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2|回復: 2

[儒家学说] 【荀子】卷4荣辱篇诗解6王道教正不教则乱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4 20: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荀子】卷4荣辱篇诗解6王道教正不教则乱题文诗:
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唯利之见.又遇乱世,
碰得乱俗,以小重小,以乱得乱.君子非得,
埶以临之,无得开内,不能教正.今人口腹,
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廉耻隅积?呥呥而噍,
香香而饱.无师无法,心如口腹.今使人生,
而未尝睹,刍豢稻粱,惟之为睹,菽藿糟糠,
足为在此;俄而粲然,有秉而至,刍豢稻梁,
瞲然视曰:此何怪也?嗅嗛于鼻,尝甘于口,
食安于体,弃彼取此.今或以夫,先王之道,
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
以相安固.或者以夫,桀跖之道,是为相悬,
岂止夫其,刍豢稻梁,之悬糟糠.人力为此,
而寡为彼,浅陋所致.天下公患,人之大害.
仁者好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
循循善诱,砥砺磨炼,塞者俄通,陋者俄僩,
愚者俄知.是若不行,汤武曷益?桀纣曷损?
汤武存上,天下从治;桀纣存上,天下从乱.
如是然者,岂非人情,固可如此,可与如彼.

  【原文】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埶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1>。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2>。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3>,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梁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4>:此何怪也?彼臭之而嗛于鼻<5>,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6>,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7>,几直夫刍豢稻梁之县糟糠尔哉<8>!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9>、鈆之重之<10>,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11>,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12>?桀、纣在上曷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13>!

  〔注释〕

  <1>内[nà 音纳]:同『纳』。 <2>呥呥:与『冉冉』同源,慢慢地。 噍[jiào 音叫]:嚼。 乡:通『芗』,谷类的香气。 <3>刍豢:吃草料的牛羊之类称为『刍』[chú 音除],吃粮食的猪狗之类叫做『豢』,『刍豢』泛指食用的家畜,这里指肉食。 粱:谷子。 <4>瞲[xuè 音血]然:惊奇的样子。 <5>臭[xiù 音嗅]:同『嗅』。 嗛[qiàn 音欠]:与『慊』『歉』等同源,不足。 <6>相:辅助,帮助。 <7>县:同『悬』,下同。 <8>几:通『岂』。 直:只。 <9>靡:顺从(杨倞说)。 儇[xuām 音宣]:【说文】:『儇,慧也。』 <10>鈆[yán 音沿]:通『沿』,遵循。 <11>僴:宽阔,这里指见识宽广。心胸开阔。 <12>汤:姓子,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原为商族领袖,后来任用伊尹为相,灭掉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武: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他继承文王的遗志,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 <13>与:以。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就只会看到财利罢了。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又因为碰上了混乱的社会、接触了昏乱的习俗,这样,就在渺小卑鄙的本性上又加上了渺小卑鄙,使昏乱的资质又染上了昏乱的习俗。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那就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现在这些人的嘴巴和肠胃,哪里懂得什么礼节道义?哪里懂得什么推辞谦让?哪里懂得什么廉洁和羞耻、局部的小道理和综合的大道理?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东西、香喷喷地吃个饱罢了。人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吃喝了。假如人生下来后从来没有看见过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只见过豆叶之类的蔬菜和糟糠之类的粗食,那就会认为最满意的食物就是这些东西了;但如果一会儿显眼地有个拿着肉食和细粮的人来到跟前,他就会瞪着眼惊奇地看着它说:『这是什么怪东西呀?』他闻闻它,鼻子里闻不出什么不好的味道;尝尝它,嘴巴里甜甜的;吃了它,身体感到很舒服;那就没有谁不抛弃这豆叶糟糠之类而求取那肉食细粮了。
现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办法和仁义的纲领,来帮助人们合群居住,帮助人们得到保养,帮助人们得到服饰,帮助人们得到安全和稳定呢?还是用那桀、跖的办法?这两种办法是相悬殊的,它们难道只是那肉食细粮和糟糠的悬殊么?然而人们竭力搞桀、跖的这一套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浅陋无知。浅陋无知,实在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们的大灾大难啊。所以说:讲究仁德的人喜欢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把道理告诉给他们,做榜样给他们看,使他们顺从,使他们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那么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这些事情如果不干,那么商汤、周武王这样的贤君处在上位又有什么好处?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处在君位又有什么损害?商汤、周武王在,那么天下随之而安定;夏桀、商纣王在,那么天下便跟着混乱。出现像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人们的性情原来就可以像这样、也可以像那样的么?
medest 發表於 2025-4-19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化之道:从荀子《荣辱篇》看人性之可塑与王道之必要

