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1|回復: 1

[其他] 【鹖冠子】卷上2著希诗解小人悖德君子真情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5 19: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鹖冠子】卷上2著希诗解小人悖德君子真情
题文诗:
道有稽,德有据.主不闻要,与运,
无以;道与德馆,无以自明;义不当格,
无以.若是置之,虽安非定.端倚有位,
名号弗去.故希人者,无悖;希世者,
其宾.小人也者,文礼之野,与兽同则,
言语之暴,蛮夷同谓.夫君子者,易亲难狎,
畏祸难却,嗜利而,不为,,
不苟.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
心虽欲之,而弗敢伸,然后义生.礼义情真.
者宜也,节欲而治;者和也,反情而辨;
君子真情,弗径情行.小人者以,粗智造意,
以险为道,以利为情,若不同恶,不能相亲,
相与同恶,则有相憎.说者言仁,则以为诬;
发于义,则以为夸;平心直告,弗信.
,贤者,而无由通;异类,
而无以告.苦哉贤人,之潜乱世.上有随君,
下无直辞,君有骄行,民多讳言.人乖其诚,
能士也者,隐其实情,心虽不,,弗敢不誉.
事虽弗善,不敢不力,舍不合,不敢弗从.
故观贤人,之于乱世,顺物,不用.
【原文】
道有稽,德有据。人主不闻要,故与运尧,而无以见也。道与德馆,而无以命也,义不当格,而无以更也。若是置之,虽安非定也。端倚有位,名号弗去。故希人者无悖其情,希世者无缪其宾。文礼之野,与禽兽同则,言语之暴,与蛮夷同谓。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然后义生。
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夫乱世者,以智为造意,以中险为道,以利为情,若不相与同恶,则不能相亲,相与同恶,则有相憎。说者言仁,则以为诬,发于义,则以为夸,平心而直告之,则有弗信。故贤者之于乱世也,绝豫而无由通,异类而无以告,苦乎哉。贤人之潜乱世也,上有随君,下无直辞,君有骄行,民多讳言。故人乖其诚,能士隐其实情,心虽不说,弗敢不誉。事业虽弗善,不敢不力,趋舍虽不合,不敢弗从。故观贤人之于乱世也,其慎勿以为定情也。

【注释】
著:明,希:冀
道有稽,德有据:『稽』『据』对文同义,稽考。此言博选之道有稽考之法。

人主不闻要,故耑与運尧,而无以见也:『要』,关键,要领。『耑』,『端』的古体,头绪,引申为小。又做「常」。『運』,通『浑』,浑大,引申为大。『尧』通『挠』,干扰,扰乱。
道与德馆而无以命也,义不当格而无以更也:『馆』,舍,归依,通假贯,此引申为渎,败坏。『命』,显命,使用,即得到任用。『当』、『格』同义,正。『更』,替代(张金城说)。

若是置之,虽安非定也:『安』,安固(吴世拱说),幸安(陆佃说),偷安(【贾子·数宁篇】)。

端倚有位,名号弗去:『端倚』,正邪。此言邪僻小人与正人君子均有职位名号,而不能除去。

故希人者无悖其情,希世者无缪其宾:『希』,冀托,望。『希人』,希望得其人。『希世』,希望得到世人的赞誉。『悖』,违逆。『缪』同『谬』,欺也。『宾』,客,引申为世人。

文礼之野与禽兽同则,言语之暴与蛮夷同谓:『文礼』,礼节。『野』,野蛮,不合礼法。『则』,法式。『暴』,粗暴。『谓』,说。

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亲』,亲近。『狎』,亲近而不庄重。『却』,退却。『时』,适时。『苟』,苟且,随便。

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然后义生:『安』,安适之环境。『处』,居,引申为享。『礼』,礼仪。『信』,通『伸』,伸宣,说出。『义』,欲在心则不伸,即为义。

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弗径情而行:『节欲』,心有欲而弗敢言。『反情』, 体虽安之而弗敢处。『治』,『辨』同义,理,处之。『径情』,任情,由性。

夫乱世者,以麤智为造意,以中险为道,以利为情:『乱世者』,乱世之人。『造意』,造化之意。『中』疑衍。『以险为道』,以险阻为正道,不与正人同。『利』,利欲。『情』,本性。

若不相与同恶,则不能相亲;相与同恶,则有相憎。 『相与』,一起,共同。『恶』,好恶。『有』,又。『憎』,嫉妒。

说者言仁,则以为诬;发于义,则以为夸;平心而直告之,则有弗信:『说』(shún),劝说。『诬』,荒诞,妄言。『夸』,大言。

故贤者之于乱世也,绝豫而无由通,异类而无以告: 『豫』即『与』。『 绝豫』即无其同与。『通』,交往。『异类』,即不同心。『告』,诉说。

苦乎哉!贤人之潜乱世也:『潜』,伏,藏身。

上有随君,下无直辞,君有骄行,民多讳言。『随』,附和。『直辞』,即忠直的言辞。『骄行』,骄横之行。『讳言』,忌讳之言。

故人乖其诚能,士隐其实情:『乖』,违背。『诚』,真。

心虽不说,弗敢不誉事业虽弗善,不敢不力,趋舍虽不合,不敢弗从:『说』同『悦』,高兴。『誉』,赞誉。『事业』,从事的工作。『力』,用力,尽力。『趋舍』,即就离,取舍,引申为好恶。『从』,随。

