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7|回覆: 2

[儒家學說] 【荀子】卷4榮辱篇詩解6王道教正不教則亂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4 20: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荀子】卷4榮辱篇詩解6王道教正不教則亂題文詩:
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唯利之見.又遇亂世,
碰得亂俗,以小重小,以亂得亂.君子非得,
埶以臨之,無得開內,不能教正.今人口腹,
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廉恥隅積?呥呥而噍,
香香而飽.無師無法,心如口腹.今使人生,
而未嘗睹,芻豢稻粱,惟之為睹,菽藿糟糠,
足為在此;俄而粲然,有秉而至,芻豢稻梁,
瞲然視曰:此何怪也?嗅嗛於鼻,嘗甘於口,
食安於體,棄彼取此.今或以夫,先王之道,
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以相藩飾,
以相安固.或者以夫,桀跖之道,是為相懸,
豈止夫其,芻豢稻梁,之懸糟糠.人力為此,
而寡為彼,淺陋所致.天下公患,人之大害.
仁者好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
循循善誘,砥礪磨鍊,塞者俄通,陋者俄僩,
愚者俄知.是若不行,湯武曷益?桀紂曷損?
湯武存上,天下從治;桀紂存上,天下從亂.
如是然者,豈非人情,固可如此,可與如彼.

  【原文】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1>。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已矣<2>。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3>,惟菽藿糟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梁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4>:此何怪也?彼臭之而嗛於鼻<5>,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以相群居<6>,以相持養,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7>,幾直夫芻豢稻梁之縣糟糠爾哉<8>!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9>、鈆之重之<10>,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11>,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12>?桀、紂在上曷損?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13>!

  〔注釋〕

  <1>內[nà 音納]:同『納』。 <2>呥呥:與『冉冉』同源,慢慢地。 噍[jiào 音叫]:嚼。 鄉:通『薌』,穀類的香氣。 <3>芻豢:吃草料的牛羊之類稱為『芻』[chú 音除],吃糧食的豬狗之類叫做『豢』,『芻豢』泛指食用的家畜,這裏指肉食。 粱:穀子。 <4>瞲[xuè 音血]然:驚奇的樣子。 <5>臭[xiù 音嗅]:同『嗅』。 嗛[qiàn 音欠]:與『慊』『歉』等同源,不足。 <6>相:輔助,幫助。 <7>縣:同『懸』,下同。 <8>幾:通『豈』。 直:只。 <9>靡:順從(楊倞說)。 儇[xuām 音宣]:【說文】:『儇,慧也。』 <10>鈆[yán 音沿]:通『沿』,遵循。 <11>僴:寬闊,這裏指見識寬廣。心胸開闊。 <12>湯:姓子,名履,又稱武湯、天乙、成湯,原為商族領袖,後來任用伊尹為相,滅掉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武:周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之子,他繼承文王的遺志,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周王朝。 <13>與:以。

  〔譯文〕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小人,如果沒有老師教導、沒有法度約束,就只會看到財利罷了。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小人,又因為碰上了混亂的社會、接觸了昏亂的習俗,這樣,就在渺小卑鄙的本性上又加上了渺小卑鄙,使昏亂的資質又染上了昏亂的習俗。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權勢來統治他們,那就沒有辦法打開他們的心竅來向他們灌輸好思想。現在這些人的嘴巴和腸胃,哪裏懂得什麼禮節道義?哪裏懂得什麼推辭謙讓?哪裏懂得什麼廉潔和羞恥、局部的小道理和綜合的大道理?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東西、香噴噴地吃個飽罷了。人沒有老師教導、沒有法度約束,那麼他們的心靈也就完全和他們的嘴巴腸胃一樣只知吃喝了。假如人生下來後從來沒有看見過牛羊豬狗等肉食和稻米穀子等細糧,只見過豆葉之類的蔬菜和糟糠之類的粗食,那就會認為最滿意的食物就是這些東西了;但如果一會兒顯眼地有個拿着肉食和細糧的人來到跟前,他就會瞪着眼驚奇地看着它說:『這是什麼怪東西呀?』他聞聞它,鼻子裏聞不出什麼不好的味道;嘗嘗它,嘴巴裏甜甜的;吃了它,身體感到很舒服;那就沒有誰不拋棄這豆葉糟糠之類而求取那肉食細糧了。
現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辦法和仁義的綱領,來幫助人們合群居住,幫助人們得到保養,幫助人們得到服飾,幫助人們得到安全和穩定呢?還是用那桀、跖的辦法?這兩種辦法是相懸殊的,它們難道只是那肉食細糧和糟糠的懸殊麼?然而人們竭力搞桀、跖的這一套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套,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淺陋無知。淺陋無知,實在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們的大災大難啊。所以說:講究仁德的人喜歡把道理告訴給別人、做榜樣給別人看。把道理告訴給他們,做榜樣給他們看,使他們順從,使他們明智,使他們遵循仁義之道,向他們反覆重申,那麼那些閉塞的人很快就會開竅,孤陋寡聞的人很快就會眼界開闊,愚蠢的人很快就會聰明了。這些事情如果不干,那麼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君處在上位又有什麼好處?夏桀、商紂王這樣的暴君處在君位又有什麼損害?商湯、周武王在,那麼天下隨之而安定;夏桀、商紂王在,那麼天下便跟着混亂。出現像這樣的情況,難道不是因為人們的性情原來就可以像這樣、也可以像那樣的麼?
medest 發表於 2025-4-19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化之道:從荀子【榮辱篇】看人性之可塑與王道之必要

