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6|回覆: 2

[國學教育心得] 【禮記.學記】詩解4正心尊師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3 09: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記.學記】詩解4正心尊師
題文詩:
學者四失,教者必知:人之致學,或失則多,
識淺貪多,終無所成;或失則寡,識深學少,
徒有器調,終成狹局;或失則易,學而不思;
或失則止,思而不學.四失由心,心之莫同,
必知其心,教之以誠,誠意心正,正心意誠,
意誠善長,長善救失.失而後得,至教之道.
善於歌者,使繼其聲,善於教者,舉一反三,
言簡意賅,易學易知,至精而達,至微而臧,
罕譬而喻,使繼其志.君子至知,知學難易,
知其美惡,後能博喻,因材施教,然後爲師,
師然後長,長然後君.師所以學,師學爲君.
君正國正,己正正人.學者擇師,不可不慎.
凡學之道,尊,道尊,道尊敬學.
君不臣臣,於臣者二:當其爲屍,當其爲師.
學之禮,詔於天子,師無北面,所以尊師.
全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能爲長然後能爲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爲屍則弗臣也,當其爲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分段註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鄭玄註: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失於多,謂才少者。失於寡,謂才多者。失於易,謂好問不識者,失於止,謂好思不問者。○好,呼報反,下『好思』、『好述』同。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救其失者,多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疏]『學者』至『者也』。○正義曰:此一節明教者識學者之心,而救其失也。故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先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者,一失也。假若有人才識淺小,而所學貪多,則終無所成,是失於多也。○『或失則寡』者,二失也。或有人才識深大,而所學務少,徒有器調,而終成狹局,是失於寡少也。○『或失則易』者,三失也。至道深遠,非凡淺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濫外問,是失在輕易於妙道,故云『或失則易』,此是『學而不思則罔』。○『或失則止』者,四失也。人心未曉知,而不肯諮問,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終不能達其實理,此失在於自止也。此是『思而不學則殆』。○『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者,結前四失,是由人心之異故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者,結救失四事。師既前識其四心之不同,故後乃能隨失而救之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者,使學者『和易以思』,是長善,使學者無此四者之失,是救失,唯善教者能知之。
【今注】
①長(zhǎng):生長。引申爲發揚。
【今譯】
學習的人會犯四種過失,做老師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 時候,有的一味貪多,有的不肯多讀書,有的見異思遷,有的淺嘗輒 止。這四種情況的產生,是人心不同的緣故。做教師的一定要先 了解學生的心理,然後才能加以補救。所謂教育,就是培養、發揚 學生的優點而挽救他們的過失。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鄭玄註: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言爲之善者,則後人樂放效。○長,丁丈反,下文及注同。教如字,一本作學,胡孝反。放,方往反。效,胡教反。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師說之明,則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臧,善也。○臧,子即反。解,胡買反,下文注同。

  [疏]『善歌』至『志矣』。○正義曰:此一節論教者若善,則能使學者繼其志於其師也。言學者繼師之志,記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歌,謂音聲和美,感動於人心,令使聽者繼續其聲也。○『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者,設譬既畢,故述其事,而言善教者必能使後人繼其志,如善歌之人能以樂繼其聲,如今人傳繼周、孔是也。○『其言也約而達』者,此釋所以可繼之事。言善爲教者,出言寡約,而義理顯達易解之。○『微而臧』者,微,謂幽微。臧,善也。謂義理微妙,而說之精善也。○『罕譬而喻』者,罕,少也。喻,曉也。其譬罕少而聽者皆曉。○『可謂繼志矣』者,能爲教如上,則可使後人繼其志意。不繼聲而繼志者,本爲志設,故不繼聲也。
    【今注】
①繼其志:指使人能舉一反三。②約:簡要。
【今譯】
善於唱歌的人,能使聽眾跟在他後面唱起來;善於教學的人, 能使學生舉一反三。他講話辭簡而意明,所講的道理幽深而解說 精妙,講時比喻雖少卻使人易懂。這樣就能夠使學生舉一反三了。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能爲長然後能爲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鄭玄註: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能爲長然後能爲君。美惡,說之是非也。長,達官之長。○惡,烏路反,又如字。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弟子學於師,學爲君。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師善則善。【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四代:虞、夏、殷、周。

