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6|回復: 5

[儒家学说] 【论语】卷3八佾篇第三诗解1仁主礼乐绘事后素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3 19: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卷3八佾篇第三诗解1仁主礼乐绘事后素
题文诗:
季氏,孔子乃曰:八佾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三家者祭,以雍馔.孔: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取于,三家之堂?
人而不仁,如礼何也?人而不仁,如乐何也?
礼乐常变,仁心不变.林放也者,问礼之本.
:大哉礼也,与其奢也,也;
丧与其易,心真.礼以表情,真情简朴.
:夷狄有君,不如诸夏,.
诸夏有礼,礼义自治.季氏僭礼,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对曰不能.子曰呜呼.
谓泰山,不如林放?:君子无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酒,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何谓也?: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起予者商,始可与汝,言诗已矣.
仁者礼本,情真而礼,礼表情里,诗咏性情.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原文】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八佾》首章所载孔子斥季氏"八佾舞于庭"事,实为礼乐制度根本原则之彰显。考《周礼》典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此乃封建等级之常经。季氏以大夫之位僭用天子之乐,非特形式之逾制,实为"礼之本"的沦丧。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叹,非仅愤懑于表象,实痛心于"仁"的缺失——盖礼乐之实质,必以仁德为根基。如朱子所云:"人而不仁,则其心已亡,礼乐将焉用之?"

林放问礼之本章,尤见圣门精义。夫子"与其奢也宁俭"之对,揭示礼之本质不在仪文之繁缛,而在情感之真诚。郑玄注"易"为"和易",正谓丧礼贵在哀戚之实,非徒仪节之备。此与"绘事后素"之喻相发明:子夏由《诗经》"素以为绚"悟得"礼后"之理,正是领会礼必以仁德为质,犹绘画必先有素底而后施彩。程颐谓:"礼者理也,乐者和也。无仁则礼乐皆为虚文。"

季氏旅泰山章更显"礼"的政治维度。夫子"不如林放"之叹,既讥季氏之僭妄,亦讽冉有之失职。泰山受命天子,诸侯祭之已属非礼,况大夫乎?此与"夷狄有君"章相参,可见夫子以礼乐为华夏文明之藩篱,无礼则虽存君统,亦将沦于夷狄。

要之,八佾篇开宗明义,通过礼制、祭祀、诗教诸端,层层揭示"仁为礼乐之本"的微旨。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中和之德音。舍仁求礼,犹缘木求鱼,此孔门"克己复礼"之真谛所在。学者当由器识道,因礼明仁,方不负圣人之垂训。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13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之本与仁之体:从八佾之僭谈周文精神】

《八佾》一篇,实为夫子针砭时弊、匡正礼乐之微言大义。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此非仪节之失,实乃心术之溃。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礼之文质相须
季氏僭八佾,三家妄用《雍》诗,皆执礼器而遗礼意。夫子斥"是可忍孰不可忍",非怒其形式逾制,乃痛其精神悖谬。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大戴礼·礼三本》)。当春秋之时,器物可仿,仪节可效,然"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之诚敬,岂容僭窃?此即林放问礼本时,夫子以"宁俭宁戚"示之的深意——礼之本质在情而不在文,在敬而不在器。

二、仁为礼乐之体
"人而不仁,如礼何"二句,实点破周文精髓。郑玄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盖钟鼓玉帛仅为礼之末,揖让周旋只是礼之迹。子夏"绘事后素"之悟,正说明仁德若素底,礼乐如彩绘。朱子《集注》谓:"礼乐皆仁之著也",无仁之礼,犹无根之木;无仁之乐,若无声之器。三家之堂陈《雍》诗,恰似画虎类犬,徒具其形。

三、礼的自治功能
"夷狄有君"章尤耐寻味。程颐解:"夷狄且有君臣之分,诸夏反无。"夫子此叹,实指礼制本身即含自治之能。诸侯虽弱,只要"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记》)的秩序尚存,文明便不致倾颓。季氏旅泰山时,夫子叹"不如林放",正是哀其连最基础的礼之自觉都已丧失。

今观《八佾》所载,夫子之怒非因古制不可变,实忧人心之陷溺。当"君子无争"的射礼沦为权力展演,当"巧笑倩兮"的诗教变成形式藻饰,礼乐便成"玉帛云乎哉"的空壳。马一浮先生《复性书院讲录》云:"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读此篇当知:真正的礼乐革新,必自反归仁心始。

(全文798字)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4-19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佾》首章礼乐本义发微——论孔门"绘事后素"的政教深意

《论语·八佾》开篇两章,以"季氏八佾舞于庭"与"三家者以《雍》彻"二事,揭橥春秋礼崩乐坏之实相。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叹,非仅怒大夫僭越,实痛心礼乐制度之精神根基遭瓦解。考《周礼》典制,八佾乃天子之乐(《春官·大司乐》),《雍》为天子宗庙祭毕彻馔之诗(《周颂·臣工》),今大夫擅用,其悖乱可知。然孔子批判之深意,尤在揭示礼乐形式与仁德本质之辩证关系。

