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2|回復: 3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6臣节2让勋诚虔至忠笃义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4 20: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纳谋贡士,不宣于口;非义之利,不栖乎心.
立朝则以,砥矢为操;居己则以,羔羊为节.
当危值难,则忘,而不顾命.擥衡执铨,
则平怀,而无彼此.萧曹,之指挥;
张陈,之奇画策;周勃,之尽;
准二鲍之,直视不阿;婴弘,之节俭也;
执恬毅之,身;甘此离纪,炙身之分;
戒彼韩英,失忠之祸.出不辞劳,入不数功,
归勋引过,让以先下,专诚祗栗,恒若天威,
之在颜也;宵夙虔竦,有如汤镬,之在侧也.
负荷寄托,伊周师表;宣力四方,则以吉召,
为轨仪也;送往视居,则竭忠贞,而不回也;
搏噬干纪,则若鹰鹯,之鸷鸟雀;蕃捍疆场,
则慕魏绛,李牧高踪;莅众抚民,则希文翁,
信臣德化.夫忠至者,为国,况怀智者,
以迷上乎?笃厚,无惮灭祀,况黜辱,
之敢辞乎?故保劳贵,以显,舆歌.
昆吾彝器,能者镌勋.皋陶後稷,亦何人哉.
【原文】纳谋贡士,不宣之于口;非义之利,不栖之乎心。立朝则以砥矢为操,居己则以羔羊为节。当危值难,则忘家而不顾命。擥衡执铨,则平怀而无彼此。仪萧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追周勃之尽忠,准二鲍之直视,蹈婴弘之节俭,执恬毅之守终,甘此离纪炙身之分,戒彼韩英失忠之祸。出不辞劳,入不数功,归勋引过,让以先下,专诚祗栗,恒若天威之在颜也;宵夙虔竦,有如汤镬之在侧也。
【译文】进献了谋略举荐了贤士,不挂在口头上;不该取的利益,不放在心里。站在朝廷上就要以磨石和箭矢为操守的象征,要求自己就要以羔羊为志节的榜样。面临危难时,就忘掉家庭不顾生命;掌握铨选人才的权利,就公平待人不分彼此。学习萧何、曹参的安排调遗,敬张良、陈平的神奇策略,追随周勃的尽忠报效,效法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步随晏婴、公孙弘的节约俭省,执着蒙恬蒙毅的终身守志,甘心于要离、纪信被烧而死的本分,警戒韩信、英布失去忠贞的灾祸。出外不辞劳苦,回返不数功劳,功勋让给别人,过错归于自己,谦让为先,真诚专一并敬慎戒惧,总像上天的威严就在面前;自天黑夜地虔诚敬肃,似乎沸腾的刑镬在旁边一样。
【原文】负荷寄托,则以伊周为师表;宣力四方,则以吉召为轨仪;送往视居,则竭忠贞而不回;搏噬干纪,则若鹰鹯之鸷鸟雀;蕃捍疆场,则慕魏绛李牧之高踪;莅众抚民,则希文翁信臣之德化。夫忠至者无以为国,况怀智以迷上乎?义督者灭祀而无惮,况黜辱之敢辞乎?故能保劳贵以显亲,良哉于舆歌。昆吾彝器,能者镌勋。皋陶後稷,亦何人哉!
【译文】身负先君的临终嘱托,就以伊尹、周公为师表;到四方去显示武力,就以尹吉甫、召虎为仪范;吊送死者,奉事生者,就竭尽忠心而不回避;搏击消灭违犯法纪的现象,就像是枭鹰追捕鸟雀;保卫边疆,就追慕魏绛、李牧的高尚行迹;治理安抚百姓,就希求文翁、召信臣那样的道德教化。最为忠诚的人为国家没有私心,更何况胸含智慧却使主上迷惑呢?正义笃厚的人被杀光了后代也不怕,更何况会逃避贬斥受辱呢?因此能保住名誉地位并显荣亲人,获得众人股肱良哉的歌颂。在昆吾精铜铸造的铜器上,多能者会镌刻上功勋。皋陶后稷又算什么呢?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3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节章义疏:论忠贞之极则与事君之体要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篇,以"让勋诚虔至忠笃义"为纲,系统阐释人臣事君之极则。此段文字骈散相间,义理层递,既承两汉经学"忠孝一体"之传统,复开魏晋名教"贞固干事"之新声,实为六朝政治伦理之重要文献。今从训诂义理两端析之。

一、修身立节:砥矢羔羊之象
"纳谋贡士,不宣于口"者,乃《周易·系辞》"默而成之"之引申,暗合孔子"先行其言"之教。葛洪特标"非义之利不栖乎心",实取《孟子·告子上》"仁义充塞"之意,将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化为具体操守。"砥矢"取《诗·小雅》"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象,喻刚直不阿;"羔羊"用《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典故,示廉洁自持。此二者构成人臣"立朝-居己"的双重维度,与《礼记·儒行》"砥厉廉隅"之说遥相呼应。

二、临事应变:忠节智勇之辨
文中"忘家不顾命"非匹夫之勇,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死生以之"的升华。葛洪列举萧曹之治术、张陈之谋略、周勃之定乱、二鲍之刚直、晏弘之俭德、蒙氏之守志六组典范,暗合《文心雕龙·铭箴》"树德建言"之旨。尤值注意的是"要离纪信炙身"与"韩信英布失忠"的强烈对比:前者虽肢体毁伤而名垂丹青,后者虽裂土封王终族灭身戮,此正《春秋》"义利之辨"的极端呈现。

