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4|回覆: 2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19雜藝篇詩解2羲之之體書法淵源楷正可觀後世模範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1 16: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19雜藝篇詩解2羲之之體書淵源楷正可觀後世模範
題文詩:梁氏秘閣,散逸以來,吾見二王,真草多矣,
家中嘗得,十卷方知,弘景之,與阮交州,
蕭祭酒之,諸書,羲之之體,書之淵源.
子云之,晚節所變,右軍,年少時法.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
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至梁天監,斯風未變;大同末年,訛替滋生.
蕭子云也,改易字體,邵陵王也,頗行偽字;
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
至為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逐便轉移.
爾後墳籍,略不可看.北朝,書跡鄙陋,
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至,
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
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遍滿經傳.
唯姚元標,工於楷隸,留心小學,師之者眾.
洎於齊末,秘書繕寫,多賢往日.江南閭里,
有畫書賦,乃陶弟子,杜道士撰;未甚識字,
輕為軌則,託名貴師,世俗傳信,頗誤後生.

【原文】
梁氏秘閣[1]散逸以來,吾見二王[2]真草多矣,家中嘗得十卷;方知陶隱居、阮交州、蕭祭酒諸書[3],莫不得羲之之體,故是書之淵源。蕭晚節所變,乃右軍[4]年少時法也。
【注釋】
[1]秘閣:即內府,古代宮中珍藏圖書之處。[2]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3]陶隱居:即陶弘景。阮交州:即阮研,字文幾,官至交州刺史。[4]右軍:即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

【譯文】
梁朝秘閣的圖書散逸以來,我所看到的二王的楷書、草書墨跡還很多,家裡就曾經收藏有十卷。由此我才知道陶弘景、阮研、蕭子云三人的各種書法,沒有不受王羲之書法影響的,所以王羲之的書體是書法的淵源。蕭子云晚年書體有所變化,卻是變成了王羲之少年時期的筆法。

【原文】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云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偽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至為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逐便轉移。爾後墳籍,略不可看。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遍滿經傳。唯有姚元標工於楷隸,留心小學,後生師之者眾。洎於齊末,秘書繕寫,賢於往日多矣。【譯文】
兩晉、劉宋以來,人們大多通曉書法,所以一時形成了風氣。在人們中互相產生了影響,所有的書籍文獻都抄寫得非常漂亮。即使難免出現個別俗體字,損害也不大。直到梁武帝天監年間,這種風氣也沒有改變,到了大同末年,錯別字開始大量出現。蕭子云改變字的形體,邵陵王常使用不規範的錯別字;朝野上下都風起效仿,把它作為一種樣板,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造成很大的損害。甚至有的字簡化成只有幾個點,有的將字體隨意安排,任意改變偏旁的位置。自此以後的文獻書籍幾乎沒法看。北朝經歷了長期的兵荒馬亂以後,書寫字跡鄙陋不堪,加上擅自造字,字體比江南的還要粗俗笨拙。以致於把『百』、『念』兩字組合替代『憂』字,『言』、『反』兩字相組合替代『變』字,『不』、『用』兩字組合替代『罷』字,『追』、『來』兩字組合替代『歸』字,『更』、『生』兩字組合替代『蘇』字,『先』、『入』兩字組合替代『老』字。像這樣的情況不是個別的,而是在書中到處可見。只有姚元標擅長於楷書、隸書,專心研究文字訓詁的學問,跟從他學習的門生很多。到了北齊末年,掌管典籍文獻的官吏所抄寫的字體,就比以前的時候強多了。
【原文】
江南閭裡間有【畫書賦】,乃陶隱居[1]弟子杜道士所為;其人未甚識字,輕為軌則[2],託名貴師,世俗傳信,後生頗為所誤也。

【譯文】
    江南民間流傳有【畫書賦】一書,是陶隱居的弟子杜道士撰寫的。這個人不怎麼認識字,輕率地規定字體的法則,假託名師,世人以訛傳訛且信以為真,誤導了很多年輕學子。
【注釋】
[1]陶隱居:即陶弘景。善書法。下文"貴師"亦指陶隱居。[2]軌則:準則。

【譯文】
江南地區民間有【畫書賦】流傳,是陶隱居弟子杜道士所作。這個人認不得多少字,卻輕率地為繪畫書法制定準則,還假託名師,世人也就輕易傳布相信,後生晚輩很有被它所貽誤的。
江步 發表於 2025-4-22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顏氏家訓·雜藝篇】書學義疏:論二王法脈之正變與南朝書風流衍