子夏问"巧笑倩兮"章,孔子以"绘事后素"为答,此中实含礼乐制度之要义。郑玄注:"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其经纬",正喻礼乐文饰必以仁德为质。朱子《集注》阐发:"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可谓得圣人之旨。考《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足见外在礼乐仪轨若无内在仁德支撑,则如无质之文,终成虚器。

三家之僭越,其病根正在舍本逐末。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第三章),直指礼乐制度之生命力在于仁心。季氏"八佾舞于庭"之非,非徒形式逾制,实乃内心无敬;三家歌《雍》彻馔之失,非仅乐章错用,根本在于缺乏"天子穆穆"的诚敬之心。马融注"相维辟公"句云:"助祭者诸侯,天子容貌穆穆",可见礼乐之神圣性源自主祭者之德性修为。

"绘事后素"之喻,在政教层面更具深意。《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必先以素地为底,恰如治国必先正其本。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是此理。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其要旨皆在重建"仁-礼"一体之文明体系。观《左传》所载春秋时期"八佾舞于庭"者众,而独孔子深责季氏,盖因季氏为鲁国世卿,其僭越行为对礼乐文明的破坏尤为严重。

今日重读此章,于现代社会治理尤具启示。任何制度规范若失却价值内核,终将流于形式主义。孔子之批判精神,实为对文明本质的坚守。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正是提醒世人:制度文明的生命力,永远植根于道德主体的精神自觉。此即《八佾》篇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政治智慧。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4-23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佾》首章礼乐本义发微

《论语·八佾》开篇两章,以"季氏八佾舞于庭"与"三家以《雍》彻"二事,揭橥春秋礼崩乐坏之实相。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叹,非仅愤懑于僭越行为本身,实乃洞见礼乐制度本质的深刻警示。考《周礼·春官》载:"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佾数等差非徒形式,实为"德位相称"之体现。季氏身为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其悖乱不仅在于数量逾越,更在于以器数僭越消解了礼乐"别异明伦"的根本功能。

"绘事后素"之喻尤具深意。《考工记》云:"绘画之事,后素功",郑玄注:"素者,质也"。子夏由《诗经》"巧笑倩兮"悟及礼之本末,夫子许其"起予者商也",正揭示礼乐制度必以仁德为质。朱子《集注》谓:"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此即《礼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之精义。三家奏《雍》而"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之诗显非其分,恰如藻绘失素,徒具虚文。

细究夫子批判逻辑,实含三重维度:其一为名器维度,反对礼器乐舞的等级淆乱;其二为功能维度,警惕礼乐沦为权力装饰;其三为本体维度,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价值根基。马融注"忍"字作"容忍"解,然据《说文》"忍,能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另训为"忍心",则更见季氏肆无忌惮之心态。这种对礼乐形式与内涵的双重破坏,正是孔子所见"天下无道"的症候。

当代重读此章,当超越简单的制度批判,而领会其中"文质彬彬"的永恒智慧。礼乐制度虽为历史陈迹,然其"因人情而节文"的哲学精神,对于矫正现代社会的形式主义与价值虚无,仍具镜鉴意义。夫子之叹,终究是对人性尊严的坚守,对"克己复礼为仁"的永恒召唤。
清幽 發表於 2025-4-26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佾》首章礼乐本义发微——论仁道为礼乐之质与"绘事后素"的深层意蕴

《论语·八佾》开篇两章,以季氏僭越礼乐之事为引,揭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象。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叹,非仅愤懑于仪式越矩,实痛心于仁道本体的沦丧。考"八佾"乃天子之制(《周礼·春官》载"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季氏以大夫身份妄用天子乐舞,其本质是权力对礼乐精神体系的解构。

子夏问"巧笑倩兮"章(《诗经·卫风·硕人》),孔子以"绘事后素"应答,此中蕴含礼乐制度之根本原理。郑玄注:"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其经纬",朱熹《集注》引申为"礼必以忠信为质"。实则"素"有三重意涵:其一为材质之素底,喻仁心乃礼乐载体;其二为秩序之素白,谓礼制需本于天道之纯;其三为境界之素朴,即《礼记》"大礼必简"之义。

"三家以《雍》彻"之讥,尤见礼乐之精神内核。《雍》本为"禘太祖"乐章(《毛诗序》),"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二句,本述诸侯助祭、天子主祭之仪。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擅用此乐,非徒仪式错位,更是对"礼之本在敬天法祖"(《孝经》语)的彻底背离。孔子之问"奚取于三家之堂",实暗指礼乐若失其"仁"之本,则徒具形骸。

《八佾》篇首数章构成完整义理链:季氏之乱舞彰"礼坏"之表,三家歌《雍》显"乐崩"之实,而"绘事后素"之喻则点明救赎之道——唯有回归"仁"之素底,礼乐方得其所。此与《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互为表里,共同构建起儒家"以仁统礼,以礼显仁"的哲学体系。

今人观此,当悟礼乐非外在规范,实为仁心之外显。孔子之怒,怒在人心失其素朴;"绘事后素"之教,教人返归本性之纯。此即《中庸》"致中和"之真谛,亦华夏礼乐文明历劫不灭之根柢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