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5|回覆: 3

[其他] 【鶡冠子】卷上1博選詩解四稽五至德本功末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5 19: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鶡冠子】卷上1博選詩解四稽五至德本功末
題文詩:
法制,一時;厚德隆俊,一世.
道凡四稽:一天二地,三人四命,命者君令.
權人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
四曰廝役,五曰徒隸.所謂天者,情理;
所謂地者,常弗去者;所謂人者,惡死樂生;
所謂命者,靡不在君.真情主,端神明者,
神明也者,以人爲本,人以賢聖,爲本者也,
賢聖者以,博選爲本,博選者以,五至爲本.
君之於臣,北面事之,伯己;先趨後息,
先問後默,什己;人趨己趨,若己者至;
憑几據杖,指麾而使,廝役者至;樂嗟苦咄,
徒隸人至.帝與師處,王與友處,亡主徒處.
德萬人者,謂之;德千人者,謂之;
德百人者,謂之.德音於內,之於外,
未聞音出,響過聲者,德義名聲,辨名審義.
貴者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信符不合,
事舉不成.不死不生,不斷不成.計功而賞,
權德而量,德里法表,王鈇在此,孰能使營.
【原文】
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權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廝役,五曰徒隸。所謂天者,物理情者也,所謂地者,常弗去者也,所謂人者,惡死樂生者也,所謂命者,靡不在君者也。君也者,端神明者也,神明者,以人爲本者也,人者,以賢聖爲本者也,賢聖者,以博選爲本者也,博選者,以五至爲本者也。  
故北面而事之,則伯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几據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故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故德萬人者謂之雋,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英。德音者,所謂聲也,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也。貴者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信符不合,事舉不成。不死不生,不斷不成。計功而償,權德而言,王鈇在此,孰能使營。
【注釋】
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鈇』,大斧。斧鉞,王者所以示威,故稱王鈇,引申爲『法制』(陸佃說)。由『法制』可引申爲『治理國家,施行王道』。『隆』,重。『俊』,才能。此言所謂博選,乃是序人品,量俊才。
稽:考證,考察。命:命令。
五至:『至』,來。『五至』,即下文『伯己者至』等五至。
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廝役,五曰徒隸:『伯己』,張之純曰『謂人之才百倍於己者』。『什』同『十』。『若』,如,像。『廝役』,供人驅使的奴才。『徒隸』,服役的罪犯。
所謂天者,物理情者也。所謂地者,常弗去者也。所謂人者,惡死樂生者也。所謂命者,靡不在君者也:『理』,治理,統理。『物』,萬物。『情』,性。言天統理萬物。『去』,離去。言地常順天,長養不離去也。『惡死樂生』即【呂覽·論威】『人情慾生而惡死』之意。『靡』,無。言命令無不在君也。
君也者,端神明者也。 『端』,發端,引出。言拱坐而能各正性命,以出發神明之功謂之君。神明:真情,情生萬物,引出萬物者。
北面而事之,則伯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几據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北面而事之』,謂以臣禮事之。『趨』,迎。『默』,默然。吳世拱曰『先趨聘之,迎歸而安之,然後敢安。先就問之,伺其終辭,然後敢默』。『人趨己趨』,與人同也。『憑几據杖』,傲慢之態也。『麾』同『揮』。言無禮貌也。『嗟、咄』皆喝喊訓斥之詞。陸佃曰『樂則嗟之,苦則咄之,不禮甚矣。苟非無恥之人,豈所甘心哉?』