故观贤人之于乱世也,其慎勿以为定情也:『慎』,谨慎,『勿以』,不要。『为』,行,用。『定』与『真』古音同而通。又解『慎勿』,顺物通假。

〔参考译文〕

博选之道有稽考之法,人君如果不得要领,大小之事纷扰之,一点也不能见到。(其人)修身以道,润身以德,也得不到正当的任用,(其人)仪节不合标准,亦充其位而不会得到替代。如此处置,即使表面安定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宁。邪僻小人与正人君子均有职位名号,而不能除去。所以希望得到贤人者要不违人情,希望得到世人的赞誉者要不欺世人。(小人)礼仪野蛮与禽兽一样,言语粗暴同蛮夷一样。

君子容易亲近而难以狎亵,畏惧祸患而不轻易退却,喜好利益而不为非作歹,适时行动而不随便作为,身体虽然安于境况,而不敢泰然处之。所以君子处世不是径直按人情而行为,而是按照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行为。身处安适的环境而不敢享受,然后礼生;心虽有欲而不敢宣伸,然后义生。义即节欲而处之,礼即反情而为之。所以说君子是不能任情由性而行的。

乱世之小人,以粗智为造化之意,以险阻为正道,以欲利为本性。如若不能共同好恶,则不能相互亲近;共同好恶,则又相互嫉妒。以仁劝说之,则认为是荒谬妄言;以义引导之,则认为是夸夸其谈;以平心直言相告,则又不信以为真。所以贤者处于乱世,没有朋友而不能交往,对于不同心之人而有无法倾诉,伤心啊!贤人之藏身于乱世。

对上附和君主,臣下没有忠直的言辞。君主有骄横之行,百姓多有忌讳之言。所以贤人违背其真诚,贤士隐藏其实情。心虽不满,却不敢不赞誉。从事的工作虽然不如意,却不敢不尽力。观点不同,却不敢不跟从。所以看贤人之藏身于乱世也,他是谨慎的不敢用真情啊。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6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鹖冠子·著希》义理阐微

《鹖冠子·著希》篇以"道有稽,德有据"开宗明义,揭示出道德本体论的双重维度:稽考性与依据性。此二性实为道德实践之根本准则,非徒虚言也。战国之际,道术为天下裂,百家异说蜂起,鹖冠子特标此义,意在匡正时弊。

篇中"人主不闻要"一节,实为政治哲学之精要。君主若不能把握治国枢要,则"端与运挠"——细微处与宏大处皆受干扰。陆佃注"端"为小、"运"为大,极是。此句暗喻治国失其本则大小皆乱,与《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之理相通。"道与德馆"三句,言道德若仅止于馆舍(停留表面),则无以命物;义理若不合准则("义不当格"),则无以更化。此即《周易·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深层义理。

"希人者无悖其情"二句,点明"著希"主旨。冀望修身者不可悖逆本真之情,企慕治世者不可谬待宾客(指贤才)。此与《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形成互文,然鹖冠子更强调"真情"的社会实践性。其论小人"与禽兽同则""与蛮夷同谓",非种族之见,乃指失礼义者之文化状态,类于《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喻。

君子"易亲而难狎"四句,勾勒出理想人格的辩证特征:亲近而不亵玩,慎祸而不退却,趋利而守正道,应时而不妄作。这种"中庸"品格,较之《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更为圆融。"体虽安之"至"然后义生"一段,揭示礼义生成的心理机制:身体安适而不敢久处(防奢靡),内心欲望而不敢放纵(防僭越)。此即荀子"化性起伪"说的先声,然更重内在自觉。

"乱世"之论尤为沉痛。粗智造意、中险为道、以利为情,三语道尽末世特征。当此之时,贤者陷于三重困境:价值困境(言仁被诬为诈)、沟通困境(直言不被采信)、存在困境("绝豫而无由通")。"上有随君"四句更构成完整的暴政逻辑链:君主刚愎(骄行)→臣民噤声(讳言)→士人异化(乖诚)→真知隐匿(隐情)。这种"万马齐喑"的描写,实开《吕氏春秋·达郁》"川壅而溃"喻之先河。

末句"慎勿以为定情",点明观察乱世贤者须持"了解之同情"。其表面顺从("不敢不誉""不敢不力")实为存身待时之智,与《周易·明夷卦》"内文明而外柔顺"的处世哲学一脉相承。这种对"情境伦理"的深刻认知,使鹖冠子既超越机械的道德主义,又不堕入相对主义泥潭。

要之,本篇以"真情—礼义"为经,以"治世—乱世"为纬,构建起完整的道德实践学说。其价值在于:既肯定"反情而辨"的内在超越性,又强调"因时而动"的历史具体性,为战国晚期儒道融合思潮的典型文本。今日读之,于个体修身、社会治理仍有镜鉴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