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0|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关于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1-11-7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1、科学与技术是两回事
用中医临床技术去辩解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的质疑是中医最大的悲哀。自从现代医学引入中国以后,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就不断被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那中医有数不清的神医、大师或者专家,可以告诉大家中医的科学道理,如果大家听明白了那些质疑声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我们所见到的局面恰恰与预期的相反,在近百年的中医与现代医学论战中,几乎所有出场的中医大事都是讲历史、论疗效、说案例,就是没人将原理和理论。这种答非所问的论战方式,明白无误的暴露自己缺少现代科学常识的弱点,被对手更加蔑视。
2、中医临床技术不等于中医理论
如果你认真梳理一下中医知识体系就会发现,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中医知识体系、或者说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医典籍知识体系都属于临床医学。其实古代中医属于百工之首,中医师只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辩证法则和验方就可以治病救人,只需知道如何做、不用考虑为什么这么这样做,做好了就是神医。这些知识体系用现代医学分析就是临床医学,自然无法回答人体是怎样发病的?中医是如何治病的这类基础性问题。
3、缺少理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法力几何
中医缺少中医理论不等于原来就没有,只是没有传承下来,现有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完全可以治病救人。我们说中医现有的知识体系都属于临床医学,又说这些临床医学知识无法阐述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不能治病,而且实践证明中医在某种方面要比现代医学更有优势,疗效更好。
4、中医不是没有理论、是中医理论失传了
中医有没有理论呢?当然有。但当前中医药大学有关中医的基础理论内容不是我们所说的中医原理的理论,而且那些内容诸如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类的内容充其量就是基本概念和定义,只可以作为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知识。我们所说的中医基础理论,单指【黄帝内经】的作者构思【黄帝内经】过程的总体思维。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理论,没有这个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及所谓的中医临床技术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黄帝内经】以后,其实用价值远远高于那个所谓的中医理论。因此传承于世的是使用价值更高的【黄帝内经】,至于今天看来价值更高的中医理论反而无人问津,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5、失传的中医理论能否重新建立
既然中医理论已经失传,那他们还能人间再现吗?当然可以,原因有三。其一是按照普遍的科学规律,一个科学的发明可以产生众多技术突破,而一项技术突破也可以催生一个科学发现,也就是说科学与技术之间是想通的;其二是【黄帝内经】中仍保留一部分作者的原始思维,这些都是我们寻找中医理论的重要线索;其三是中医临床经过数千年应用,取得非常可靠的医疗效果。既然中医临床是正确的,中医理论就一定符合现代医学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我们也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重新建立中医理论体系。
龚秋 發表於 2025-4-23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理论之辨:临床技术与科学原理的断裂与重构

关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讨论,实则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中医临床技术之有效性与中医理论之科学性,确属两个不同层面的命题,混淆二者实为中医发展之障碍。

中医临床技术之积累,本质上是数千年经验医学的结晶。历代医家通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方法,形成了丰富的诊疗体系。这种基于症状与疗效对应关系的知识建构,与西方循证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则,经验的有效性不能自动转化为理论的科学性。中医面临的困境在于,其临床实效缺乏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元理论框架。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体系,作为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物,难以直接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形成通约性对话。

《黄帝内经》的思维体系确实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成就,但其理论建构方式与当代科学理论存在本质差异。内经理论是典型的"象思维"产物,通过取象比类将自然现象与人体功能相联系,形成了一套自洽但封闭的解释系统。这种理论形态的优越性在于整体把握生命现象,缺陷则在于难以进行精确的实证检验。古今思维方式的断裂,使得中医理论在现代语境下显得"失语"。

中医理论的重建绝非简单地用现代科学术语重新包装传统概念,而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转化:一是将传统经验数据化,建立可测量的指标体系;二是将象思维转化为模型思维,构建可验证的假说系统;三是寻找中医效应机制的生物学基础。近年来,诸如"证候基因组学"、"经络实质研究"等探索,正是这种理论重建的有益尝试。

当代中医发展必须突破"临床有效性自证理论正确性"的循环论证,直面理论创新的挑战。这既需要深入挖掘《内经》等经典的思维方法,更需要建立与现代科学对话的理论接口。唯有如此,中医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经验医学向现代医学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而非仅靠历史疗效与个案报告来捍卫自身的存在价值。理论的重建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舍此别无他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