荀子【榮辱篇】此段文字,實為探討人性本質與教化功能之精妙論述。其核心要義在於揭示:人性本有趨利之傾向,若無聖王教化,則難免流於鄙陋;然人性亦具可塑性,通過系統教化,可使之由愚轉智、由陋變通。此論既批駁了人性自然善之說,亦否定了人性不可改之論,展現出荀子思想中"化性起偽"的深刻智慧。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一句,開宗明義指出人性之初始狀態。此處"小人"非道德貶義,而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趨利本性。荀子以口腹之慾為喻:"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已矣",生動描繪了未經教化之人僅知滿足基本欲望的狀態。此論與孟子"性善說"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出荀子對人性的現實主義觀察。尤為深刻的是,荀子指出在亂世中,此種本性會因環境惡化而加劇--"以亂得亂",形成惡性循環。若無君子"得埶以臨之",則人性難以自發提升,此論對理解社會道德建設具有永恆啟示。

荀子繼而以飲食為喻,闡明教化之必要性。人若"未嘗睹芻豢稻粱",則以為"菽藿糟糠"即為至味;一旦嘗到美食,則自然"棄此而取彼"。此喻精妙地說明:人性雖初始趨利,但具有辨別優劣、追求更高價值的潛能。同樣道理,當人接觸"先王之道、仁義之統"後,自會認識到其優於"桀、跖之道"。這種認識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過教化才能獲得的。荀子在此實際上構建了一個人性發展的辯證過程:從自然本性出發,通過教化引導,最終達到文化自覺。

針對"人力為此而寡為彼"的現象,荀子歸因於"陋也"--即認識上的局限與狹隘。他將"陋"視為"天下之公患",此論極具現實意義。解決之道在於"仁者好告示人",通過"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的漸進教化過程,使"塞者俄且通,陋者俄且僩,愚者俄且知"。此處荀子提出的是一套系統的教化方法論:既要反覆宣講(告示),又要循序漸進(靡儇),更需持之以恆(鈆重)。這種教化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包括認知開啟、習慣培養和價值塑造在內的全面人格培養。

篇末以湯武、桀紂對比作結,凸顯環境與教化之重要性。天下治亂不在於人性本身,而在於是否有正確的引導--"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此論既肯定了人性可塑的樂觀一面,也強調了建立良好教化體系的必要性。荀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性"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既非本善,亦非本惡,而是具有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對人性的辯證理解,既避免了道德理想主義的空泛,又防止了人性悲觀論的消極,為儒家教化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縱觀此段文字,荀子以其特有的現實主義視角,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性教化理論。其對人性初始狀態的冷靜認識、對教化功能的堅定信念、對教化方法的系統闡述,至今仍對教育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啟示。在當今價值多元的時代,荀子強調的漸進式、系統化的教化思想,尤其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鑑。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4-23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化之道:從荀子【榮辱篇】看人性與禮義之辨

荀子【榮辱篇】此段文字,實為探討人性本質與教化功用的精妙論述。其言"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直指人性本然之態。此非謂人性本惡,而是言人性若不得教化引導,則自然趨向於利慾之途。所謂"小人"者,非道德貶義,乃指未經教化之原始狀態。

細究文意,荀子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社會現象:人處於亂世之中,若再遭遇亂俗,則形成"以小重小,以亂得亂"的惡性循環。此現象今日觀之,猶具警示意義。當社會失序、價值混亂之際,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能便會放大,若無君子"埶以臨之"(以權威加以規範),則難以開啟其向善之門徑。此處"埶"字當解為威勢、規範,強調教化需有權威性。

文中以飲食為喻,尤為精妙。人若未嘗美食,則以為糟糠即為至味;一旦品嘗芻豢稻粱,方知世間有味之美者。此喻說明人性雖傾向於利,但並非不可改變。通過教化,人能夠認識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正如品嘗美食後自然"棄此而取彼"。荀子此喻揭示了一個重要道理:人的價值認知是可以被引導和提升的。

關於先王之道與桀跖之道的對比,荀子指出二者差異不僅如美食與糟糠之別,更是價值取向的根本不同。為何人多從桀跖之道而寡從先王之道?荀子歸因於"陋也"——見識淺陋實為天下之公患。這一診斷切中要害,指出社會亂象的根源在於教化的缺失,而非人性的不可救藥。

"仁者好告示人"一句,點明教化者的責任與方法。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此六者構成了完整的教化體系: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導之以行;既要反覆強調,又要循序漸進。在這種系統教化下,"塞者俄且通,陋者俄且僩,愚者俄且知",形象描述了人性通過教化得到提升的過程。

篇末以湯武與桀紂的對比作結,闡明了一個深刻的政治哲學命題:統治者的德行直接影響天下治亂。此非天命使然,實乃"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人性具有向善或向惡的雙重可能性,關鍵在於教化引導。這一觀點既肯定了教化的可能性,又強調了其必要性。

通觀全篇,荀子實際上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人性教化理論:承認人性的原始傾向,但更強調後天教化的重要性;指出社會環境影響人性發展,但認為通過系統教化可以扭轉不良影響;最終將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統一於教化之道中。此中智慧,對於今日教育實踐與社會治理,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