  [疏]『君子』至『謂乎』。○正義曰:此一節明爲師法。君子,謂師也。教人至極之美,可以爲君長之事。○『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者,三王、四代所以敬師,隨器與之,是至學之易;隨失而救之,是至學之難。○『而知其美惡』者,罕譬而喻,言約而達,是爲美。反此則爲惡也。○『然後能博喻』者,博喻,廣曉也。若知四事爲主,觸類長之,後乃得爲廣有曉解也。○『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者,前能廣解,後乃可爲人作師也。○『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者,爲師是學優,學優宜仕,故能爲一官之長也。○『能爲長然後能爲君』者,既能治一官之長有功,能爲一國之君也。○『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師既有君德,則弟子就師可學爲君之德,故前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即是學能爲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者,師善,則能教弟子,弟子則能爲君,故弟子必宜慎擇其師,不可取惡師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者,引舊【記】結此擇師之重也。三王,謂夏、殷、周,四代,則加虞也。言三王、四代雖皆聖人,而無不擇師爲慎,故云『唯其師』。庾云:『舉四代以兼包三王,所以重言者證前云『擇師不可不慎』,即此『唯其師』之謂也。
【今注】
①博喻:喻,曉喻、理解。『博喻』,指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多種不同 的教育。②三王四代:夏、商、周爲三王,加上虞舜時期爲四代。
【今譯】
君子知道求學的深淺次第,又知道學生資質的高低,然後才能 夠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做老師;能做老師, 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做國君。學生跟著老師學習,也就是 學習做國君的德行,因此選擇老師不能不慎重。古代記載說:『虞、 夏、商、周三王四代無不以擇師爲重。』就是這個意思吧。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爲屍則弗臣也,當其爲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鄭玄註: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嚴,尊敬也。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爲屍,則弗臣也;當其爲師,則弗臣也。屍,主也,爲祭主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尊師重道焉,不使處臣位也。武王踐阼,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顓音專。頊,許玉反。與音餘。齊,側皆反,下同。奉,芳勇反。折,之設反。

  [疏]『凡學』至『師也』。○正義曰:此一節論師德至善,雖天子以下,必須尊師。○『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者,二,謂當其爲屍及師,則不臣也。此文義在於師,並言屍者,欲見尊師與屍同。○『當其爲屍,則弗臣也』者,若不當其時,則臣之。案【鉤命決】云:『暫所不臣者五,謂師也,三老也,五更也,祭屍也,大將軍也。』此五者,天子諸侯同之。此唯雲屍與師者,此經本意據尊師爲重,與屍相似,故特言之,所以唯舉此二者,餘不言也。又按【鉤命決】云:『天子常所不臣者三,唯二王之後、妻之父母、夷狄之君。不臣二王之後者,爲觀其法度,故尊其子孫也。不臣妻之父母者,親與其妻共事先祖,欲其歡心。不臣夷狄之君者,此政教所不加,謙不臣也。諸侯無此禮。』○『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者,此證尊師之義也。此人既重,故更言大學也。詔,告也。雖天子至尊,當告授之時,天子不使師北面,所以尊師故也。○注『尊師』至『之言』。○正義曰:『武主踐阼』以下,皆【大戴禮·武王踐阼篇】也。云『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者,武王言黃帝、顓頊之道恆在於意,言意恆念之,但其道超忽已遠,亦恍惚不可得見與。與,語辭。今檢【大戴禮】唯云『帝顓頊之道』,無『黃』字,或鄭見古本不與今同,或後人足『黃』字耳。云『丹書』者,師說云:『赤雀所銜丹書也。』云『端冕』者,謂袞冕也。其衣正幅與玄端同,故云『端冕』。故皇氏云『武王端冕』,謂袞冕也。【樂記】『魏文侯端冕』,謂玄冕也。云『師尚父亦端冕』者,案【大戴禮】無此文,鄭所加也。云『西折而南,東面』者,案【大戴禮】唯云『折而東面』,此『西折而南』,『南』字亦鄭所加。云『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者,皇氏云:『王在賓位,師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尋常師徒之教,則師東面,弟子西面,與此異也。其『丹書』之言,案【大戴禮】云:『其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亡。』【瑞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與【瑞書】同矣。『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傾其世。王聞書之言,惕然若懼,退而爲戒,書於席之四端爲銘』,及幾、鑒、盂、盤、楹、杖、帶、屨、劍、矛爲銘,銘皆各有語,在【大戴禮】也。
【今注】
①嚴:尊敬。②詔:告。③無北面:指當天子做學生、臣爲老師時,老 師不是面向北,而是天子面向東,處於賓位;臣面向西,處於主位。
【今譯】
在學習中最難做到的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重,那麼他所 傳的道藝才能受到尊重;道藝受到尊重,然後人民才會把學習看得 很重要。因此,國君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只有 兩種:一是當臣子在祭祀中擔任屍的時候,一是當臣子做自己老師 的時候。按照大學裡的禮節,即使是對天子講課,老師也不面朝 北。這就是爲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7-10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記·學記】"四失"說闡微——論爲學正心與師道尊嚴