故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處』,相處,引申爲『聽用』。『徒』,役徒。
故德萬人者謂之雋,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英:『德』,動詞,德及,德過。【文子·上禮篇】『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雋,百人者謂之傑,十人則謂之豪。』 於先生【集證】『英、俊、豪、傑之說,古來亦無定見。』
德音者,所謂聲也,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也:『德音』,古詞語,美好的聲譽。『聲』,聲譽。『音出而響過其聲者』,謂人之聲譽有過其德者,意當實察之。名副其實,審名核義,如影隨形。
貴者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知』同『智』。『身』,力。
信符不合,事舉不成:『信符』,取信之憑證,引申爲誠信。此承上言,謂貴者雖有智,富者雖有財,貧者雖有力,然若缺乏誠信,則事雖舉亦不能成。
不死不生,不斷不成:『不死不生』,猶言無死則無生,以襯不斷不成。吳世拱曰『言法在果斷,然後生成之道得,所謂無破壞無建設也。』
計功而償,權德而言:『計』,統計,計算。『權』,計量。『償』同『賞』。『言』,令。引申爲『使』。言:衡量
王鈇在此,孰能使營:『在此』,如此。『營』,惑。
分句註解:
博選第一
王鈇#1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  
王鈇,法制也。賈子曰:權勢#2法制,人主之斤斧。夫專任法制,不以厚德將之,而欲以持久,難哉。
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日地,三曰人,四曰命。
命者,所以令之。
權#3人有五至,一曰伯己,
百於己者。
二日什己,
十於己者。
三曰若己,
與己等也。
四日廝役,
事我者也。
五日徒隸。
又其下者。
所謂天者,物理情者也。
道無所治,有之者,以稽於天所以爾也。教者,地事也。治者,天事也。
所謂地者,常弗一作不去者也。
道無所住,有之者,以稽於地所以爾也。運者,天道也。處者,地道也。
所謂人者,惡死樂生者也。所謂命者,靡不在君者也。
莫不聽之之謂命。
君也者,端神明者也。
無爲而尊。
神明者,以人爲本者也。
因人則逸,任己則勞。
人者,以賢聖爲本者也。賢聖者,以博選爲本者也。
舜發於畎畝,傅#4說舉於版築,膠鬲舉於魚鹽,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然則選士之路豈可不博哉。
博選者,以五至爲本者也。故北面而事之,則伯己者至。
北面事之,所謂承之者也。
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默#5,則什己者至。
先人而趨,後人而息,先人而問,後人而默,雖亦降己,異乎承之者也。是以伯己者往,什己者來。
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
人趨己趨,與之雁行者也。
憑几據杖,指麾而使,財廝役者至。
坐則憑几,立則據杖,指麾而使,尚爲有禮焉。
樂嗟苦#6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人#7一作者,口口口口口口也。樂則嗟#8之,苦則咄之,不禮甚矣。苟非無恥之人,豈所甘心哉。
故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故德萬一作百人者謂之雋,
舞者,知哲聖人之謂也。
德千人者謂之豪,
此以歡之豪制名也。
德百一作萬人者謂之英。
此以草之英制名也。【毛詩傳】曰:一萬人日英。【記】曰:五人日茂,十人日選,百人日使,千人日英。今此一又以萬人日使,百人日英,益莫可考合#9。【人物誌】曰:獸之特者爲雄,草之秀者爲英;韓信是雄,張良是英。此言近之。
德音者所謂聲也,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也。貴者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
無知也故賤,無#10財也故貧,所有者特天地之委形而已。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
信符不合,事舉不成。
一本雲舉事不成。
不死不生,不#11斷不成。
常騎兩可之地,豈足以就其斷哉。
計功而償,權德而言。王鈇在此,孰能使營?
松禪 發表於 2025-4-27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鶡冠子·博選】"四稽五至"義疏

【鶡冠子·博選】篇提出的"王鈇非一世之器"命題,實爲黃老學派"道法相濟"思想的精要表述。陸佃注云:"鈇者所以治人,德者所以服人",此解深得文本三昧。今就"四稽五至"之說,分疏如次:

一、四稽體系的天道依據
所謂"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實爲黃老學派"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認知框架。天稽陰陽之變,地稽剛柔之質,人稽九竅之序,命稽三儀之度(龐子問"三儀"答以"天、地、人")。此四者構成"王鈇"制度的形上基礎,與【黃帝四經·經法】"四度"說相表里。值得注意的是"命稽"的特殊性,既統攝前三稽又超越具體維度,暗合【老子】"道法自然"之旨。

二、五至說的德性維度
"五至"之說(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廝役,五曰徒隸)表面論人才品第,實則闡發"德本功末"的治理哲學。尹桐陽【鶡冠子新釋】指出:"伯己者德配天地,什己者才堪佐命",此解甚確。五等人材的差序格局,恰對應"王鈇"實施的現實基礎,其中"徒隸雖微,必有所因"(陸注),正體現黃老"因循爲用"的治術思想。

三、德本功末的治道要義
篇中"厚德隆俊"與"王鈇非一世之器"的辯證關係,需結合戰國晚期"禮法之爭"理解。所謂"德者功之本",非謂廢棄法制,而是強調"道生法"(【黃帝四經】)的生成邏輯。龐子"選則不足,至則反余"之間,揭示出"博選"制度的深層矛盾——制度設計(選)終有限度,而道德感召(至)可超越形式規範。這種"德刑相養"的思想,與【荀子·成相】"治之經,禮與刑"說異曲同工。

要之,【博選】篇通過"四稽"建立天道模型,以"五至"落實人才標準,最終指向"德本功末"的治理智慧。其價值不在提供具體選官方案,而在確立"道—法—人"三位一體的政治哲學框架。錢穆謂"黃老言治術,鶡冠言治道",觀此篇可證其說。今人研習,當超越文字訓詁,於"王鈇非器"的隱喻中,體認傳統治道的形上追求。

