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7|回復: 1

[兵家]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4治兵料人固国之道安宅爱君贤为师友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9 17: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4治兵料人固国之道安宅爱君贤为师友
题文诗:
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
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
聚为一卒.踰高超远,轻足善走,聚为一卒.
王臣失位,欲见功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
欲除丑,聚为一卒.此五者也,军之练锐.
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
武侯问曰:阵之必定,必固,必胜,
之道愿闻.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
能使,贤者居上,不肖处下,则已定.
民安田宅,亲有司,守已固矣.百姓皆是,
国之,而非邻国,战已胜矣.治国有常,
利民为本.武候,谋事群臣,能及,
罢朝而有,.起进曰:昔楚庄王,
尝谋,之于,莫能及,退朝而有,
愁之.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
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
师者王,而能得其,友者霸.不才,
群臣莫及,楚国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
而君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也.
【原文】
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踰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译文】
所以,发备图强的君主,必须查清人口,把勇敢强壮的人,编为一队。把乐意效命显示忠勇的人,编为一队。把能攀高跳远、轻快善走的人,编为一队。把因罪罢官而想立功报效的人,编为一队。把曾弃守城邑而想洗刷耻辱的人,编为一队。这五种编队都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如果有这样三千人,由内出击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由外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城邑。"

【原文】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译文】
武侯说:"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方法。"吴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岂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将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没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阵就已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末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末战争就已胜利了。"

【原文】
武候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译文】
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赏析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后面有喜色。吴起进谏说:"从前楚庄王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忧色。申公问他:'您为什么面有忧色呢」楚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可以称王,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可以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这是楚庄王所忧虑的事,您却反而喜悦,我私下深感忧惧。"于是武侯表示很惭愧。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1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图国篇》兵道治世本义探微

《吴子·图国篇》所论"治兵料人"之道,实为先秦兵家"固国以民"思想之精髓。吴起以"胆勇气力""忠勇效力""踰高超远"三卒之论,构建起一套基于人性特质的军事组织体系,其深层逻辑与《孙子兵法》"择人任势"说遥相呼应,而较之《六韬》"练士之道"更具实践操作性。

一、兵民分合的制度设计
"聚为一卒"的编伍原则,体现了"因能授任"的军事管理学思想。《吴子》将民众特质细化为三类:其一为生理优势者(胆勇气力),其二为精神特质者(忠勇效力),其三为技能特长者(轻足善走)。这种分类与《管子·七法》"选士论能"之说相通,然更强调心理素质与身体机能之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吴起将"乐以进战"置于首位,暗合《司马法》"以仁为本"的战争伦理,揭示出士气培育重于武技训练的先秦兵家共识。

二、固国之道的人本根基
篇中"强国之君必料其民"的命题,实为对《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兵学诠释。吴起将国家安全系于民众特质之梳理,其"安宅爱君"说超越单纯忠君观念,形成"君民互构"的政治哲学。《礼记·大学》"有人此有土"的治国逻辑,在此转化为具体的军事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这种将道德认同(爱君)与居住保障(安宅)并置的论述,折射出早期法家"利出一孔"(《商君书·靳令》)的治理智慧。

三、贤为师友的教化维度
"贤为师友"的提出,使兵学思想突破战术层面而具教化意义。《荀子·强国篇》"尚贤使能"之说在此获得军事语境的新解。吴起将人才培育纳入国防体系,其"师友"并称的表述,既含《论语》"友直友谅"的伦理要求,又具《尉缭子》"师徒同利"的功利考量。这种文武交融的思维模式,正是战国中期"士人精神"在兵学领域的典型呈现。

要之,《图国篇》之价值,在于将军事组织问题提升为"人的发现"哲学命题。其"三卒分类法"不仅为后世《李卫公问对》"兵有分聚"说之先声,更为理解先秦"兵民合一"制度提供关键锁钥。吴起以兵言政、以战喻治的论述方式,彰显出古代中国"军事伦理化"的独特思维路径,其现代启示犹待深入开掘。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