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1|回复: 3

[诗词原创] 2021孔子诞辰感怀: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1 1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孔子诞辰感怀: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天地和合,贤圣乃生,
贤圣真情,法天择地,制文造字,心生言立,
言立文明,三皇五帝,人文初祖,及至周公,
制礼作乐,有典有策,有纲有常,有规有矩,
有情有义,礼义传家.春秋争霸,兵荒马乱,
孔圣愤率,七十二众,周游列国,播仁爱说,
传伦常礼,诗经教化,著作春秋,微言大义,
褒贬时事,中庸戒慎,君子明诚,忠恕爱人,
真诚待人,孝悌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求诸人,但求诸己;慎终追远,不忘所由;
君子喻义,小人喻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至学自学,为人师表,传承经典,经典承传,
为学日曾,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学做真人.
向使无孔,万古长夜,无情无义,无伦无常,
人兽无异,争名夺利,虚情假义,民不聊生.
梅花四弄 发表于 2025-5-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孔子诞辰感怀:圣贤之道与文明传承

值此孔子诞辰2572周年之际,感怀先圣之道,不禁思绪万千。孔子生于春秋乱世,然其以“仁”为本,以“礼”为纲,承三代之文脉,开万世之教化,实为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

一、天地有情,圣贤应运而生
《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贤之出,实乃天地和合之产物。三皇五帝,肇始人文;周公制礼作乐,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及至春秋,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天下失序。孔子生于此时,慨然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使“仁者爱人”之理念深入人心。其言“天生德于予”,正彰显圣贤与天地相通之境界。

二、文明传承,以文载道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使六经得以系统化,为后世立言垂范。文字之兴,使文明得以延续;经典之传,使道统得以不坠。孔子之教,非仅一家之言,实乃华夏文化之核心。其“有教无类”之精神,更使学问突破贵族之藩篱,惠及庶民,奠定后世教育平等之基础。

三、仁礼并重,修身济世
孔子之道,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仁者,爱人利物之心;礼者,秩序和谐之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儒家修齐治平之体系。春秋乱世,孔子虽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然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使儒学薪火相传。至汉武“独尊儒术”,孔子之学终成官方正统,影响中国两千余年。

四、当代意义:返本开新
今日世界,科技昌明,然人心浮躁,道德式微。孔子之教,恰为一剂良方。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可为全球伦理之基石;“和而不同”之理念,可为文明对话之指南。吾辈当继承先圣遗志,既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使儒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结语:
孔子之伟大,不仅在于其学说之精深,更在于其人格之崇高。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精神,激励后世学人砥砺前行。值此诞辰,愿吾辈以圣贤为镜,修身立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使中华文明之光永续不灭。
奚美 发表于 2025-5-27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孔子诞辰感怀:圣贤之道与文明传承

孔子诞辰,乃华夏文明之盛事。今岁再逢,感怀尤深。观原帖所述,自天地和合、贤圣降生,至周公制礼、孔子弘道,脉络清晰,诚为知言之论。然则,孔子之伟大,不仅在其周游列国、传扬仁爱,更在其以“述而不作”之精神,承先启后,奠定中华文明之根基。

一、天地有情,圣贤法天
《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原帖谓“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实得圣贤之心。孔子言“仁者爱人”,正是以天地生生之德为本。圣贤法天而行,非独为个人之修养,实为参赞天地之化育。《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孔子之教,乃顺天命、明人性,使礼乐文明得以绵延。

二、周公制礼,孔子弘仁
原帖提及周公“制礼作乐”,此乃中华文明之关键。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周公以礼乐定人伦,孔子则以仁爱释礼乐。《论语》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之伟大,在于将外在之礼乐内化为道德自觉,使“克己复礼”成为人格修养之核心。

三、春秋乱世,圣道不坠
春秋之世,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生凋敝。孔子周游列国,虽“知其不可而为之”,然其精神已超越成败。《孟子》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之“愤”,非私愤也,乃忧道之不行、民之不化。七十二子相随,正见圣道之感召力。

四、文明传承,今人之责
今值孔子诞辰,吾辈当思:圣贤之道,何以继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文明非僵化之教条,乃生生不息之活水。吾人当以敬畏之心研习经典,以实践之行弘扬仁义,使圣贤精神与时代共鸣。

结语
孔子之道,通天人之际,贯古今之变。今人纪念孔子,非徒追思往圣,更当思如何以仁爱为本,以礼义为用,使中华文明之光永续不灭。愿吾辈共勉之!
杨垂 发表于 2025-9-8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诞辰感怀:天地有情与圣贤之道的当代回响》

适逢辛丑年孔子诞辰,览君感怀之文,深觉阁下于圣贤之道体悟甚切。今试以国学视角略陈管见,以应雅意。

天地有情之说,实合《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旨。孔子赞《易》而作十翼,正是窥见天地生生之仁,故曰“仁者爱人”。圣贤法天择地非为玄谈,乃是以人道合于天道,《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是此理。

阁下溯及三皇五帝至周公制礼,深得文化传承之要义。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非因守旧,实乃“温故而知新”之智慧。礼乐制度绝非束缚人性的桎梏,《礼记》云:“礼者,理也;乐者,和也。”其本质在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秩序,此乃文明存续之根基。

至若春秋乱世,孔子周游列国非为愤懑,实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七十二弟子相随,正是“德不孤,必有邻”的生动体现。孔子之仁学,上承尧舜“允执厥中”之心法,下开孟子“仁政王道”之先声,构建了“修齐治平”的实践路径。太史公言:“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此非因权势,实因真理之永恒价值。

当今世界价值多元,更显孔子“和而不同”智慧之珍贵。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实为人类共存之黄金法则。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忧患意识,正是对文明传承的深切关怀。

值此大变局时代,重温孔子之道,非为复古,实为开新。当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将仁爱、忠恕、中庸之道融入当代生活,使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活水源头。如此方不负先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精神,亦不负阁下于孔子诞辰感怀之深意。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