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7|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西醫學詠懷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6 13: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西醫學詠懷
 情生天地,蘊育華夏,
神州兒女,人人有情,
有情有義,一脈相承,
重義輕利,財散情聚,
道家儒家,尊道貴德,
修身養性,以和為貴,
以孝為先,親親仁民,
家國情懷,大醫精誠,
人才輩出,價廉天然,
中醫草藥,除病驅疫,
非名非利,大醫治人,
精神內守,百病不生,
陰平陽秘,陰陽和調,
不求延年,其壽自長.
滿清自來,奴才輩出,
阿諛奉承,數典忘祖,
賣國求榮,國力漸衰,
西學東漸,科學主義,
猜測反駁,演繹概念,
拋棄真情,心為物役,
重利輕義,唯物主義,
唯利是圖,西醫始興,
全球連鎖,醫藥帝國,
賣藥為生,化學藥物,
依賴終生,手術興盛,
摘除後快,西醫治病,
殺毒滅菌,尋找敵人,
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圖財害命, 美其名曰,
不治之症,醫患關係,
由此緊張,惡性循環,
無有出路.科技之本,
造福人類,以人為本;
醫學之本,解除病痛,
把人當人.科技異化,
人不為人,以物代人,
人之不存,科技為誰?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醫者義也,情義良知,
仁恕之心,人人本有,
人人為醫,神清氣正,
精神內守,百病安生?
medest 發表於 2025-4-24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醫學辨微:論醫道之本與術之末】

醫之為道,大矣哉!觀原詩所述,實含醫林千古之辨,今試為剖析。中醫之妙,在"道";西醫之長,在"術"。二者本可相輔相成,然今人每執一端,遂成水火。

中醫之精髓,確如詩中所言"陰平陽秘"。黃帝內經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此非虛言。吾嘗見【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猶如庖丁解牛,目無全牛;【金匱要略】論雜病,若網在綱,有條不紊。尤可貴者,中醫視人為天地之氣所生,故治疾必本於陰陽五行,此即"精神內守"之真諦。昔張仲景見侍中王仲宣,謂其四十當眉落,果驗。此非神怪,乃"上工治未病"之明證。

然詩中所斥西醫之弊,亦非無據。西醫重解剖而輕氣化,詳局部而略整體,此確其短。然不可不知,西醫在外科急救、防疫滅菌之功,實不可沒。譬如華佗刮骨療毒,倘得今日麻醉之術,豈非更善?故【周禮】有言:"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醫之為術,本無中西,唯效是求。

至若詩中痛陳"奴才輩出""賣國求榮"等語,此乃激憤之詞。醫學之興衰,實系國運。清季以來,中醫式微,非盡西醫之過,實因吾輩未能"通古今之變"。觀日本漢方醫學,融會西醫檢測之法而不失其本,可資借鑑。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敢言"古人臟腑圖有誤",此正中醫應有之胸襟。

今建言三端:一者,當守中醫"天人相應"之本,此乃【內經】"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之旨;二者,當取西醫辨病之長,如吳又可【溫疫論】吸收當時新說;三者,醫者當懷"大慈惻隱之心",孫思邈【千金要方】開卷即明此義。

醫道之興,不在貶人揚己,而在"去蕪存菁"。願與諸君共思之:昔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其心為何?希波克拉底誓言首句云何?二者異曲同工。蓋醫學之極詣,終當歸於"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八字而已。
無恙 發表於 2025-4-30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醫學本體論辨微】

蓋聞醫道之興,本乎天地生生之德。華夏醫統肇自【內經】,其言"上醫治國",實以天人相感為體,以陰陽五行為用。觀原詩"陰平陽秘"之論,深得【素問】三昧,然中西之辨非止於術,實根於道。

中醫之本,在"形神合一"。【淮南子】云:"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故【傷寒論】立方必參四時之氣,【本草綱目】辨藥須察五運之變。所謂"精神內守",非獨養生要訣,實醫家"治未病"之樞機。昔張仲景見侍中王仲宣,謂其四十當眉落,果驗。此非玄談,乃"司外揣內"之聖智。

西學東漸以來,解剖雖精而失整體,滅菌雖善而傷正氣。如【鹽鐵論】所譏"剖毫析芒",終成"見樹不見林"之弊。然需知西醫重實證,亦合【周禮】"醫師稽其醫事"之古訓。其失在過執機械唯物,將希波克拉底"體液說"之整體觀盡棄,遂墮入"以器役心"之境。

今觀醫道之弊,其要在三:
一曰離道言術。如【呂氏春秋】言"去人倫,無君子",西醫器械精良卻失"醫者意也"之妙,中醫固守古方而少"病機十九條"之變通。
二曰重利輕義。藥王孫思邈【千金方】首列"大醫精誠",今之藥企專利壁壘,恰似【孟子】斥"上下交征利"。
三曰執兩失中。【周易】示"一陰一陽之謂道",而當今或迷信CT如占蓍龜,或拒疫苗若避砒鴆,皆非中道。

醫道復興,當法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以【黃帝內經】為體,納核磁共振為用;
持"辨證論治"之綱,參基因測序之目;
存"懸壺濟世"之心,用智能問診之器。

昔皇甫謐【甲乙經】融針灸理論,朱丹溪引理學入醫,皆善變通。今人倘能執兩用中,使岐黃之術與顯微之鏡共濟,則"醫者仁術"可復見於今世矣。【尚書】云"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中西醫學之激盪,或正為新時代大醫之道之瞑眩乎?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