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5|回復: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37夸饰诗解1壮辞喻真夸饰恒存意深褒赞义成矫饰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0-13 14: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龙】卷37夸饰诗解1壮辞喻真夸饰恒存意深褒赞义成矫饰
题文诗:
形而上者,谓之,形而下者,谓之.
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也;形器易写,
壮辞可得,喻其真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
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
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
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
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
襄陵,滔天之目;倒戈,漂杵之论;
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且夫号音,之丑岂有,
泮林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哉?
意深褒赞,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
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
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
上林之馆,奔星,宛虹入轩;从禽之盛,
飞廉,鹪明俱获.扬雄甘泉,酌其馀波.
语瑰奇则,假珍玉树;言峻极则,颠坠鬼神.
【原文】全文
夸饰第三十七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且夫号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明俱获。及扬雄【甘泉】,酌其馀波。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
   【原文】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1,形而下者谓之『器』2。神道难摹3,精言不能追其极4;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5。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6,豫入声貌7,文辞所被8,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9,风格训世10,事必宜广,文亦过焉11。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12,论狭则河不容舠13;说多则『子孙千亿』14,称少则『民靡孑遗15;襄陵举滔天之目16,倒戈立漂杵之论17: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且夫鴞音之丑18,岂有泮林而变好19?荼味之苦20,宁以周原而成饴21?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22。大圣所录23,以垂宪章24。孟轲所云2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26,不以辞害意』也27。

   【译文】
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微妙的道理不易说明,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具体事物虽容易描写,用有力的文辞更能体现出它的真象。这并不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有大有小,而是事理本身在描述上有难有易。所以从开天辟地以来,凡是涉及声音状貌的,只要通过文辞表达出来,就有夸张和修饰的方法存在;即使是【诗经】、【尚书】中那种雅正的语言,为了教育读者,所谈的事例一定要广博,因而在文辞上也就必然有超过实际的地方。所以【诗经】里面谈到高就说山高到天上,谈到狭就说河里容不下小船;谈到多就说子孙无数,谈到少就说周朝的百姓死得不剩一个。【尚书】里面讲到洪水包围丘陵,就有淹没天空的说法;讲到殷王的士兵叛归周人,就有杀得流血可以浮起舂米槌的记载。这些虽不免过甚其辞,但对于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却并无妨害。再如猫头鹰的叫声本来是难听的,怎能真像【诗经·鲁颂·泮水】中说的,因为它栖在泮水边的树上而变得好听起来了呢?苦菜的味道本来是苦的,怎能真像【诗经·大雅·绵】里面说的,因为生长在周国的平原上而变得糖浆似的甜呢?实在因为作者有着深刻的赞扬的意图,所以在文义上有所夸饰。伟大的圣人将它采录下来,作为后世的典范。因此孟轲曾说过:『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拘泥于辞藻而妨害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误解了作者的原意。』  
【注释】
 1 形而上:成形以前,也就是抽象的东西。形:形体。

  2 形而下:成形以后,也就是具体的东西。以上两句是借用【周易·系辞上】中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疏:『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3 神道:神妙的道理。摹:模写。

  4 追其极:彻底表达出来。极:终极。

  5 喻:说明。

  6 以降:以后。

  7 豫:干预,参预。

  8 被:及,到达。

  9 【诗】:指【诗经】。【书】:指【书经】,即【尚书】。

  10 风:教化。格:法则。这里的『风格』二字,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不同。

  11 过:超过,这里有夸大的意思。

  12 峻:高。嵩(sōng松):也是高。【诗经·大雅·崧高】:『崧(同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13 舠(dāo刀):小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刀:即舠。

  14 子孙千亿:【诗经·大雅·假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论衡·艺增】:『言'子孙众多」,可也;言'千亿」,增之也。夫子孙虽多,不能千亿,诗人颂美,增益其实。』

   15 靡:没有。孑(jié节):单独。【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论衡·艺增】:『而言'靡有孑遗」,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