三、事君之道:祗栗虔竦之仪
"归勋引过"四字可谓全篇枢要。《韩非子·主道》云"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而葛洪反其道,主张"让以先下",此乃化用《周易·谦卦》"裒多益寡"之理。"天威在颜""汤镬在侧"之喻,非徒威慑之辞,实本《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之遗训,将外在礼法内化为道德敬畏,与王弼"圣人有情"说形成有趣对话。

四、经世致用:伊周吉召之范
末段"伊周师表""吉召轨仪"之论,揭示葛洪政治思想的核心——"忠贞"须落实于"宣力四方"。魏绛和戎、李牧守边、文翁化蜀、信臣治民,皆《周礼》"六官分职"的具体实践。特别"搏噬干纪若鹰鹯"之喻,暗含法家"刑德二柄"思想,显示葛洪融合儒法的理论倾向。"皋陶后稷亦何人哉"的反诘,直指《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赋予"忠义"普遍实践意义。

要之,此篇以"让勋"为表,以"忠笃"为里,构建起"修身-处危-事君-治民"的完整伦理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总结汉晋名臣风范,更在于为乱世士人提供立身准则。观葛洪生当两晋之交,目睹王敦、苏峻之乱,此篇实为针对时弊而发,其中"戒彼韩英失忠之祸"的警示,至今犹有振聋发聩之力。

(全文798字)
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5-12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节》论士大夫立身之道诠解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篇,实为魏晋时期士大夫立身处世之圭臬。今观所引"让勋诚虔至忠笃义"章句,虽仅片段,然已足见其深湛义理。试为诸君剖析其要:

一、慎言谨行之旨
"纳谋贡士,不宣于口"二句,实本《周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之教。葛洪在此强调士人当有"慎言"之德,举荐贤才不可张扬自伐,此与《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脉相承。考《汉书·张安世传》载其"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正是此道的实践。

二、义利之辨精微
"非义之利,不栖乎心"八字,可谓整部《外篇》之眼目。葛洪承续孟子"舍生取义"之训,又融合道家"涤除玄览"之说,要求士人内心保持绝对纯净。东晋庾冰"俸禄皆散之亲族,妻子不免饥寒"(《晋书》本传),即此境界之体现。

三、立朝居己之方
"砥矢为操"取《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象,喻为官当如磨刀石般坚贞,似箭矢般正直。而"羔羊为节"则化用《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强调私德当如羔羊般纯洁。二者构成"公忠体国"与"私德修明"的完整人格要求。观三国时诸葛亮"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诫子书》),可谓兼得此二美。

葛洪此论产生于魏晋门阀政治背景下,实有针砭时弊之深意。当时士族"矜高浮诞"(《颜氏家训》语),葛洪乃以"让勋诚虔"四字为救弊良方。其思想价值在于:
1. 融合儒道:既取儒家忠义观,又纳道家虚静说
2. 知行合一:将道德要求落实为具体行为准则
3. 内外兼修:平衡公共责任与个人修养

今日读此篇章,犹觉其凛凛生气。士人若能"让勋而不居功,诚虔以事上,忠笃以尽节,守义以全德",则何愁家国不兴?葛洪之论,实为千古臣道之正鹄也。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9-8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节》析义:论为臣之忠节与立身之本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篇,以“让勋诚虔至忠笃义”为纲,深刻阐释了为臣者应秉持的操守与立身之道。其文辞凝练,义理深邃,堪称魏晋时期政治伦理思想之精华。今就所摘选章句,略陈管见。

“纳谋贡士,不宣于口”乃为臣者首要之德。此言人臣举荐贤才、进献良策时,当以国事为重,不矜己功,不炫己能。葛洪此论实承先秦儒家“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训,强调实际行动胜过言辞标榜。历代贤臣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皆以默默举贤、无私荐才而名垂青史。

“非义之利,不栖乎心”直指为官者廉洁之本。葛洪继承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之思想,将义利之辨提升到心性修养层面。此语与《礼记·曲礼》所谓“临财毋苟得”一脉相承,要求士人内心纯净如镜,不染尘滓。观历代清官如包拯、海瑞,莫不是心无杂念,方能行止光明。

“立朝则以砥矢为操”喻人臣当具刚直不阿之品格。砥矢者,磨砺之箭矢也,取其正直刚劲之义。此与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相通,强调臣子当如箭矢般方向明确、坚定不移。唐代魏徵敢犯颜直谏,正是此砥矢之操的完美体现。

“居己则以羔羊为节”则言修身当效羔羊之柔顺谦和。此语出自《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传统注疏皆以羔羊喻君子品德之洁白柔顺。葛洪巧妙将立朝之刚与居己之柔相结合,勾勒出刚柔相济的完整士人形象,与《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思维暗合。

统观全篇,葛洪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为臣之道:对外举贤不矜、对内去利存义、立朝刚正不阿、居己谦和自守。这种思想既吸收了儒家忠孝节义的核心价值,又融汇了道家守柔处下的智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观。

在当今社会,虽君臣之义已非旧制,然其中蕴含的职业伦理与人格修养理念,仍具有重要启示。公务人员当以“不宣于口”的务实精神履职,以“不栖乎心”的廉洁准则自律,以“砥矢为操”的坚定立场任事,以“羔羊为节”的谦和态度待人。如此方能真正践行“让勋诚虔至忠笃义”的为政之道。

葛洪此篇,非仅为一时一世之作,实为千古臣节之镜鉴。其思想精髓超越时代局限,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习与践行。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