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7|回復: 2

[兵家] 【孙子兵法】卷10地形篇诗解2唯民是保利合于主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8 10: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子兵法】卷10地形篇诗解2唯民是保利合于主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题文诗: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算权衡,
险厄远近,上将之道.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而用,战者必败.战道必胜,主曰无战,
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
国之宝也.视卒如婴,故可与之,赴深溪也;
视卒如子,可与俱死.上将真情,情真义深,
非名非利,能奖能罚,奖罚必正,爱而,
厚而使,乱而,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胜之半也;知敌可击,不知吾卒,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
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义薄云天.而乃: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8),厚而不能使(9),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10),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11),举而不穷(12)。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译文】
   地形是用兵作战的重要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争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考察地形险易,计算路程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将帅必须懂得的道理和掌握的法则。明白这些道理并用于指挥作战,必定能够获胜,反之则必定失败。
    因此,根据一般作战规律,如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主将也可以坚持去打;如果根据分析判断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坚持要打,主将也要拒绝出战。因此,身为将帅,进攻不是为了谋求胜利之名,撤退而不惧怕承担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那样百般呵护,士卒就能与将帅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亲生儿子那样关怀疼爱,士卒便能与将帅同生共死。如果一味溺爱士卒却不用法令约束他们,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们,士卒违法乱纪又不惩治他们,那么,士卒就如同娇惯的孩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只了解自己的军队,而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的情况,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既了解敌人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军队,但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同样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战术也能变化无穷。

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才能克敌制胜;如果又了解天时、地利,胜利就能万无一失了。
【注释】
(8)爱而不能令:爱,溺爱;令,驱使、使用。指对士卒一味溺爱,而不能使他服从命令。

(9)厚而不能使:厚,厚养、优待。指对士卒只注重厚养而不能使他们听从指挥。

(10)骄子: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喻不守纪律的官兵。

(11)动而不迷:行动起来不会迷惑,含不盲动的意思。

(12)举而不穷:举,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使敌人难以捉摸。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4-1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孙子兵法·地形篇》诠微:论将帅之道与全胜之基

《地形篇》所论,非止山川险易之形,实为将帅统兵之枢要。孙子曰"地形者,兵之助也",此"助"字最宜深味——地形非决胜之本,乃用智之资。上将之道,在于"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九字,此中包含着三重境界:其一须明察战场空间关系(远近),其二须把握攻守转换节点(险厄),其三须洞悉敌我力量消长(料敌)。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战场认知体系。

一、将帅之独立判断
"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之论,彰显兵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深层智慧。此非违抗之辞,实为责任之辨:将帅当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操守,其决策标准唯在"唯民是保,利合于主"。春秋时期晋国荀林父邲之战败于楚,正因诸将各行其是;而战国李牧守代郡,屡拒赵王出击之命终破匈奴,恰印证孙子之诫。此中微义,在于区分"战术自主"与"战略抗命"的界限。

二、治军之辩证法则
"视卒如婴儿"与"譬如骄子"形成鲜明对照。孙子并非否定仁爱,而是警惕"爱而莫令,厚而莫使"的偏执。汉代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正得此中三昧。真正善治军者,必合"父子之亲"与"雷霆之威"于一体,如诸葛亮街亭战后即斩马谡又抚其家眷,可谓深谙此道。

三、全胜认知体系
"知彼知己"四句构成递进式的认知层级:
1. 基础层:敌我力量对比(知彼知己)
2. 时空层:战场环境特性(知地)
3. 变数层:天时阴阳向背(知天)
战国长平之战,赵括徒知"卒之可击"而不知秦军佯退之谋,未察丹河谷地之险;项羽垓下之围,虽知楚军善战却未料"四面楚歌"瓦解军心,皆败于认知残缺。故真正"知兵者",其"动而不迷"在于全局观照,"举而不穷"源于多维筹算。

当今商战、外交诸领域,此理依然昭然:企业家若只知己方实力(卒之可击),不察市场变化(敌之不可击),无视政策环境(地形不可战),终难逃"胜之半也"的困局。孙子揭示的实为普遍决策法则——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在复杂系统中建立完整认知框架的智者。

《地形篇》之精义,终归于"胜乃可全"四字。全胜非仅战场得失,更是对战争本质的超越——通过精准认知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此中智慧,足为万世师表。
清风 發表於 2025-4-29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孙子兵法·地形篇》精义阐微:知地制胜与为将之道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此言地理乃用兵之辅翼,然细究其理,实为兵道核心要义。孙武以“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为全胜之基,而地形一篇尤重“地”与“人”之辩证,今试析其微旨。

一、地形为用兵之枢机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者,非徒察山川险阻,更在通晓地理与战势之关联。险厄者,非独指悬崖绝涧,亦含敌我士气之消长、补给之通塞;远近者,非仅道里计量,更涉战机之缓急、兵力之盈虚。昔韩信背水列阵,正因洞悉“投之亡地然后存”的地形心理学,此即“上将之道”的具现。若将领仅执舆图而不知变通,犹瞽者扪象,必败无疑。

二、战道与君命的辩证
“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一语,彰显兵家“唯民是保”的大义。孙武虽言“利合于主”,然更深层者乃“利合于道”。将帅当以“保民利主”为终极判断,若君命与战道相悖,则需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行“君命有所不受”之权变。岳飞郾城之捷正因违诏北伐,然其心在社稷苍生,恰合孙子本意。此中分寸,非大智大勇者不能把握。

三、知地之学的现代启示
“知天知地”今可解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全息认知。信息化战争虽弱化传统地形价值,但“数字地形”的制电磁权、网络节点控制,实为新时代“险厄远近”。华为任正非所谓“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即暗合孙子“知地善用”思想,可见古典智慧历久弥新。

要之,《地形篇》之精奥,在超越地理表象而直指战争本质——以“知”为刃,以“道”为衡,以“民”为本。将领若能参透此中三昧,方可谓“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全文798字)

注释:
1. “投之亡地然后存”语出《九地篇》,与地形篇互为表里。
2. 文末“生民之司命”化用《作战篇》,示兵法一以贯之的人本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