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0|回复: 2

[管子学说]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6治道至正国富兵强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1 2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6治道至正国富兵强
题文诗:
蜚蓬之间,不在所宾:蜚蓬言无,仪法程式,
蜚摇无定,明主不听.无度之言,明主不许.
燕爵之集,道行不顾:道行至情,君臣相亲,
父子睦安,诸生繁育.明主之务,务在行道,
不顾小物,燕爵物小.牺牲珪璧,无享鬼神:
明主真情,动静言行,得理和义,令顺民心,
诛杀当罪,赏赐当功,至助自助,至祷自祷,
非祷鬼神,鬼神助之,天地与之,举事有福.
乱主情假,失义悖理,令逆民心,诛不当罪,
赏不当功,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不助,
天地不与,举事有祸.主功有素,宝币奚为:
主之为功,国富兵强,诸侯服政,邻敌畏威.
主之为罪,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
名器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亡患,不得不亡.
羿道非射;羿善射者,调和弓矢,坚而守之.
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道,多发多中.
明主犹羿,平和其法,审其废置,坚守以正,
治道真情,多举多当.羿道必中,主正必治.   
正文:
无仪法程式,蜚摇而无所定,谓之蜚蓬之间。蜚蓬之间,明主不听也。无度之言,明主不许也。故曰:“蜚蓬之间,不在所宾。”(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不合乎法度规范,摇摆而没有定见,叫作飞蓬一样没有根据的言论。这种言论,英明君主是不听的。就象对于没有法度的言论一样,英明君主是不赞成的。所以说:“蜚蓬之问,不在所宾。”
(道治)道行则君臣亲,父子安,诸生育。故明主之务,务在行道,不顾小物。燕爵,物之小者也。故曰:“燕爵之集,道行不顾。”(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行“道”,君臣就亲近,父子就和睦,生命就繁育。所以明主的职责,在于行“道”,而不在小的事物上。燕雀,是事物中的小东西。所以说:“燕雀之集,道行不顾。”
明主之动静得理义,号令顺民心,诛杀当其罪,赏赐当其功,故虽不用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助之,天地与之,举事而有福。乱主之动作失义理,号令逆民心,诛杀不当其罪,赏赐不当其功,故虽用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不助,天地不与,举事而有祸。故曰:“牺牲珪璧不足以享鬼神。”(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明主的行动合乎理义,号令顺乎民心,诛杀与罪行相合,赏赐与功绩相称,所以他虽不用牛羊玉器祈祷于神鬼,鬼神也会帮助,天地也会支援,办什么事都得福。昏君的行动不合理义,号令逆乎民心,诛杀与罪行不相当,赏赐与功绩不相称,所以,虽用牛羊玉器祈祷于鬼神,鬼神也不帮助,天地也不支援,办什么事都得祸。所以说:“牺牲珪壁不足以享鬼神。”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主之所以为罪者,贫弱也。故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出名器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于死亡之患。故曰:“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君主的功绩,就是使国家富强。所以,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他的政令,邻邦也惧怕他的威力,虽然不用珍贵的宝币交结诸侯,诸侯也不敢侵犯他。君主的罪过,就是使国家贫弱。所以,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然用名器重宝来交结邻国,也不免于灭亡的祸患。所以说:“主功有素,宝币莫为?”
(道治)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后羿,是古代的善射者。他调和好弓箭而坚持掌握着。他操弓时,审明其高下,掌握必能射中目标的规律,故能百发百中。明主就象后羿一样,调和其治国的法度,审明其当废当立而坚持实行,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而事多办好。规律,使后羿必能命中,使君主必能治国。射箭的表面动作,不过是弓弦发出箭枝而已。所以说:“羿之道,非射也。
jfwe761289 发表于 2025-7-27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子·形势解》治国正道探微——国富兵强之本在于至正之道

(开宗明义)《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章所论"治道至正,国富兵强"之说,实为春秋时期管仲学派政治哲学之精髓。此章以"解"名篇,乃对《形势》篇要旨的深度阐释,其核心在于揭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法则——"正"的实践智慧。

(经义疏解)细究文本,"治道至正"之"正"含三重意蕴:其一为"政令之正",即"出令必当,布法必明"的行政准则。管子强调"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此正与《牧民》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相呼应。其二为"用人之正",所谓"任官不私亲,举贤不避仇",此即《明法解》"官无私论,士无私议"的具体实践。其三为"取予之正",体现于"取民有度,用之有止"的经济思想,恰如《权修》篇"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的治国箴言。

(历史印证)考诸史实,齐桓公之霸业正得此道。管仲相齐,"作内政而寄军令",通过"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改革,实现"通货积财"的经济政策与"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终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局。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正是"治道至正"的历史明证。

(当代启示)此章对现代治理的启示有三:一者,法治精神当以"正"为体,立法须合民心,施政必顺民意;二者,人才选拔须破除私心,建立"选贤与能"的公正机制;三者,经济发展需把握"取予平衡",既保障国力增长,又维护民生福祉。管子所谓"国富而兵强"非穷兵黩武之谓,实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良性循环。

(结语)《形势解》此章虽简,然其"正"字要义,上承周公"明德慎罚"之训,下启荀子"正理平治"之说,诚为中华治道之枢机。今人研读,当透过文字领会其"持正守中"的治理智慧,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按:本文依传统注疏体例,融汇《管子》全书思想,结合史传记载,以"以经解经"之法阐释章旨,凡798字。)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7-30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子·形势解》治国正道探微——论"至正"与"富强"的体用关系

管子之学,以"形势"为纲,以"解"为用,其第六十四篇所言"治道至正,国富兵强"八字,实为先秦政治哲学之精髓。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圣王之道。

一、"至正"为体:治国之本源
《形势解》所谓"至正",非徒法度严明之谓,乃"道法自然"之极致。《管子·心术》云:"义者,谓各处其宜也。"至正之道,首在君臣各安其位,如"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此《礼记·乐记》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管子强调"主周则百匿生,主诚则群实应",正谓君主守正不移,则臣下自归其正。

二、"富强"为用:治国之显效
国富兵强非终极目的,实为至正之道的自然显现。《牧民》篇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中深意,在于物质基础与道德教化本为一体。齐桓公之霸业,正因其"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乃以经济之富足为后盾,此即"国富兵强"的真谛——非穷兵黩武,而是以实力保障和平。

三、体用相生:正道与功业的辩证
《形势解》揭示的深层逻辑在于:正道(体)必生富强(用),而富强(用)又反哺正道(体)。如篇中所言"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正是通过制度设计(正)激发民力(强)。这种循环往复的关系,恰如《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

四、当代启示:传统治道的现代价值
管子之学对今人的启示在于:治国不可偏废。片面追求GDP而忽视社会正义,或空谈道德而罔顾民生,皆背离"至正—富强"的辩证关系。观今日社会治理,当以"正"立制度之本,以"强"固发展之基,二者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结语:
《形势解》之精义,在"正"与"强"的相得益彰。太史公评管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而能"与俗同好恶",正是对此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读古人书,当透过文字得其神髓,于今日治国理政中,实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