(一)"四失"本義疏解
【學記】所論"學者四失",實爲古代教育心理學之精要。所謂"失則多"者,如鄭玄所注"務多聞而識不堅",恰似河伯之觀海,徒見其浩渺而不能得一瓢之實;"失則寡"者,若孔穎達疏"專己守約而所知狹隘",猶坐井觀天,雖得一隅而失之全局;"失則易"者,類陽明所斥"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如走馬觀花終不能入精微;"失則止"者,似朱子所戒"憚煩苟安",恰似半途輟耕,終不能獲稼穡之實。

(二)心性修養與爲學之道
細究"四失由心"之論,實與【大學】"正心誠意"一脈相承。王夫之【禮記章句】點明:"多者欲速之心勝,寡者畫地之見錮,易者輕心躁氣,止者畏難之情生。"此四者,皆因心未得其正。故【學記】強調"知其心",實承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的修養工夫。陸九淵所謂"心正而後天下之物正",正可爲此段註腳。

(三)師道尊嚴的現代啟示
文中"教者必知"四字,暗含師者"知心"之責。張載【正蒙】云:"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教師當如良醫,察"多寡易止"之症候而施教:對貪多者導其約,對守寡者啟其博,對輕率者誡其慎,對畏難者勵其進。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二語,恰可爲對治四失之良方。

(四)結語
【學記】此章雖簡,卻構建了"察失-正心-成學"的完整教育邏輯。在知識碎片化的今日,學者尤當警惕"多而易"之弊;在專業細分的時代,更須防範"寡而止"之患。唯有回歸"尊師重道"的傳統,以正心爲本,方能在古今學術之路上行穩致遠。此即黃宗羲所謂"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的深意所在。
高杉 發表於 2025-7-15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記·學記】"四失"說闡微——論爲學正心與師道尊嚴

(一)四失辨微:爲學之道的病理分析
【學記】所論"學者四失",實爲診斷學術病根的經典論述。首言"失則多"者,猶如鄭玄所注"騖廣而荒",恰似【論語】"欲速則不達"之病。次論"失則寡",此即朱子所謂"拘墟之士",雖守一經而不知通變。其三"失則易",乃陽明批評的"口耳之學",與【中庸】"慎思明辨"背道而馳。其四"失則止",恰如荀子【勸學】所戒"中道而廢"者。四者看似症狀各異,實則同出一源——心術未正而已。

(二)心術爲本:教育心理學的古典詮釋
"四失由心"之論,揭示古代教育哲學之精髓。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與此心學傳統相呼應。宋代大儒陸九淵更直言:"心正則無不正",教學之道首在治心。觀今日教育之弊,或急功近利而貪多務得,或畫地爲牢而固步自封,皆因失卻"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平衡。明代王廷相【慎言】有云:"學之大患,在於志不立而心不正",誠爲的論。

(三)師道尊嚴:教育倫理的現代啟示
【學記】雖言學者之失,實寓師者之責。韓愈【師說】"傳道授業解惑"三重使命,正需針對四失而施教。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出"教人者必知至德要道",強調教師當如良醫,必先診脈而後處方。今日觀之,教師若不能明察學者心性偏頗,則"長善救失"終成空談。程頤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正道出糾偏扶正之要義。

(四)古今會通:教育之道的永恆價值
【學記】四失說歷久彌新,在知識爆炸的當代更具警示意義。面對信息過載,"失則多"者當效法孔子"吾道一以貫之";針對專業壁壘,"失則寡"者宜記取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胸襟;遭遇快餐文化,"失則易"者當實踐朱熹"熟讀精思"的功夫;面臨學術焦慮,"失則止"者需體味孟子"掘井及泉"的毅力。此四者,皆需回歸"正其心,誠其意"的根本。

結語:【學記】四失之論,實爲中華教育智慧的結晶。其價值不僅在於揭示爲學之弊,更在指明"尊師重道—正心誠意—明體達用"的修學路徑。今日重溫此訓,猶聞黃鐘大呂之音,令人惕然警醒。學者若能於此四失知所規避,教師能據此因材施教,則教育之道,其在斯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