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9|回覆: 2

[漢語教育] 一個文明的文字觀,可以反映出該文明的歷史沉澱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1-11-8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朋朋先生發表了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是錯誤的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是錯誤的】一文。文章主旨論述了文字與口語是不同的表義體系,張教授認為,文字的本質是字形,字形是表示意義的視覺符號,語言(即話語)從口發出,由耳接收,是以『音』示『意』的聽覺符號。

張朋朋教授認為西方文字觀是錯誤的.jpg

張朋朋教授認為西方文字觀是錯誤的.jpg

張朋朋教授的文章在學界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及反思,其主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筆者曾在2019年時就與張教授在『口語書面語』的應用及原理缺憾上有過簡單交流,並探討了『文言文』作為書面語的必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張教授對於近代以來,中國學者及領導層,都將口語作為書面語進行普及、研究、發展,並標新立異地創造出『現代漢語』,這一行為深感擔憂,其認為這種行為勢必阻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阻塞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從而阻滯中華民族的崛起。雖然即將步入耄耋之年,張教授表現出來的辨證思維,及思想活力,令人敬佩。

漢字的歷史沉澱-商代金文

漢字的歷史沉澱-商代金文

漢字的歷史沉澱-商代金文

回歸正題。

筆者將在張教授所闡述的『文字與口語不同』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簡單論述『一個文明的文字觀,可以反映出該文明的歷史沉澱』。

每一個發展充分,並且成熟,有着長期歷史沉澱的文明,其文字及口語肯定是分離的。從現代漢語口語書面化的發展歷程來看,某個時期借鑑其他語言體系語法,創造並發展出自己語法,所形成的口語及其書面化應用,會在未來被實際使用的口語,所發生的變異,拉開距離並產生衝擊。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所形成的書面語,所書寫的各種文獻,其語法及詞彙都會在未來,與實際使用的口語產生理解偏差,如果相隔的時間足夠長,文獻使用的書面語就必須與未來的口語分離,成為固定的書面用語。

比較直觀的是,快速發展的現代網絡小說,其書面用語就與寫在教材上的現代漢語書面用語,已經產生極大的差異。很多人會將網絡小說中不遵守現代漢語語法的現象,斥為語病,但這是妥妥的主觀臆斷,畢竟,客觀上不同地區、時期的群體,所使用的口語有所區別,這個現象是必定存在的。

口語和書面語有哪些區別

口語和書面語有哪些區別

再者,古代的白話(口語)也與現代白話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語法上,還是詞彙上,閱讀過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金瓶梅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金瓶梅等著名的古典小說的讀者,對此會有很深的感觸。

這就是文言文的產生原理之一,『文以載道』要求文字的文法、字義固定下來,而口語表述卻隨着地區和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二者的不可調和,就要求書面語與口語區別開來。另外,中國歷史上能快速發展出文言文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古代書寫不便,及書寫的媒介稀少。

西方將口語直接作為書面語來書寫,並由此創造出表音『文字』,一說明他們的文明歷史短暫,尚未受到口語的發展變化,與文獻所用書面語所產生的差異,帶來的不便的影響,二說明他們的文字發展史短暫,尚未達到需要創造以『形』表『義』的文字的階段。

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

中國上古的書面語,也曾有與白話合流的時候,比如【尚書】,就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白話語彙,即使春秋時期的學者,也未必能探其究竟。【易》裡面所使用的書面語,即已與口語有了分歧,表現了極其簡易的特點。春秋時期,由於儒家學派的崛起,儒學經典所使用的文言文,在後來的歷朝歷代得到廣泛的學習及應用,才逐步形成固化的文言文法,這也是今人還能讀得懂兩千年前的典籍的原因,像其他學派的一些典籍,由於其文法大異,甚至受到口語的嚴重影響,致使今人極難讀得懂,最極端的案例就是早期的佛教書籍。

由此可見,統一的固化文法的書面語,是一個文明深度發展之後的最顯著的特徵,也是這個文明得以繼續發展的基礎,將口語強行書面化,既是文盲行為,也是不懂文明發展規律的錯誤行為。一個文明的文字觀,可以反映出該文明的歷史沉澱。

勤勤懇懇 發表於 2021-11-8 14: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把口語當作書面語來書寫文獻,也是醉了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5-10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字觀與文明積澱之關係——兼答張朋朋教授文字觀之商榷】

張朋朋教授【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是錯誤的】一文,誠為近年來文字學研究領域不可多得之警策。其以"字形本義說"破"語音中心論",實乃直指索緒爾以降西方語言學理論之根本缺陷。筆者以為,此論不僅關乎文字學理之辨,更觸及文明傳承之根本。