荀子《荣辱篇》此段文字,实为探讨人性本质与教化功能之精妙论述。其核心要义在于揭示:人性本有趋利之倾向,若无圣王教化,则难免流于鄙陋;然人性亦具可塑性,通过系统教化,可使之由愚转智、由陋变通。此论既批驳了人性自然善之说,亦否定了人性不可改之论,展现出荀子思想中"化性起伪"的深刻智慧。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一句,开宗明义指出人性之初始状态。此处"小人"非道德贬义,而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趋利本性。荀子以口腹之欲为喻:"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生动描绘了未经教化之人仅知满足基本欲望的状态。此论与孟子"性善说"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荀子对人性的现实主义观察。尤为深刻的是,荀子指出在乱世中,此种本性会因环境恶化而加剧--"以乱得乱",形成恶性循环。若无君子"得埶以临之",则人性难以自发提升,此论对理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永恒启示。

荀子继而以饮食为喻,阐明教化之必要性。人若"未尝睹刍豢稻粱",则以为"菽藿糟糠"即为至味;一旦尝到美食,则自然"弃此而取彼"。此喻精妙地说明:人性虽初始趋利,但具有辨别优劣、追求更高价值的潜能。同样道理,当人接触"先王之道、仁义之统"后,自会认识到其优于"桀、跖之道"。这种认识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化才能获得的。荀子在此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人性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自然本性出发,通过教化引导,最终达到文化自觉。

针对"人力为此而寡为彼"的现象,荀子归因于"陋也"--即认识上的局限与狭隘。他将"陋"视为"天下之公患",此论极具现实意义。解决之道在于"仁者好告示人",通过"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的渐进教化过程,使"塞者俄且通,陋者俄且僩,愚者俄且知"。此处荀子提出的是一套系统的教化方法论:既要反复宣讲(告示),又要循序渐进(靡儇),更需持之以恒(鈆重)。这种教化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包括认知开启、习惯培养和价值塑造在内的全面人格培养。

篇末以汤武、桀纣对比作结,凸显环境与教化之重要性。天下治乱不在于人性本身,而在于是否有正确的引导--"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此论既肯定了人性可塑的乐观一面,也强调了建立良好教化体系的必要性。荀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性"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既非本善,亦非本恶,而是具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对人性的辩证理解,既避免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泛,又防止了人性悲观论的消极,为儒家教化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纵观此段文字,荀子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视角,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性教化理论。其对人性初始状态的冷静认识、对教化功能的坚定信念、对教化方法的系统阐述,至今仍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荀子强调的渐进式、系统化的教化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李凤山 發表於 2025-4-23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化之道:从荀子《荣辱篇》看人性与礼义之辨

荀子《荣辱篇》此段文字,实为探讨人性本质与教化功用的精妙论述。其言"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直指人性本然之态。此非谓人性本恶,而是言人性若不得教化引导,则自然趋向于利欲之途。所谓"小人"者,非道德贬义,乃指未经教化之原始状态。

细究文意,荀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人处于乱世之中,若再遭遇乱俗,则形成"以小重小,以乱得乱"的恶性循环。此现象今日观之,犹具警示意义。当社会失序、价值混乱之际,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便会放大,若无君子"埶以临之"(以权威加以规范),则难以开启其向善之门径。此处"埶"字当解为威势、规范,强调教化需有权威性。

文中以饮食为喻,尤为精妙。人若未尝美食,则以为糟糠即为至味;一旦品尝刍豢稻粱,方知世间有味之美者。此喻说明人性虽倾向于利,但并非不可改变。通过教化,人能够认识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正如品尝美食后自然"弃此而取彼"。荀子此喻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人的价值认知是可以被引导和提升的。

关于先王之道与桀跖之道的对比,荀子指出二者差异不仅如美食与糟糠之别,更是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为何人多从桀跖之道而寡从先王之道?荀子归因于"陋也"——见识浅陋实为天下之公患。这一诊断切中要害,指出社会乱象的根源在于教化的缺失,而非人性的不可救药。

"仁者好告示人"一句,点明教化者的责任与方法。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此六者构成了完整的教化体系: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导之以行;既要反复强调,又要循序渐进。在这种系统教化下,"塞者俄且通,陋者俄且僩,愚者俄且知",形象描述了人性通过教化得到提升的过程。

篇末以汤武与桀纣的对比作结,阐明了一个深刻的政治哲学命题:统治者的德行直接影响天下治乱。此非天命使然,实乃"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人性具有向善或向恶的双重可能性,关键在于教化引导。这一观点既肯定了教化的可能性,又强调了其必要性。

通观全篇,荀子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性教化理论:承认人性的原始倾向,但更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指出社会环境影响人性发展,但认为通过系统教化可以扭转不良影响;最终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统一于教化之道中。此中智慧,对于今日教育实践与社会治理,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