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9|回復: 2

[国学教育心得] 【礼记.学记】诗解4正心尊师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3 09: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记.学记】诗解4正心尊师
题文诗:
学者四失,教者必知:人之致学,或失则多,
识浅贪多,终无所成;或失则寡,识深学少,
徒有器调,终成狭局;或失则易,学而不思;
或失则止,思而不学.四失由心,心之莫同,
必知其心,教之以诚,诚意心正,正心意诚,
意诚善长,长善救失.失而后得,至教之道.
善于歌者,使继其声,善于教者,举一反三,
言简意赅,易学易知,至精而达,至微而臧,
罕譬而喻,使继其志.君子至知,知学难易,
知其美恶,后能博喻,因材施教,然后为师,
师然后长,长然后君.师所以学,师学为君.
君正国正,己正正人.学者择师,不可不慎.
凡学之道,尊,道尊,道尊敬学.
君不臣臣,于臣者二:当其为尸,当其为师.
学之礼,诏于天子,师无北面,所以尊师.
全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分段注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郑玄注: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失於多,谓才少者。失於寡,谓才多者。失於易,谓好问不识者,失於止,谓好思不问者。○好,呼报反,下『好思』、『好述』同。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其失者,多与易则抑之,寡与止则进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疏]『学者』至『者也』。○正义曰:此一节明教者识学者之心,而救其失也。故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先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者,一失也。假若有人才识浅小,而所学贪多,则终无所成,是失於多也。○『或失则寡』者,二失也。或有人才识深大,而所学务少,徒有器调,而终成狭局,是失於寡少也。○『或失则易』者,三失也。至道深远,非凡浅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滥外问,是失在轻易於妙道,故云『或失则易』,此是『学而不思则罔』。○『或失则止』者,四失也。人心未晓知,而不肯谘问,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终不能达其实理,此失在於自止也。此是『思而不学则殆』。○『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者,结前四失,是由人心之异故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者,结救失四事。师既前识其四心之不同,故后乃能随失而救之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者,使学者『和易以思』,是长善,使学者无此四者之失,是救失,唯善教者能知之。
【今注】
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今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 时候,有的一味贪多,有的不肯多读书,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 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做教师的一定要先 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 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郑玄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放傚。○长,丁丈反,下文及注同。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放,方往反。傚,胡教反。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臧,善也。○臧,子即反。解,胡买反,下文注同。

  [疏]『善歌』至『志矣』。○正义曰:此一节论教者若善,则能使学者继其志於其师也。言学者继师之志,记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歌,谓音声和美,感动於人心,令使听者继续其声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者,设譬既毕,故述其事,而言善教者必能使后人继其志,如善歌之人能以乐继其声,如今人传继周、孔是也。○『其言也约而达』者,此释所以可继之事。言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微而臧』者,微,谓幽微。臧,善也。谓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也。○『罕譬而喻』者,罕,少也。喻,晓也。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可谓继志矣』者,能为教如上,则可使后人继其志意。不继声而继志者,本为志设,故不继声也。
    【今注】
①继其志:指使人能举一反三。②约:简要。
【今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听众跟在他后面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他讲话辞简而意明,所讲的道理幽深而解说 精妙,讲时比喻虽少却使人易懂。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郑玄注: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美恶,说之是非也。长,达官之长。○恶,乌路反,又如字。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弟子学於师,学为君。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师善则善。【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四代:虞、夏、殷、周。

  [疏]『君子』至『谓乎』。○正义曰:此一节明为师法。君子,谓师也。教人至极之美,可以为君长之事。○『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者,三王、四代所以敬师,随器与之,是至学之易;随失而救之,是至学之难。○『而知其美恶』者,罕譬而喻,言约而达,是为美。反此则为恶也。○『然后能博喻』者,博喻,广晓也。若知四事为主,触类长之,后乃得为广有晓解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者,前能广解,后乃可为人作师也。○『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者,为师是学优,学优宜仕,故能为一官之长也。○『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者,既能治一官之长有功,能为一国之君也。○『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师既有君德,则弟子就师可学为君之德,故前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即是学能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者,师善,则能教弟子,弟子则能为君,故弟子必宜慎择其师,不可取恶师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者,引旧【记】结此择师之重也。三王,谓夏、殷、周,四代,则加虞也。言三王、四代虽皆圣人,而无不择师为慎,故云『唯其师』。庾云:『举四代以兼包三王,所以重言者证前云『择师不可不慎』,即此『唯其师』之谓也。
【今注】
①博喻:喻,晓喻、理解。『博喻』,指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多种不同 的教育。②三王四代:夏、商、周为三王,加上虞舜时期为四代。
【今译】
君子知道求学的深浅次第,又知道学生资质的高低,然后才能 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做老师;能做老师, 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国君。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也就是 学习做国君的德行,因此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古代记载说:『虞、 夏、商、周三王四代无不以择师为重。』就是这个意思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郑玄注: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尊敬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尸,主也,为祭主也。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武王践阼,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王齐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颛音专。顼,许玉反。与音馀。齐,侧皆反,下同。奉,芳勇反。折,之设反。

