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2|回復: 2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19杂艺篇诗解2羲之之体书法渊源楷正可观后世模范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1 16: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氏家训】卷19杂艺篇诗解2羲之之体书渊源楷正可观后世模范
题文诗: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
家中尝得,十卷方知,弘景之,与阮交州,
萧祭酒之,诸书,羲之之体,书之渊源.
子云之,晚节所变,右军,年少时法.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
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至梁天监,斯风未变;大同末年,讹替滋生.
萧子云也,改易字体,邵陵王也,颇行伪字;
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
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
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书迹鄙陋,
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至,
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
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
唯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师之者众.
洎于齐末,秘书缮写,多贤往日.江南闾里,
有画书赋,乃陶弟子,杜道士撰;未甚识字,
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颇误后生.

【原文】
梁氏秘阁[1]散逸以来,吾见二王[2]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3],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4]年少时法也。
【注释】
[1]秘阁:即内府,古代宫中珍藏图书之处。[2]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3]陶隐居:即陶弘景。阮交州:即阮研,字文几,官至交州刺史。[4]右军:即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

【译文】
梁朝秘阁的图书散逸以来,我所看到的二王的楷书、草书墨迹还很多,家里就曾经收藏有十卷。由此我才知道陶弘景、阮研、萧子云三人的各种书法,没有不受王羲之书法影响的,所以王羲之的书体是书法的渊源。萧子云晚年书体有所变化,却是变成了王羲之少年时期的笔法。

【原文】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洎于齐末,秘书缮写,贤于往日多矣。【译文】
两晋、刘宋以来,人们大多通晓书法,所以一时形成了风气。在人们中互相产生了影响,所有的书籍文献都抄写得非常漂亮。即使难免出现个别俗体字,损害也不大。直到梁武帝天监年间,这种风气也没有改变,到了大同末年,错别字开始大量出现。萧子云改变字的形体,邵陵王常使用不规范的错别字;朝野上下都风起效仿,把它作为一种样板,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很大的损害。甚至有的字简化成只有几个点,有的将字体随意安排,任意改变偏旁的位置。自此以后的文献书籍几乎没法看。北朝经历了长期的兵荒马乱以后,书写字迹鄙陋不堪,加上擅自造字,字体比江南的还要粗俗笨拙。以致于把『百』、『念』两字组合替代『忧』字,『言』、『反』两字相组合替代『变』字,『不』、『用』两字组合替代『罢』字,『追』、『来』两字组合替代『归』字,『更』、『生』两字组合替代『苏』字,『先』、『入』两字组合替代『老』字。像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的,而是在书中到处可见。只有姚元标擅长於楷书、隶书,专心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跟从他学习的门生很多。到了北齐末年,掌管典籍文献的官吏所抄写的字体,就比以前的时候强多了。
【原文】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1]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2],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译文】
    江南民间流传有【画书赋】一书,是陶隐居的弟子杜道士撰写的。这个人不怎么认识字,轻率地规定字体的法则,假托名师,世人以讹传讹且信以为真,误导了很多年轻学子。
【注释】
[1]陶隐居:即陶弘景。善书法。下文"贵师"亦指陶隐居。[2]轨则:准则。

【译文】
江南地区民间有【画书赋】流传,是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作。这个人认不得多少字,却轻率地为绘画书法制定准则,还假托名师,世人也就轻易传布相信,后生晚辈很有被它所贻误的。
江步 發表於 2025-4-22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颜氏家训·杂艺篇》书学义疏:论二王法脉之正变与南朝书风流衍

颜黄门《家训》卷十九《杂艺篇》所述二王书事,实为南朝书学传承之重要文献。今就梁代秘阁散逸后二王法书流传情形,试为疏解其要义。

一、南朝书学之正统渊源
梁武帝天监年间,秘阁所藏二王真迹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见《法书要录》),至侯景之乱而星散。颜氏所谓"家中尝得十卷",正反映乱世中法书珍本流入士族私藏之实况。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详载其与武帝考订二王法书事,阮研(交州刺史)师法右军而得其峻利,萧子云(国子祭酒)初学子敬而终归右军,此三人实为梁代书学正统之代表。颜氏特标举此三家"皆得羲之之体",揭示南朝书学以右军为宗脉的审美取向。

