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9|回覆: 5

[儒家學說] 【論語】卷3八佾篇第三詩解1仁主禮樂繪事後素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3 19: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3八佾篇第三詩解1仁主禮樂繪事後素
題文詩:
季氏,孔子乃曰:八佾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三家者祭,以雍饌.孔: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取於,三家之堂?
人而不仁,如禮何也?人而不仁,如樂何也?
禮樂常變,仁心不變.林放也者,問禮之本.
:大哉禮也,與其奢也,也;
喪與其易,心真.禮以表情,真情簡樸.
:夷狄有君,不如諸夏,.
諸夏有禮,禮義自治.季氏僭禮,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對曰不能.子曰嗚呼.
謂泰山,不如林放?:君子無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酒,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
何謂也?:繪事後素.曰禮後乎?
:起予者商,始可與汝,言詩已矣.
仁者禮本,情真而禮,禮表情里,詩詠性情.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於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於三家之堂(4)?』

【注釋】
(1)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2)【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3)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原文】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裡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不知書達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原文】
3·6 季氏旅(1)於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裡指諫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原文】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2)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1)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2)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原文】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1)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2)。』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於『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繪事後素:繪,畫。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評析】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讚。就倫理學說,這裡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儀式;素指行禮的內心情操。禮後於什麼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後於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八佾】首章所載孔子斥季氏"八佾舞於庭"事,實為禮樂制度根本原則之彰顯。考【周禮】典制,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此乃封建等級之常經。季氏以大夫之位僭用天子之樂,非特形式之逾制,實為"禮之本"的淪喪。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嘆,非僅憤懣於表象,實痛心於"仁"的缺失——蓋禮樂之實質,必以仁德為根基。如朱子所云:"人而不仁,則其心已亡,禮樂將焉用之?"

林放問禮之本章,尤見聖門精義。夫子"與其奢也寧儉"之對,揭示禮之本質不在儀文之繁縟,而在情感之真誠。鄭玄注"易"為"和易",正謂喪禮貴在哀戚之實,非徒儀節之備。此與"繪事後素"之喻相發明:子夏由【詩經】"素以為絢"悟得"禮後"之理,正是領會禮必以仁德為質,猶繪畫必先有素底而後施彩。程頤謂:"禮者理也,樂者和也。無仁則禮樂皆為虛文。"

季氏旅泰山章更顯"禮"的政治維度。夫子"不如林放"之嘆,既譏季氏之僭妄,亦諷冉有之失職。泰山受命天子,諸侯祭之已屬非禮,況大夫乎?此與"夷狄有君"章相參,可見夫子以禮樂為華夏文明之藩籬,無禮則雖存君統,亦將淪於夷狄。

要之,八佾篇開宗明義,通過禮制、祭祀、詩教諸端,層層揭示"仁為禮樂之本"的微旨。禮者,天理之節文;樂者,中和之德音。舍仁求禮,猶緣木求魚,此孔門"克己復禮"之真諦所在。學者當由器識道,因禮明仁,方不負聖人之垂訓。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13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本與仁之體:從八佾之僭談周文精神】

【八佾】一篇,實為夫子針砭時弊、匡正禮樂之微言大義。季氏八佾舞於庭,三家以【雍】徹,此非儀節之失,實乃心術之潰。今試析其要義三端:

一、禮之文質相須
季氏僭八佾,三家妄用【雍】詩,皆執禮器而遺禮意。夫子斥"是可忍孰不可忍",非怒其形式逾制,乃痛其精神悖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大戴禮·禮三本】)。當春秋之時,器物可仿,儀節可效,然"相維辟公,天子穆穆"之誠敬,豈容僭竊?此即林放問禮本時,夫子以"寧儉寧戚"示之的深意——禮之本質在情而不在文,在敬而不在器。

二、仁為禮樂之體
"人而不仁,如禮何"二句,實點破周文精髓。鄭玄註:"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蓋鐘鼓玉帛僅為禮之末,揖讓周旋只是禮之跡。子夏"繪事後素"之悟,正說明仁德若素底,禮樂如彩繪。朱子【集注】謂:"禮樂皆仁之著也",無仁之禮,猶無根之木;無仁之樂,若無聲之器。三家之堂陳【雍】詩,恰似畫虎類犬,徒具其形。

三、禮的自治功能
"夷狄有君"章尤耐尋味。程頤解:"夷狄且有君臣之分,諸夏反無。"夫子此嘆,實指禮制本身即含自治之能。諸侯雖弱,只要"鐘鼓管磬,羽龠干戚"(【樂記】)的秩序尚存,文明便不致傾頹。季氏旅泰山時,夫子嘆"不如林放",正是哀其連最基礎的禮之自覺都已喪失。

今觀【八佾】所載,夫子之怒非因古制不可變,實憂人心之陷溺。當"君子無爭"的射禮淪為權力展演,當"巧笑倩兮"的詩教變成形式藻飾,禮樂便成"玉帛云乎哉"的空殼。馬一浮先生【復性書院講錄】云:"禮者,天理之節文也。"讀此篇當知:真正的禮樂革新,必自反歸仁心始。

(全文798字)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4-19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佾】首章禮樂本義發微——論孔門"繪事後素"的政教深意

【論語·八佾】開篇兩章,以"季氏八佾舞於庭"與"三家者以【雍】徹"二事,揭櫫春秋禮崩樂壞之實相。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嘆,非僅怒大夫僭越,實痛心禮樂制度之精神根基遭瓦解。考【周禮】典制,八佾乃天子之樂(【春官·大司樂】),【雍】為天子宗廟祭畢徹饌之詩(【周頌·臣工】),今大夫擅用,其悖亂可知。然孔子批判之深意,尤在揭示禮樂形式與仁德本質之辯證關係。