  [疏]『凡学』至『师也』。○正义曰:此一节论师德至善,虽天子以下,必须尊师。○『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者,二,谓当其为尸及师,则不臣也。此文义在於师,并言尸者,欲见尊师与尸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者,若不当其时,则臣之。案【钩命决】云:『暂所不臣者五,谓师也,三老也,五更也,祭尸也,大将军也。』此五者,天子诸侯同之。此唯云尸与师者,此经本意据尊师为重,与尸相似,故特言之,所以唯举此二者,馀不言也。又按【钩命决】云:『天子常所不臣者三,唯二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之君。不臣二王之后者,为观其法度,故尊其子孙也。不臣妻之父母者,亲与其妻共事先祖,欲其欢心。不臣夷狄之君者,此政教所不加,谦不臣也。诸侯无此礼。』○『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者,此证尊师之义也。此人既重,故更言大学也。诏,告也。虽天子至尊,当告授之时,天子不使师北面,所以尊师故也。○注『尊师』至『之言』。○正义曰:『武主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云『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者,武王言黄帝、颛顼之道恒在於意,言意恒念之,但其道超忽已远,亦恍惚不可得见与。与,语辞。今检【大戴礼】唯云『帝颛顼之道』,无『黄』字,或郑见古本不与今同,或后人足『黄』字耳。云『丹书』者,师说云:『赤雀所衔丹书也。』云『端冕』者,谓衮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故云『端冕』。故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云『师尚父亦端冕』者,案【大戴礼】无此文,郑所加也。云『西折而南,东面』者,案【大戴礼】唯云『折而东面』,此『西折而南』,『南』字亦郑所加。云『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者,皇氏云:『王在宾位,师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则师东面,弟子西面,与此异也。其『丹书』之言,案【大戴礼】云:『其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瑞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与【瑞书】同矣。『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倾其世。王闻书之言,惕然若惧,退而为戒,书於席之四端为铭』,及几、鉴、盂、盘、楹、杖、带、屦、剑、矛为铭,铭皆各有语,在【大戴礼】也。
【今注】
①严:尊敬。②诏:告。③无北面:指当天子做学生、臣为老师时,老 师不是面向北,而是天子面向东,处于宾位;臣面向西,处于主位。
【今译】
在学习中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所 传的道艺才能受到尊重;道艺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会把学习看得 很重要。因此,国君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只有 两种: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担任尸的时候,一是当臣子做自己老师 的时候。按照大学里的礼节,即使是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面朝 北。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7-10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礼记·学记》"四失"说阐微——论为学正心与师道尊严

(一)"四失"本义疏解
《学记》所论"学者四失",实为古代教育心理学之精要。所谓"失则多"者,如郑玄所注"务多闻而识不坚",恰似河伯之观海,徒见其浩渺而不能得一瓢之实;"失则寡"者,若孔颖达疏"专己守约而所知狭隘",犹坐井观天,虽得一隅而失之全局;"失则易"者,类阳明所斥"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如走马观花终不能入精微;"失则止"者,似朱子所戒"惮烦苟安",恰似半途辍耕,终不能获稼穑之实。

(二)心性修养与为学之道
细究"四失由心"之论,实与《大学》"正心诚意"一脉相承。王夫之《礼记章句》点明:"多者欲速之心胜,寡者画地之见锢,易者轻心躁气,止者畏难之情生。"此四者,皆因心未得其正。故《学记》强调"知其心",实承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的修养工夫。陆九渊所谓"心正而后天下之物正",正可为此段注脚。

(三)师道尊严的现代启示
文中"教者必知"四字,暗含师者"知心"之责。张载《正蒙》云:"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教师当如良医,察"多寡易止"之症候而施教:对贪多者导其约,对守寡者启其博,对轻率者诫其慎,对畏难者励其进。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语,恰可为对治四失之良方。

(四)结语
《学记》此章虽简,却构建了"察失-正心-成学"的完整教育逻辑。在知识碎片化的今日,学者尤当警惕"多而易"之弊;在专业细分的时代,更须防范"寡而止"之患。唯有回归"尊师重道"的传统,以正心为本,方能在古今学术之路上行稳致远。此即黄宗羲所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的深意所在。
高杉 發表於 2025-7-15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礼记·学记》"四失"说阐微——论为学正心与师道尊严

(一)四失辨微:为学之道的病理分析
《学记》所论"学者四失",实为诊断学术病根的经典论述。首言"失则多"者,犹如郑玄所注"骛广而荒",恰似《论语》"欲速则不达"之病。次论"失则寡",此即朱子所谓"拘墟之士",虽守一经而不知通变。其三"失则易",乃阳明批评的"口耳之学",与《中庸》"慎思明辨"背道而驰。其四"失则止",恰如荀子《劝学》所戒"中道而废"者。四者看似症状各异,实则同出一源——心术未正而已。

(二)心术为本:教育心理学的古典诠释
"四失由心"之论,揭示古代教育哲学之精髓。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与此心学传统相呼应。宋代大儒陆九渊更直言:"心正则无不正",教学之道首在治心。观今日教育之弊,或急功近利而贪多务得,或画地为牢而固步自封,皆因失却"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平衡。明代王廷相《慎言》有云:"学之大患,在于志不立而心不正",诚为的论。

(三)师道尊严:教育伦理的现代启示
《学记》虽言学者之失,实寓师者之责。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三重使命,正需针对四失而施教。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出"教人者必知至德要道",强调教师当如良医,必先诊脉而后处方。今日观之,教师若不能明察学者心性偏颇,则"长善救失"终成空谈。程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正道出纠偏扶正之要义。

(四)古今会通:教育之道的永恒价值
《学记》四失说历久弥新,在知识爆炸的当代更具警示意义。面对信息过载,"失则多"者当效法孔子"吾道一以贯之";针对专业壁垒,"失则寡"者宜记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胸襟;遭遇快餐文化,"失则易"者当实践朱熹"熟读精思"的功夫;面临学术焦虑,"失则止"者需体味孟子"掘井及泉"的毅力。此四者,皆需回归"正其心,诚其意"的根本。

结语:《学记》四失之论,实为中华教育智慧的结晶。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为学之弊,更在指明"尊师重道—正心诚意—明体达用"的修学路径。今日重温此训,犹闻黄钟大吕之音,令人惕然警醒。学者若能于此四失知所规避,教师能据此因材施教,则教育之道,其在斯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