼,既指将帅之威信,更涵盖"军志一信"的集体心理建构。《孙子·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吴子深化为治军实践论。考《尉缭子·战威》"信在期前,事在未兆",可知先秦兵家皆视"信"为凝聚战力之关键。吴子之"信"有三重境界:将帅号令之信(令行禁止)、赏罚兑现之信(赏信罚必)、士卒信念之信(死不旋踵)。此说上承《论语》"民无信不立"之儒家伦理,下启《黄石公三略》"信足以一异"的兵权谋思想。

结语:
吴子"四轻二重一信"之说,实为冷兵器时代军事管理学的典范理论。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战术指导,更在于揭示"治兵"本质乃系统优化与心理建构的统一。今人观之,其"地-马-车-人"的效能链思维,犹现代军事"体系作战"理念之先声;而"以信为基"的治军之道,对当代组织管理仍具启示意义。明人刘寅《武经七书直解》评吴子"严整有法",此篇足证其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