子夏問"巧笑倩兮"章,孔子以"繪事後素"為答,此中實含禮樂制度之要義。鄭玄註:"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其經緯",正喻禮樂文飾必以仁德為質。朱子【集注】闡發:"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可謂得聖人之旨。考【禮記·樂記】"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足見外在禮樂儀軌若無內在仁德支撐,則如無質之文,終成虛器。

三家之僭越,其病根正在捨本逐末。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第三章),直指禮樂制度之生命力在於仁心。季氏"八佾舞於庭"之非,非徒形式逾制,實乃內心無敬;三家歌【雍】徹饌之失,非僅樂章錯用,根本在於缺乏"天子穆穆"的誠敬之心。馬融注"相維辟公"句云:"助祭者諸侯,天子容貌穆穆",可見禮樂之神聖性源自主祭者之德性修為。

"繪事後素"之喻,在政教層面更具深意。【考工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必先以素地為底,恰如治國必先正其本。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是此理。孔子刪【詩】【書】、定【禮】【樂】,其要旨皆在重建"仁-禮"一體之文明體系。觀【左傳】所載春秋時期"八佾舞於庭"者眾,而獨孔子深責季氏,蓋因季氏為魯國世卿,其僭越行為對禮樂文明的破壞尤為嚴重。

今日重讀此章,於現代社會治理尤具啟示。任何制度規範若失卻價值內核,終將流於形式主義。孔子之批判精神,實為對文明本質的堅守。所謂"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陽貨】),正是提醒世人:制度文明的生命力,永遠植根於道德主體的精神自覺。此即【八佾】篇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政治智慧。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4-23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佾】首章禮樂本義發微

【論語·八佾】開篇兩章,以"季氏八佾舞於庭"與"三家以【雍】徹"二事,揭櫫春秋禮崩樂壞之實相。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嘆,非僅憤懣於僭越行為本身,實乃洞見禮樂制度本質的深刻警示。考【周禮·春官】載:"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佾數等差非徒形式,實為"德位相稱"之體現。季氏身為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其悖亂不僅在於數量逾越,更在於以器數僭越消解了禮樂"別異明倫"的根本功能。

"繪事後素"之喻尤具深意。【考工記】云:"繪畫之事,後素功",鄭玄註:"素者,質也"。子夏由【詩經】"巧笑倩兮"悟及禮之本末,夫子許其"起予者商也",正揭示禮樂制度必以仁德為質。朱子【集注】謂:"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此即【禮記】"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之精義。三家奏【雍】而"相維辟公,天子穆穆"之詩顯非其分,恰如藻繪失素,徒具虛文。

細究夫子批判邏輯,實含三重維度:其一為名器維度,反對禮器樂舞的等級淆亂;其二為功能維度,警惕禮樂淪為權力裝飾;其三為本體維度,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的價值根基。馬融注"忍"字作"容忍"解,然據【說文】"忍,能也",程樹德【論語集釋】另訓為"忍心",則更見季氏肆無忌憚之心態。這種對禮樂形式與內涵的雙重破壞,正是孔子所見"天下無道"的症候。

當代重讀此章,當超越簡單的制度批判,而領會其中"文質彬彬"的永恆智慧。禮樂制度雖為歷史陳跡,然其"因人情而節文"的哲學精神,對於矯正現代社會的形式主義與價值虛無,仍具鏡鑒意義。夫子之嘆,終究是對人性尊嚴的堅守,對"克己復禮為仁"的永恆召喚。
清幽 發表於 2025-4-26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佾】首章禮樂本義發微——論仁道為禮樂之質與"繪事後素"的深層意蘊

【論語·八佾】開篇兩章,以季氏僭越禮樂之事為引,揭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之象。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嘆,非僅憤懣於儀式越矩,實痛心於仁道本體的淪喪。考"八佾"乃天子之制(【周禮·春官】載"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季氏以大夫身份妄用天子樂舞,其本質是權力對禮樂精神體系的解構。

子夏問"巧笑倩兮"章(【詩經·衛風·碩人】),孔子以"繪事後素"應答,此中蘊含禮樂制度之根本原理。鄭玄註:"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其經緯",朱熹【集注】引申為"禮必以忠信為質"。實則"素"有三重意涵:其一為材質之素底,喻仁心乃禮樂載體;其二為秩序之素白,謂禮制需本於天道之純;其三為境界之素樸,即【禮記】"大禮必簡"之義。

"三家以【雍】徹"之譏,尤見禮樂之精神內核。【雍】本為"禘太祖"樂章(【毛詩序】),"相維辟公,天子穆穆"二句,本述諸侯助祭、天子主祭之儀。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擅用此樂,非徒儀式錯位,更是對"禮之本在敬天法祖"(【孝經】語)的徹底背離。孔子之問"奚取於三家之堂",實暗指禮樂若失其"仁"之本,則徒具形骸。

【八佾】篇首數章構成完整義理鏈:季氏之亂舞彰"禮壞"之表,三家歌【雍】顯"樂崩"之實,而"繪事後素"之喻則點明救贖之道——唯有回歸"仁"之素底,禮樂方得其所。此與【禮記·樂記】"知樂則幾於禮矣"互為表里,共同構建起儒家"以仁統禮,以禮顯仁"的哲學體系。

今人觀此,當悟禮樂非外在規範,實為仁心之外顯。孔子之怒,怒在人心失其素樸;"繪事後素"之教,教人返歸本性之純。此即【中庸】"致中和"之真諦,亦華夏禮樂文明歷劫不滅之根柢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