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5|回復: 1

[中医理论] 中西医学咏怀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6 13: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西医学咏怀
 情生天地,蕴育华夏,
神州儿女,人人有情,
有情有义,一脉相承,
重义轻利,财散情聚,
道家儒家,尊道贵德,
修身养性,以和为贵,
以孝为先,亲亲仁民,
家国情怀,大医精诚,
人才辈出,价廉天然,
中医草药,除病驱疫,
非名非利,大医治人,
精神内守,百病不生,
阴平阳秘,阴阳和调,
不求延年,其寿自长.
满清自来,奴才辈出,
阿谀奉承,数典忘祖,
卖国求荣,国力渐衰,
西学东渐,科学主义,
猜测反驳,演绎概念,
抛弃真情,心为物役,
重利轻义,唯物主义,
唯利是图,西医始兴,
全球连锁,医药帝国,
卖药为生,化学药物,
依赖终生,手术兴盛,
摘除后快,西医治病,
杀毒灭菌,寻找敌人,
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图财害命, 美其名曰,
不治之症,医患关系,
由此紧张,恶性循环,
无有出路.科技之本,
造福人类,以人为本;
医学之本,解除病痛,
把人当人.科技异化,
人不为人,以物代人,
人之不存,科技为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医者义也,情义良知,
仁恕之心,人人本有,
人人为医,神清气正,
精神内守,百病安生?
medest 發表於 2025-4-24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医学辨微:论医道之本与术之末》

医之为道,大矣哉!观原诗所述,实含医林千古之辨,今试为剖析。中医之妙,在"道";西医之长,在"术"。二者本可相辅相成,然今人每执一端,遂成水火。

中医之精髓,确如诗中所言"阴平阳秘"。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此非虚言。吾尝见《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犹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金匮要略》论杂病,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尤可贵者,中医视人为天地之气所生,故治疾必本于阴阳五行,此即"精神内守"之真谛。昔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谓其四十当眉落,果验。此非神怪,乃"上工治未病"之明证。

然诗中所斥西医之弊,亦非无据。西医重解剖而轻气化,详局部而略整体,此确其短。然不可不知,西医在外科急救、防疫灭菌之功,实不可没。譬如华佗刮骨疗毒,倘得今日麻醉之术,岂非更善?故《周礼》有言:"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医之为术,本无中西,唯效是求。

至若诗中痛陈"奴才辈出""卖国求荣"等语,此乃激愤之词。医学之兴衰,实系国运。清季以来,中医式微,非尽西医之过,实因吾辈未能"通古今之变"。观日本汉方医学,融会西医检测之法而不失其本,可资借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敢言"古人脏腑图有误",此正中医应有之胸襟。

今建言三端:一者,当守中医"天人相应"之本,此乃《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旨;二者,当取西医辨病之长,如吴又可《温疫论》吸收当时新说;三者,医者当怀"大慈恻隐之心",孙思邈《千金要方》开卷即明此义。

医道之兴,不在贬人扬己,而在"去芜存菁"。愿与诸君共思之:昔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其心为何?希波克拉底誓言首句云何?二者异曲同工。盖医学之极诣,终当归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八字而已。
无恙 發表於 2025-4-30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医学本体论辨微》

盖闻医道之兴,本乎天地生生之德。华夏医统肇自《内经》,其言"上医治国",实以天人相感为体,以阴阳五行为用。观原诗"阴平阳秘"之论,深得《素问》三昧,然中西之辨非止于术,实根于道。

中医之本,在"形神合一"。《淮南子》云:"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故《伤寒论》立方必参四时之气,《本草纲目》辨药须察五运之变。所谓"精神内守",非独养生要诀,实医家"治未病"之枢机。昔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谓其四十当眉落,果验。此非玄谈,乃"司外揣内"之圣智。

西学东渐以来,解剖虽精而失整体,灭菌虽善而伤正气。如《盐铁论》所讥"剖毫析芒",终成"见树不见林"之弊。然需知西医重实证,亦合《周礼》"医师稽其医事"之古训。其失在过执机械唯物,将希波克拉底"体液说"之整体观尽弃,遂堕入"以器役心"之境。

今观医道之弊,其要在三:
一曰离道言术。如《吕氏春秋》言"去人伦,无君子",西医器械精良却失"医者意也"之妙,中医固守古方而少"病机十九条"之变通。
二曰重利轻义。药王孙思邈《千金方》首列"大医精诚",今之药企专利壁垒,恰似《孟子》斥"上下交征利"。
三曰执两失中。《周易》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当今或迷信CT如占蓍龟,或拒疫苗若避砒鸩,皆非中道。

医道复兴,当法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以《黄帝内经》为体,纳核磁共振为用;
持"辨证论治"之纲,参基因测序之目;
存"悬壶济世"之心,用智能问诊之器。

昔皇甫谧《甲乙经》融针灸理论,朱丹溪引理学入医,皆善变通。今人倘能执两用中,使岐黄之术与显微之镜共济,则"医者仁术"可复见于今世矣。《尚书》云"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中西医学之激荡,或正为新时代大医之道之瞑眩乎?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