  16 襄(xiāng香):上。陵:大的土山。滔:水漫。目:称说。【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17 倒戈:倒转武器进攻原来自己所属的一方。戈:兵器。杵(chǔ楚):舂米的槌。【尚书·武成】:『罔(无)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败),血流漂杵。』【论衡·艺增】:『【武成】言'血流浮杵」,亦太过焉。死者血流,安能浮杵?……言血流杵,欲言诛纣,惟兵顿士伤,故至浮杵。』

  18 鴞(xiāo消):猫头鹰。

  19 泮(pàn判):指春秋时鲁国的泮宫(学校)。【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shèn甚),怀我好音。』黮:同葚,桑树的果穗。
  20 荼(tú徒):苦菜。
  21 周:周国,在今陕西中部。原:平原。饴(yí宜):糖浆。【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膴(wǔ武):肥美的样子,堇(jǐn仅):野菜。
  22 矫饰:即夸饰。【荀子·性恶】中说:『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bèi被)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矫:矫正,这里引申为改变的意思。
  23 大圣:指孔子。
  24 垂:留传下来。宪章:法度。
  25 孟轲(kē科):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他的弟子记载其言论为【孟子】七篇。这里所引的话见【孟子·万章上】。
  26 说:解说。文:文采。辞:指诗句本身。
  27 意:【孟子】作『志』。原文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原文】2

  自宋玉、景差1,夸饰始盛。相如凭风2,诡滥愈甚3。故上林之馆4,奔星与宛虹入轩5;从禽之盛,飞廉与鹪鹩俱获6。及扬雄【甘泉】7,酌其余波8;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9,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10。
【译文】
从宋玉、景差以后,作品中运用夸张手法开始盛行起来。司马相如继承这种风尚,又变本加厉,怪异失实的描写越来越严重。他写到上林苑中的高楼,便说流星与曲虹好像进入了它的窗户;写到追逐飞禽的众多,竟说龙雀、焦明等奇鸟样样都能捕到。后来扬雄作【甘泉赋】,继承了司马相如的流风余韵;他为了描写的奇特,就借重玉树这一珍宝;为了形容楼阁的高耸,就说鬼神也要跌下来。


  【注释】
 1 宋玉、景差: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作家。宋玉的作品今存【九辩】等篇,景差的作品大都亡佚。

  2 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文学家,下文讲到的【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风:指夸饰之风。

  3 诡(gǔi轨):反常。

  4 上林:汉天子的园林,为他们游猎之所。

  5 奔星:流星。宛虹:弯曲的虹。轩:窗。【上林赋】中说:『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李善注:『奔,流星也,行疾,故曰奔。』

  6 飞廉:龙雀,传为鸟身鹿头。鹪鹩(jiāoliáo交辽):一作『焦明』,形似凤凰的鸟。【上林赋】中曾写到『椎蜚廉』、『揜焦明』。蜚廉即飞廉。椎:用椎击。揜(yǎn掩):取。

  7 扬雄:西汉末年辞赋家。【甘泉】:【甘泉赋】,载【文选】卷六。甘泉是秦汉时帝王的离宫。

  8 酌:斟酌、挹取,这里有学习、继承的意思。

  9 瑰奇:珍贵奇异的事物。玉树:相传是以珊瑚为枝,碧玉为叶的树。

  10 颠坠:下落。扬雄【甘泉赋】:『翠玉树之青葱兮。』『鬼魅不能自逮兮,半长途而下颠。』
马而 發表於 2025-6-28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夸饰》篇义疏:论修辞之"壮辞喻真"与"义成矫饰"

