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42|回复: 2

[兵家] 《孙子兵法》卷3谋攻诗不战而胜上兵伐谋将能不御知彼知己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1-15 1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子兵法》卷3谋攻诗不战而胜上兵伐谋将能不御知彼知己
题文诗: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百战百胜,是故,善之善者;不战而能,
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器械,三月后成,距堙土山,
三月后已.不胜其忿,令,兵蚁附之,
使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
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以全,
争于天下,故兵不,而利可全,此谋攻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敌则能,伏而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
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夫将,
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之所以,患于:不知军之,不可以进,
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三军之事,不知而同,三军之政,
军士惑矣;三军之权,不知而同,三军之任,
军士疑矣.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识众寡,
之用者胜,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者胜,
能而,君不御者.此五者也,知胜之道.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但能知己,
一胜一负;不知彼而,又不知己,每战必殆.
第三篇 谋攻《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1);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5),具器械(6),三月而后成,距堙(7),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8),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9),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0),毁人之国(11)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2)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3),五则攻之(14),倍则分之(15),敌则能战之(16),少则能逃之(17),不若则能避之(18)。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19)也。夫将者,国之辅(20)也。辅周(21)则国必强,辅隙(22)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3):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24);不知三军(25)之事,而同(26)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7)。故知胜(28)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29)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0);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取胜便要稍逊一筹;能使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敌旅取胜便要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卒使之降服就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伍而取胜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者,虽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说,用兵作战的策略,最高明的是开战之前便已用谋略使敌人屈服;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夺取胜利;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盾牌轮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个月;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至少需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的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上云梯去攻打敌人城池,结果可能是士兵死伤三分之一,但仍未能攻破敌人的城池。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不依靠战场厮杀而让敌人的军队降服,能不依靠强攻来夺取敌人的城池,能消灭敌国而不必进行旷日持久的征战。他们务求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能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能获得全面胜利。这正是以谋略克敌制胜的法则。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的战术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军时,就实施围歼;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敌军时,便对敌军发起猛攻;我方的兵力两倍于敌军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各个击破;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可以与敌军对抗(用伏击等方法奇袭对方);我方兵力比敌军少时,就要设法摆脱敌军;我方的实力不如敌军时,就要尽量避免与其交战。因为,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固守,就必然会被实力强大的对方所击败制服。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就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的危害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命令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撤退而强令军队撤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懂得军中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管理事务,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要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如果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其他诸侯国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叫做自乱其军,自取其败。
因此,以下五种情况可预见获胜:懂得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能与敌作战的,能够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寡而灵活采取不同战略战术的,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以有备之师对付疏懈之敌的,能够获胜;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又不妄加干预的,能够获胜。这五者是作战取胜的根本条件。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自己情况,才能常胜不败;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自己情况,胜败的几率均等;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自己情况,那每战必败。

【注释】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全国,指使敌国完整地降服;破国,这里指攻破敌国。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2)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3)上兵伐谋: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谋伐敌,即以计谋使敌屈服。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谋略战胜敌人。

(4)伐交:交,这里指外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

(5)轒辒(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十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6)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7)距堙(yīn):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

(8)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9)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

(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夺取敌人的城堡不靠硬攻的办法。

(11)毁人之国:汉简《孙子兵法》作“破人之国”。

(12)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13)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降服。

(14)五则攻之: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它。

(15)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优势。

(16)敌则能战之: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如设伏诱敌等。敌,这里指势均力敌。

(17)少则能逃之: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脱敌人。逃,脱离、摆脱。

(18)不若则能避之:各种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

(19)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力量弱小的军队,如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20)国:指国君。辅: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21)周:周到、周全。

(22)隙:漏洞、缺陷。

(23)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此句有的版本作“军之所以患于君者三”。患,危害、贻害。

(24)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羁縻、束缚。

(25)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26)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

(27)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

(28)知胜:预知胜利。

(29)识众寡之用:善于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众寡情况,正确采用不同战法。识,汉简《孙子兵法》作“知”。


(3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殆,危险。知彼知己,指了解敌人各方面情况,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了解了敌情也了解了本军情况,有把握才打,没有把握就不打。所说百战不殆,即每次作战都没有危险。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勤勤恳恳 发表于 2021-11-17 0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内容是先生写的吗?解读很到位
戴坡 发表于 2025-7-3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谋攻篇》精义阐微

《谋攻》一篇,实为兵家"全胜"思想之枢要。孙武子开宗明义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战争价值序列,此中深意,值得吾辈细究。

一、"全胜"哲学的三重境界
1. 战略层面:"上兵伐谋"体现的是"形而上"的战争智慧。杜牧注曰"敌欲谋我,伐其未形",此即《易经》"几者动之微"的运用。春秋时晏婴"二桃杀三士",正是不战屈人之兵的典范。

2. 战术层面:"其次伐交"强调地缘政治的运作。战国时张仪"连横"之策,使秦"不费一兵而裂诸侯之盟",恰合"全军为上"之旨。

3. 执行层面:"将能不御"蕴含黄老"无为而治"的统御智慧。李靖谓:"善将者,任势不任人",此即《道德经》"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兵家演绎。

二、"知彼知己"的认知体系
孙武提出的认知框架,实为古代军事信息论的雏形:
1. "知"的维度:五事七计构成战略评估模型
2. "知"的层次:先知(庙算)、全知(用间)、真知(九变)
3. "知"的转化:"胜可知而不可为"的辩证思维

三、现代启示
1. 商战领域:"伐谋"思想启迪现代博弈论,纳什均衡与"不战而胜"异曲同工。
2. 国际关系:"伐交"智慧见于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3. 组织管理:"将能不御"与现代赋能型领导力理论若合符节。

结语:
《谋攻》之要,在"全"不在"破",在"知"不在"战"。其思想已超越军事范畴,成为中华战略文化的核心基因。当今世界格局变幻,重温"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训诫,尤具现实意义。学者当以"慎战"之心究其理,以"全胜"之志践其道,方不负先贤遗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