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5|回覆: 2

[兵家] 【孫子兵法】卷10地形篇詩解2唯民是保利合於主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8 10: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10地形篇詩解2唯民是保利合於主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題文詩: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算權衡,
險厄遠近,上將之道.知此而用,戰者必勝,
不知而用,戰者必敗.戰道必勝,主曰無戰,
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
國之寶也.視卒如嬰,故可與之,赴深溪也;
視卒如子,可與俱死.上將真情,情真義深,
非名非利,能獎能罰,獎罰必正,愛而,
厚而使,亂而,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
勝之半也;知敵可擊,不知吾卒,不可以擊,
勝之半也;知敵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
不知地形,之不可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
動而不迷,舉而不窮.義薄雲天.而乃: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8),厚而不能使(9),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10),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11),舉而不窮(12)。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譯文】
   地形是用兵作戰的重要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爭取克敵制勝的主動權,考察地形險易,計算路程的遠近,這些都是高明的將帥必須懂得的道理和掌握的法則。明白這些道理並用於指揮作戰,必定能夠獲勝,反之則必定失敗。
    因此,根據一般作戰規律,如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不讓打,主將也可以堅持去打;如果根據分析判斷沒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堅持要打,主將也要拒絕出戰。因此,身為將帥,進攻不是為了謀求勝利之名,撤退而不懼怕承擔失利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家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那樣百般呵護,士卒就能與將帥共患難;對待士卒像對待親生兒子那樣關懷疼愛,士卒便能與將帥同生共死。如果一味溺愛士卒卻不用法令約束他們,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們,士卒違法亂紀又不懲治他們,那麼,士卒就如同嬌慣的孩子,是不能用來作戰的。

    只了解自己的軍隊,而不了解敵人的情況,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敵軍的情況,而不了解自己的軍隊,取勝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既了解敵人的情況,也了解自己的軍隊,但不了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同樣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行動起來不會迷惑,戰術也能變化無窮。

所以說: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才能克敵制勝;如果又了解天時、地利,勝利就能萬無一失了。
【注釋】
(8)愛而不能令:愛,溺愛;令,驅使、使用。指對士卒一味溺愛,而不能使他服從命令。

(9)厚而不能使:厚,厚養、優待。指對士卒只注重厚養而不能使他們聽從指揮。

(10)驕子:嬌生慣養的孩子,比喻不守紀律的官兵。

(11)動而不迷:行動起來不會迷惑,含不盲動的意思。

(12)舉而不窮:舉,措施。所採取的措施變化無窮,使敵人難以捉摸。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4-1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地形篇】詮微:論將帥之道與全勝之基

【地形篇】所論,非止山川險易之形,實為將帥統兵之樞要。孫子曰"地形者,兵之助也",此"助"字最宜深味——地形非決勝之本,乃用智之資。上將之道,在於"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九字,此中包含着三重境界:其一須明察戰場空間關係(遠近),其二須把握攻守轉換節點(險厄),其三須洞悉敵我力量消長(料敵)。三者環環相扣,構成完整的戰場認知體系。

一、將帥之獨立判斷
"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之論,彰顯兵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深層智慧。此非違抗之辭,實為責任之辨:將帥當以"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為操守,其決策標準唯在"唯民是保,利合於主"。春秋時期晉國荀林父邲之戰敗於楚,正因諸將各行其是;而戰國李牧守代郡,屢拒趙王出擊之命終破匈奴,恰印證孫子之誡。此中微義,在於區分"戰術自主"與"戰略抗命"的界限。

二、治軍之辯證法則
"視卒如嬰兒"與"譬如驕子"形成鮮明對照。孫子並非否定仁愛,而是警惕"愛而莫令,厚而莫使"的偏執。漢代名將周亞夫細柳營"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正得此中三昧。真正善治軍者,必合"父子之親"與"雷霆之威"於一體,如諸葛亮街亭戰後即斬馬謖又撫其家眷,可謂深諳此道。

三、全勝認知體系
"知彼知己"四句構成遞進式的認知層級:
1. 基礎層:敵我力量對比(知彼知己)
2. 時空層:戰場環境特性(知地)
3. 變數層:天時陰陽向背(知天)
戰國長平之戰,趙括徒知"卒之可擊"而不知秦軍佯退之謀,未察丹河谷地之險;項羽垓下之圍,雖知楚軍善戰卻未料"四面楚歌"瓦解軍心,皆敗於認知殘缺。故真正"知兵者",其"動而不迷"在於全局觀照,"舉而不窮"源於多維籌算。

當今商戰、外交諸領域,此理依然昭然:企業家若只知己方實力(卒之可擊),不察市場變化(敵之不可擊),無視政策環境(地形不可戰),終難逃"勝之半也"的困局。孫子揭示的實為普遍決策法則——真正的勝利,永遠屬於那些在複雜系統中建立完整認知框架的智者。

【地形篇】之精義,終歸於"勝乃可全"四字。全勝非僅戰場得失,更是對戰爭本質的超越——通過精準認知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此中智慧,足為萬世師表。
清風 發表於 2025-4-29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地形篇】精義闡微:知地制勝與為將之道

【孫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此言地理乃用兵之輔翼,然細究其理,實為兵道核心要義。孫武以『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為全勝之基,而地形一篇尤重『地』與『人』之辯證,今試析其微旨。

一、地形為用兵之樞機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者,非徒察山川險阻,更在通曉地理與戰勢之關聯。險厄者,非獨指懸崖絕澗,亦含敵我士氣之消長、補給之通塞;遠近者,非僅道里計量,更涉戰機之緩急、兵力之盈虛。昔韓信背水列陣,正因洞悉『投之亡地然後存』的地形心理學,此即『上將之道』的具現。若將領僅執輿圖而不知變通,猶瞽者捫象,必敗無疑。

二、戰道與君命的辯證
『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一語,彰顯兵家『唯民是保』的大義。孫武雖言『利合於主』,然更深層者乃『利合於道』。將帥當以『保民利主』為終極判斷,若君命與戰道相悖,則需以『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擔當,行『君命有所不受』之權變。岳飛郾城之捷正因違詔北伐,然其心在社稷蒼生,恰合孫子本意。此中分寸,非大智大勇者不能把握。

三、知地之學的現代啟示
『知天知地』今可解為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全息認知。信息化戰爭雖弱化傳統地形價值,但『數字地形』的制電磁權、網絡節點控制,實為新時代『險厄遠近』。華為任正非所謂『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決策』,即暗合孫子『知地善用』思想,可見古典智慧歷久彌新。

要之,【地形篇】之精奧,在超越地理表象而直指戰爭本質——以『知』為刃,以『道』為衡,以『民』為本。將領若能參透此中三昧,方可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全文798字)

注釋:
1. 『投之亡地然後存』語出【九地篇】,與地形篇互為表里。
2. 文末『生民之司命』化用【作戰篇】,示兵法一以貫之的人本精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