漢字之特質,在於其形義系統的獨立性。【說文解字】所載"六書"理論,早揭示出漢字"依類象形"的本質特徵。商周金文中"族徽文字"的存在,恰證明漢字可脫離語音獨立表意。張教授所言"文字是視覺符號系統"之論,實與北宋鄭樵【通志·六書略】"書與畫同出"之說遙相呼應。

文言文之價值,正在於其超越時空的穩定性。顧炎武【日知錄】有云:"三代之語言,與今之語言殊;而讀其文者,與其當時之口授無異。"自【尚書】典謨至【文選】名篇,文言文構建起跨越三千年的意義共同體。反觀白話文運動以來,不過百年光景,魯迅【狂人日記】的語法已令今人需加注釋,此即口語易變性的明證。

文字觀差異實為文明範式之別。希臘字母文字確以記錄語音為本,故柏拉圖【斐德羅篇】斥文字為"靈魂的影像";而中國"敬惜字紙"傳統,則源於對文字神聖性的體認。許慎【說文解字序】所謂"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正是中華文明"立象盡意"傳統的精要表述。

當代語言政策尤需歷史智慧。張教授擔憂"現代漢語"建構可能割裂傳統,確具卓識。然筆者以為,文言白話之辨非絕對對立,當效法唐宋古文運動"文道合一"之精神。韓愈【師說】雖用古文,然"傳道授業"之旨至今鮮活;【紅樓夢】融文言白話於一爐,反成不朽經典。此中平衡之道,正是文明韌性的體現。

文明如參天古木,文字乃其年輪。漢字形義系統的穩定性,使中華文明雖經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紙張數碼諸載體更迭,而文化基因未嘗斷絕。張教授之論,實為當代人重審文明本原的重要契機。若能在語文教育中恢復"文字蒙求"傳統,在學術研究中重建"小學"體系,則文化復興可期矣。
胡吞 發表於 2025-9-7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字觀與文明沉澱:從張朋朋教授之論說起】

張朋朋教授【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是錯誤的】一文,實為近年來文字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反思。其核心論旨——文字與口語分屬表意與表音兩大符號系統,直指西方語言學將文字視為口語附庸的理論局限。此論不僅關乎學術正訛,更觸及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深層邏輯。

文字的本質在於字形,乃以視覺符號直接表意;語言則以音聲為媒,通過聽覺傳遞意義。二者雖可交匯,然體系迥異。漢字尤能證此:自甲骨文、金文至楷隸,字形雖歷演變,然其以形達意之本質未改。商周銘文雖千載之下猶可識讀,正因漢字跨越時空的穩定性。反觀拼音文字,因其依附口語語音,語音遷變則文字失據,古英文、中古法語之文獻,今人非專家不能解,此即文字若完全依附口語之弊。

張教授對現代漢語書面語全盤口語化之憂思,實具遠見。文言文作為高度穩定的書面語系統,不僅承載三千年文獻,更使不同時空之智者得以直接對話。若【論語】【史記】皆以當時口語書就,恐早因語言流變而湮沒難解。近代以降,以白話文全面取代文言,雖於普及教育有功,然亦造成文化傳承之斷層。今人讀先秦兩漢之文,若無訓詁之助,幾如異域之言,此非文言之過,實乃今人捨棄文言訓練之果。

所謂『文明文字觀反映歷史沉澱』,蓋因成熟文明必發展出相對獨立於口語的書面語體系。古埃及聖書體、蘇美爾楔形文、中國文言文,皆非當時口語之實錄,而是經提煉、規範之符號系統。此種分離非但不悖交流,反為文明延續之保障。試觀網絡小說之語言變異,恰證口語瞬息萬流:今日之『熱梗』,明歲或已成化石。若全以當下口語為文,文獻壽命恐不逾一代。

至若『文言文不可替代』之論,尤見真知。文言非僵死之語,乃高度凝練之意符系統。其語法之靈活、詞彙之精微、韻律之整飭,實為漢語表達之巔峰形態。『落霞與孤鶩齊飛』『春風又綠江南岸』等句,若譯作白話,神韻盡失。故文言非僅傳承之需,更是美學境界與思維深度之依託。

張教授以耄耋之年葆此銳見,誠可貴也。然吾人亦需避免矯枉過正:白話文運動於民眾啟蒙之功不可沒,現代漢語亦當有其發展空間。理想之境,當是文言白話各得其所——文言存雅正、載古道,白話通今用、達世情。中小學生能誦【孟子】篇章,學者可研甲骨卜辭,而日常文書仍以白話行之,如此方顯文明之厚重與活力。

要之,文字觀實關文明觀:重字形表意則歷史可續,偏語音記錄則傳統易斷。漢字之偉大,不在其似口語,而在其超口語。守此特質,即是守中華文明之根脈。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