《夸饰》一篇,实为刘彦和论文术之枢要,其旨在于阐发修辞中"形""神"相济之理。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正与《周易·系辞》相呼应,揭示文学创作中"道器不二"的辩证关系。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神道难摹与壮辞喻真
彦和谓"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此承《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思,指出抽象义理(道)的表述困境。然其创见在于提出"壮辞可得喻其真"——通过夸张修辞(壮辞)的感性形式,反能逼近抽象真理。如《诗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空间夸张喻德行崇高,《离骚》"驷玉虬以乘鹥"以神话意象寄忠愤之情,皆印证"夸饰有节,反而显真"的艺术规律。此论实开后世"反常合道"(苏轼语)说之先河。

二、才理难易与夸饰尺度
"才非短长,理自难易"八字尤见精微。彦和并非简单否定才性差异,而是强调创作规律(理)的客观性。夸饰之用,当如《宗经》篇所谓"酌奇而不失其真"——司马相如《上林赋》"日出东沼,月生西陂"的时空错位,虽悖物理却合情理;然若如汉赋末流"诡滥愈甚",则堕入"义成矫饰"之弊。此中分际,正在于是否契合"意深褒赞"的创作本旨。

三、矫饰辩证与文质关系
篇题"夸饰"与"矫饰"对举,暗含褒贬。"夸"者以形器之夸张显神道之真,如《春秋》"陨石于宋五"的史笔,表面记异实则彰天命;"矫"者徒事藻绘而义理空疏,此即《情采》篇所斥"繁采寡情"之病。彦和通过对比《尚书》"血流漂杵"的合理夸张与后世辞赋"春藻如霞"的过度铺陈,揭示文质平衡的终极标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要之,《夸饰》篇实为六朝文论"言意之辨"的实践延伸。其以"道器论"为哲学根基,以"诗骚传统"为批评范式,构建起中国古典修辞学的完整体系。今日观之,其中"形神互济""真美统一"的思想,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镜鉴意义。学者若能参透"壮辞喻真"三昧,庶几可免"饰羽尚画"(《序志》篇语)之讥矣。

(全文798字)
石良 發表於 2025-7-6 21:30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夸饰》篇义疏:论修辞之"壮辞喻真"与"义成矫饰"

刘彦和《文心雕龙·夸饰》开篇即揭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分野,此实为理解夸饰修辞之锁钥。今就所引文本,析其要义如次:

一、道器二分与夸饰之必然性
《易传》"形上形下"之辨,在此转化为文学表现论。神道幽渺,"精言不能追其极",此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叹;形器昭著,"壮辞可得喻其真",正是夸饰存在之合理性基础。刘勰以"才非短长,理自难易"作结,揭示创作困境非关才力,实由表现对象本质差异所致。这种辩证思维,远承庄子"言不尽意"论,近启后世"虚实相生"之说。

二、夸饰本质的双重维度
1. "壮辞喻真"的修辞学价值
所谓"壮辞",非徒夸诞之谓,乃指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强化表达效果。《宗经》篇言"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与此互为表里。如《诗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空间夸张喻德行崇高,正是"喻真"之典范。

2. "义成矫饰"的伦理边界
"意深褒赞"强调夸饰需本于真诚,"义成矫饰"则警示过度修饰之弊。此与《情采》篇"为情造文"的主张一脉相承。班固《两都赋》"增饰成观"与左思《三都赋》"考伪实录"之辩,恰为此理论注脚。

三、夸饰传统的经学渊源
刘勰将夸饰溯源至《尚书》"协和万邦"、《诗经》"子孙千亿",揭示儒家经典实含夸饰基因。这种"依经立义"的论证方式,既提升修辞理论的高度,又为文学表现确立圣典依据,暗合《原道》《征圣》的体系建构。

要之,此段文本虽简,已勾勒出夸饰理论的核心框架:在道器辩证中确立修辞必要性,通过经学溯源赋予合法性,最终以"情信辞巧"(《征圣》语)为尺度建立批评标准。后世韩愈"气盛言宜"、苏轼"随物赋形"之说,皆可视为对此理论的发展。学者当于此体会彦和"弥纶群言"的深意,不可徒以修辞技巧视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