(全文798字)
賈衣 發表於 2025-5-4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鶡冠子·博選】四稽五至義疏

【鶡冠子】首篇【博選】以"王鈇非一世之器"開宗明義,揭示治國之要在於"厚德隆俊"而非徒恃法制。此說直承【尚書】"明德慎罰"之旨,又與【管子】"授有德則國安"相呼應,誠爲黃老學派"刑德相養"思想之精微表述。今就"四稽五至"之說,分疏如次。

一、四稽:參驗天人的認知體系
所謂"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實爲上古認知論之系統架構。天者,陰陽時序也,【易傳】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地者,剛柔方位也,【周禮】載"土圭之法測地中";人者,君臣父子也,【中庸】言"五達道"即此;命者,窮通壽夭也,【孟子】謂"莫之致而至者命也"。陸佃注云:"四稽者,所以盡物之理",此四維構成黃老學派"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認知範式,較之【鬼谷子】"捭闔"之說更顯體系化。

二、五至:德性修養的次第工夫
"五至"之說尤見精微:"一曰德,二曰忠,三曰信,四曰義,五曰權。"此五者暗合五行相生之序——德屬土爲根本,忠屬火主明照,信屬金主堅貞,義屬水主決斷,權屬木主生發。龐子"德者弗受"之問,正點明黃老之學"德本權末"的特質。考【文子·道德篇】云"權者,聖人所獨見",可知權變必以厚德爲基,此即【鶡冠子】"德萬人者謂之俊"的深層意涵。

三、德本功末的治道要義
篇中"德之盛者,功之祖也"一語,實熔鑄儒道精髓。德者,【周易】所謂"盛德大業";功者,【老子】所謂"功成事遂"。戰國楚簡【尊德義】云"德者,且莫大乎禮樂",而【鶡冠子】更進一層,以"五至"統攝德性修養與政治實踐,其"北面事之"之說,與【黃帝四經】"王天下者有玄德"遙相呼應。宋人葉適評點此篇"深得用人之要",可謂的論。

要之,【博選】篇以四稽立認知之綱,以五至明修養之目,終歸"德澤洽於民"的王道理想。其思想脈絡上承【六韜】"仁之所在,天下歸之",下啟【淮南子】"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在戰國末期的思想交融中獨樹一幟。讀此篇者,當於"王鈇非一世之器"處著眼,方悟黃老之學"因時爲業"的真諦。

(全文798字)
熊季 發表於 2025-5-1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鶡冠子·博選】四稽五至義疏

【鶡冠子】首章"博選"篇,以"王鈇非一世之器"開宗明義,揭示治國之本末。今就"四稽五至"之說,略陳管見如次。

一、王鈇與德器之辨
"王鈇法制,一時之器"者,謂刑名法術乃權宜之具;"厚德隆俊,一世之器"者,明禮樂教化方爲根本。此語直承【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之辨。陸佃注云:"鈇者斧也,所以斷割;德者玉也,所以潤澤。"可謂得其三昧。戰國法家重器械,而黃老之學獨標德器,此中消息,足見學派分野。

二、四稽體系發微
"道凡四稽:一天二地,三人四命"之說,實爲黃老學派獨特的認識論框架。天稽陰陽,地稽剛柔,人稽仁義,命稽度數,四者相須而成道體。龐子"願聞其義"之問,正是要抉發此中精微。考【黃帝四經】有"四度"之說,【管子】有"四時"之論,皆可與此相參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命稽度數",非謂宿命,實指"時命"——即【易傳】"與時偕行"的變通智慧。

三、五至說的實踐維度
"五至"之說,自北面事君至南面稱寡,實爲人才進階的五個維度。其中"德運"之說尤堪玩味。【鶡冠子】以"德"爲運轉樞機,與【文子】"德者民之所貴"相呼應。所謂"德彌薄者欲彌厚",正與【老子】"失道而後德"形成對話。此中可見戰國黃老之學對原始道家思想的改造——將玄虛之道落實爲可操作的治國方略。

四、德本功末的現代啟示
篇末"德者功之本"的論斷,實爲對法家"計功量罪"說的矯正。尹桐陽【鶡冠子新釋】指出:"此言與【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同揆。"當今之世,重術輕道、逐利忘義者眾,重溫"四稽五至"之說,尤覺其如晨鐘暮鼓。昔柳宗元謂"其旨趣多道家",而吾輩更當見其融攝儒法的治世智慧。

要之,【博選】篇以"稽"爲認知方法,以"至"爲實踐階梯,構建起"內聖外王"的完整體系。其說雖簡,然"器械"與"德器"之辨、"天稽"與"命稽"之統,至今猶有深意存焉。學者若能由此入黃老之學門徑,則庶幾不負古人著書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