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1|回覆: 1

[兵家] 【吳子】卷1圖國篇詩解4治兵料人固國之道安宅愛君賢為師友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9 17: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1圖國篇詩解4治兵料人固國之道安宅愛君賢為師友
題文詩:
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
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
聚為一卒.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聚為一卒.
王臣失位,欲見功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
欲除丑,聚為一卒.此五者也,軍之練銳.
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
武侯問曰:陣之必定,必固,必勝,
之道願聞.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
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處下,則已定.
民安田宅,親有司,守已固矣.百姓皆是,
國之,而非鄰國,戰已勝矣.治國有常,
利民為本.武候,謀事群臣,能及,
罷朝而有,.起進曰:昔楚莊王,
嘗謀,之於,莫能及,退朝而有,
愁之.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
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
師者王,而能得其,友者霸.不才,
群臣莫及,楚國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
而君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也.
【原文】
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譯文】
所以,發備圖強的君主,必須查清人口,把勇敢強壯的人,編為一隊。把樂意效命顯示忠勇的人,編為一隊。把能攀高跳遠、輕快善走的人,編為一隊。把因罪罷官而想立功報效的人,編為一隊。把曾棄守城邑而想洗刷恥辱的人,編為一隊。這五種編隊都是軍隊中的精銳部隊。如果有這樣三千人,由內出擊可以突破敵人的包圍,由外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城邑。"

【原文】
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譯文】
武侯說:"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陣必定、守必固、戰必勝的方法。"吳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豈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將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沒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陣就已穩定了。民眾安居樂業,親敬官吏,那末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國君,而反對敵國。那末戰爭就已勝利了。"

【原文】
武候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
【譯文】
武侯曾經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的賞析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後面有喜色。吳起進諫說:"從前楚莊王曾經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後面有憂色。申公問他:'您為什麼面有憂色呢」楚莊王說:'我聽說世上不會沒有聖人,國家不會缺少賢人,能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可以稱王,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可以稱霸。現在我沒有才能,而群臣還不如我,楚國真危險了。」這是楚莊王所憂慮的事,您卻反而喜悅,我私下深感憂懼。"於是武侯表示很慚愧。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1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圖國篇】兵道治世本義探微

【吳子·圖國篇】所論"治兵料人"之道,實為先秦兵家"固國以民"思想之精髓。吳起以"膽勇氣力""忠勇效力""逾高超遠"三卒之論,構建起一套基於人性特質的軍事組織體系,其深層邏輯與【孫子兵法】"擇人任勢"說遙相呼應,而較之【六韜】"練士之道"更具實踐操作性。

一、兵民分合的制度設計
"聚為一卒"的編伍原則,體現了"因能授任"的軍事管理學思想。【吳子】將民眾特質細化為三類:其一為生理優勢者(膽勇氣力),其二為精神特質者(忠勇效力),其三為技能特長者(輕足善走)。這種分類與【管子·七法】"選士論能"之說相通,然更強調心理素質與身體機能之結合。值得注意的是,吳起將"樂以進戰"置於首位,暗合【司馬法】"以仁為本"的戰爭倫理,揭示出士氣培育重於武技訓練的先秦兵家共識。

二、固國之道的人本根基
篇中"強國之君必料其民"的命題,實為對【孟子】"民為貴"思想的兵學詮釋。吳起將國家安全繫於民眾特質之梳理,其"安宅愛君"說超越單純忠君觀念,形成"君民互構"的政治哲學。【禮記·大學】"有人此有土"的治國邏輯,在此轉化為具體的軍事人力資源配置方案。這種將道德認同(愛君)與居住保障(安宅)並置的論述,折射出早期法家"利出一孔"(【商君書·靳令】)的治理智慧。

三、賢為師友的教化維度
"賢為師友"的提出,使兵學思想突破戰術層面而具教化意義。【荀子·強國篇】"尚賢使能"之說在此獲得軍事語境的新解。吳起將人才培育納入國防體系,其"師友"並稱的表述,既含【論語】"友直友諒"的倫理要求,又具【尉繚子】"師徒同利"的功利考量。這種文武交融的思維模式,正是戰國中期"士人精神"在兵學領域的典型呈現。

要之,【圖國篇】之價值,在於將軍事組織問題提升為"人的發現"哲學命題。其"三卒分類法"不僅為後世【李衛公問對】"兵有分聚"說之先聲,更為理解先秦"兵民合一"制度提供關鍵鎖鑰。吳起以兵言政、以戰喻治的論述方式,彰顯出古代中國"軍事倫理化"的獨特思維路徑,其現代啟示猶待深入開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