顏黃門【家訓】卷十九【雜藝篇】所述二王書事,實為南朝書學傳承之重要文獻。今就梁代秘閣散逸後二王法書流傳情形,試為疏解其要義。

一、南朝書學之正統淵源
梁武帝天監年間,秘閣所藏二王真跡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見【法書要錄】),至侯景之亂而星散。顏氏所謂"家中嘗得十卷",正反映亂世中法書珍本流入士族私藏之實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詳載其與武帝考訂二王法書事,阮研(交州刺史)師法右軍而得其峻利,蕭子云(國子祭酒)初學子敬而終歸右軍,此三人實為梁代書學正統之代表。顏氏特標舉此三家"皆得羲之之體",揭示南朝書學以右軍為宗脈的審美取向。

二、蕭子云書風之變及其意義
蕭氏書風凡三變:早年效鍾繇(見【南史】),中年慕獻之(【法書要錄】載其"初學子敬,晚師元常"),晚年乃專攻右軍。其【論書啟】自云:"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模子敬,多曆年所。年二十六著【晉史】,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略指論飛白一勢而已。"此正與顏氏"晚節所變"說相印證。其變法意義在於:1.完成由"小王"向"大王"的回歸;2.確立"楷正可觀"的書寫範式(【南齊書】稱其"筆力勁駿,心手相應");3.開隋唐書學"崇王"風氣之先聲。

三、顏氏書學觀之價值
黃門此論非徒記事,實寓深意:1.強調"楷正"為書法根本(【家訓】他章屢言"筆墨不可不謹");2.揭示南朝書學"宗王"傳統對士族文化之影響;3.通過蕭氏變法案例,申明"取法乎上"的學書路徑。其"後世模範"之評,既指二王法書為萬世圭臬,亦暗含對時人追摹北派拙樸書風之微諷。

要之,此段文字雖簡,實為理解南朝書學流變之鎖鑰。後世張懷瓘【書斷】稱"子云諸體兼備,而創造小篆飛白,意趣飄然",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說,皆可溯源於此。顏氏以家訓形式存此藝文精要,誠可謂"述而不作"的典範。學者當結合【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等文獻互參,方能全面把握六朝書學之脈絡。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4-25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顏氏家訓·雜藝篇】論二王書風之正脈與流變

【顏氏家訓】卷十九【雜藝篇】所載書論,乃顏之推以士族視角審視南朝書法流變之重要文獻。其言梁秘閣散逸後,得見二王真草墨跡十餘卷,進而勘定陶弘景、阮研、蕭子云諸家皆承羲之體勢,實為梳理六朝書法譜系之關鍵論斷。今就此段文本,試析其要義。

一、二王真跡與南朝書學之傳承
顏氏所謂"家中嘗得十卷",當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手跡。梁武帝時秘閣所藏二王書帖達七百餘卷(見【法書要錄】),侯景之亂後散佚,士族家藏遂成重要載體。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曾評"逸少學鍾繇,勢巧形密",阮研(交州刺史)書風亦"得右軍筋骨"(【書斷】),蕭子云早年更以摹王書得名。顏氏親見真跡而斷諸家淵源,實為以實物印證時論,凸顯二王在南朝書學中的核心地位。

二、蕭子云"晚節所變"的書法史意義
文中特指蕭子云晚年變體,當與其太清年間(547-549)創製的飛白楷法相關。【梁書】本傳載其"晚節參以篆籀",張懷瓘【書斷】亦言其"妙變楷法,窮極鍾王"。顏氏親睹其變體之作,故能明言其雖出新意而仍本羲之。此論揭示南朝書家"托古改制"之常態——即便如蕭氏這般創新者,仍需以王書為根基確立法統。

三、"楷正可觀"的士族審美標準
顏氏強調諸家"得羲之體"而能"楷正可觀",實反映六朝士族對書法的核心要求:一則需淵源有自(合乎二王法度),二則須呈現"楷正"之氣象。此與【家訓】前文"夫巧者勞而智者憂"的價值觀呼應,暗含對過度追求奇巧的警示。王羲之【書論】所謂"凡書貴乎沉靜",正是此種審美的最佳註腳。

結語
顏之推此段書論,非僅品評諸家,更構建起以二王為宗的法脈譜系。其以秘閣散佚為背景,以家藏法帖為實證,展現出士族在文化斷層期守護書學正統的自覺。後世孫過庭【書譜】言"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實與此脈相承。今日重讀【家訓】此篇,猶可感六朝人對書法"淵源-流變"關係的深刻認知,其價值遠超一般技藝之論,而直指文化傳承之根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