二、萧子云书风之变及其意义
萧氏书风凡三变:早年效钟繇(见《南史》),中年慕献之(《法书要录》载其"初学子敬,晚师元常"),晚年乃专攻右军。其《论书启》自云:"臣昔不能拔赏,随世所贵,规模子敬,多历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势而已。"此正与颜氏"晚节所变"说相印证。其变法意义在于:1.完成由"小王"向"大王"的回归;2.确立"楷正可观"的书写范式(《南齐书》称其"笔力劲骏,心手相应");3.开隋唐书学"崇王"风气之先声。

三、颜氏书学观之价值
黄门此论非徒记事,实寓深意:1.强调"楷正"为书法根本(《家训》他章屡言"笔墨不可不谨");2.揭示南朝书学"宗王"传统对士族文化之影响;3.通过萧氏变法案例,申明"取法乎上"的学书路径。其"后世模范"之评,既指二王法书为万世圭臬,亦暗含对时人追摹北派拙朴书风之微讽。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实为理解南朝书学流变之锁钥。后世张怀瓘《书断》称"子云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说,皆可溯源于此。颜氏以家训形式存此艺文精要,诚可谓"述而不作"的典范。学者当结合《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等文献互参,方能全面把握六朝书学之脉络。
风扇跳舞 發表於 2025-4-25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颜氏家训·杂艺篇》论二王书风之正脉与流变

《颜氏家训》卷十九《杂艺篇》所载书论,乃颜之推以士族视角审视南朝书法流变之重要文献。其言梁秘阁散逸后,得见二王真草墨迹十余卷,进而勘定陶弘景、阮研、萧子云诸家皆承羲之体势,实为梳理六朝书法谱系之关键论断。今就此段文本,试析其要义。

一、二王真迹与南朝书学之传承
颜氏所谓"家中尝得十卷",当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迹。梁武帝时秘阁所藏二王书帖达七百余卷(见《法书要录》),侯景之乱后散佚,士族家藏遂成重要载体。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曾评"逸少学钟繇,势巧形密",阮研(交州刺史)书风亦"得右军筋骨"(《书断》),萧子云早年更以摹王书得名。颜氏亲见真迹而断诸家渊源,实为以实物印证时论,凸显二王在南朝书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萧子云"晚节所变"的书法史意义
文中特指萧子云晚年变体,当与其太清年间(547-549)创制的飞白楷法相关。《梁书》本传载其"晚节参以篆籀",张怀瓘《书断》亦言其"妙变楷法,穷极锺王"。颜氏亲睹其变体之作,故能明言其虽出新意而仍本羲之。此论揭示南朝书家"托古改制"之常态——即便如萧氏这般创新者,仍需以王书为根基确立法统。

三、"楷正可观"的士族审美标准
颜氏强调诸家"得羲之体"而能"楷正可观",实反映六朝士族对书法的核心要求:一则需渊源有自(合乎二王法度),二则须呈现"楷正"之气象。此与《家训》前文"夫巧者劳而智者忧"的价值观呼应,暗含对过度追求奇巧的警示。王羲之《书论》所谓"凡书贵乎沉静",正是此种审美的最佳注脚。

结语
颜之推此段书论,非仅品评诸家,更构建起以二王为宗的法脉谱系。其以秘阁散佚为背景,以家藏法帖为实证,展现出士族在文化断层期守护书学正统的自觉。后世孙过庭《书谱》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实与此脉相承。今日重读《家训》此篇,犹可感六朝人对书法"渊源-流变"关系的深刻认知,其价值远超一般技艺之论,而直指文化传承之根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