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4|回覆: 3

[其他] 【淮南子】卷9主術訓詩解5太上神化無為道宗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1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淮南子】卷9主術訓詩解5太上神化無為道宗題文詩:
太上神化,抱德推誠,次禮制使,不得為非,
其次賞賢,而罰暴也.衡之左右,無私輕重,
故可為平;繩之內外,無私曲直,故可為正.
人主用法,無私好憎,故可為命.夫權輕重,
不差蚊首,扶撥在撓,不失針鋒,直施矯邪,
不私辟險,好不能枉,讒不能亂,德無所立,
怨無所藏,是任法術,而釋人心.故為治者,
不先與焉.德主刑輔,禮主法輔,刑法其次,
用不得已.舟浮於水,車轉於陸,勢之自然.
木擊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
知故不載.道智則惑,有心德險,有目心眩.
兵憯於志,莫邪為下;寇用陰陽,抱鼓為小.
權衡規矩,一定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
胡越改容,常一不邪,方行不流,一日刑之,
萬世傳之,無為為之.國有亡主,世無廢道;
人有困窮,理無不通.真情無為,至道之宗.
得道之宗,應物無窮;任人之才,難以至治.


  【原文】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次賞賢而罰暴。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 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人主之於用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為命。夫權輕重不差蚊首,扶撥在撓不失針鋒,直施矯邪不私辟險,好不能枉,讒不能亂,德無所立,怨無所藏,是任術而釋人心者也。故為治者不與焉。


  夫舟浮於水,車轉於陸,此勢之自然也。木擊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載焉。是故道有智則惑,德有心則險,心有目則眩。兵莫憯於志而莫邪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抱鼓為小,今夫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萬世傳之,而以無為為之。故國有亡主,而世無廢道;人有困窮,而理無不通。由此觀之,無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應物無窮;任人之才,難以至治。
【譯文】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的是從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禮制方法來約束民眾使他們不做錯事,而用獎賞賢才懲罰暴虐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秤對於所稱之物來說,不會根據自己的私心來改變它們的輕重;墨繩對於所量之物來說,也不會憑自己的私心來決定它們的曲直,所以秤和繩是公平、正直的。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愛好、憎惡而改變執法的標準、量刑的尺度,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實施法制政令。權衡輕重,哪怕是蚊子頭那麼小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矯正枉屈,哪怕是針尖那麼大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糾正歪邪,不以私心迴避風險;奸詐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讒佞之人不能使他亂法;因為執法公正嚴明,所以怨恨也不會產生藏匿,恩德也無從談起:這種憑藉法術治國而不重視人心改造的做法,真正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採用的。
船航行在水面,車行走在陸地,這是自然之勢決定的。行車時由樹木撞斷車軸、行船時急流暗礁撞破船隻,人們不抱怨樹木和礁石,而怪罪撐船者和駕車人的拙劣駕御技術,這是因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樣的智巧和心計。所以,人在遵『道』、循『道』中一旦摻雜了智巧心計就會使人惑亂,人在守『德』、行『德』中一旦加摻了心計智謀就會使人陷入危險,總之,人有了小心眼就會迷惑昏亂。心計智謀比兵器還厲害,莫邪寶劍與其比較也就算不了什麼;戰爭中沒有比運用戰略戰術智謀計策更重要的了,與它相比較,臨陣擊鼓進軍衝鋒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現在人們使用的那些權衡規矩,一旦制定就不再變更了,它不因秦、楚強權政治而改變,也不因胡、越地域差異而變化,永遠保持一致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不走樣,一旦定型,便萬世傳下去,它們就是在無知無覺中為人們做着度量物體的事情。所以,世上會有被廢棄的亡國君主,卻不會有被廢棄的道術;人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而事理卻不會有困阻行不通的時候。由此看來,『無為』是道之根本。人能掌握無為之道,就能應對任何變化;只憑個人的才智,是難以實現天下大治的。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4-6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術訓】論治道三階與無為宗本

【主術訓】此章剖判治術三重境界:太上神化,其次禁非,末者賞罰。三者遞降,實為道、禮、法之次第,與【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之序暗合。神化者,抱德推誠而民自正,猶【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禮制者,定分止爭使民知禁,類【周禮】"刑以防淫";賞罰者,賢暴立判而民趨避,同【韓非】"二柄"之說。三者雖分高下,然皆需以"無私"為樞機。

衡之平、繩之正,皆在去私存公。人主治國若衡,當"權輕重不差蚊首",此非苛求纖毫,實喻法度精微。【商君書】言"法平如水",正與此通。然【淮南子】之卓見,在於指出"任術釋心"之限——術雖能禁非止暴,卻使"德無所立,怨無所藏",終非至治。此論既取法家之精密,又破其"專任刑法"之弊,與董仲舒"任德不任刑"遙相呼應。

"舟浮車轉"之喻,揭示"因勢自然"的治理智慧。木石傷舟而不罪木石,正如【莊子】"不怨飄瓦",皆強調主體之"巧拙"(認知與實踐能力)才是關鍵。此段直指"知故不載"——機心巧智反成負累。【文子·道原】云"心慮明白,道將不至",正可互參。後文"道智則惑"三句,更將道家"去智守拙"思想推向極致:以智求道則惑,有心為德則險,目逐外物則眩。此與【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異曲同工。

末段升華"無為"宗旨:權衡規矩"不為秦楚變節",喻道體之恆常;"國有亡主而世無廢道",明道用之不竭。此既承【老子】"獨立不改"之說,又啟王弼"以無為為君"之論。所謂"無為為之",非謂拱手不治,乃指因循大道、摒棄私智,如【黃帝四經】言"執道者觀於天下"。文末點破"任人之才難至治",實對漢初黃老之治的總結——晁錯輩務為刑名,終啟七國之亂;文景守道無為,反成治世。

要之,此章以神化為本,以無私為用,以因循為法,構建起"道-禮-法"的治理體系。其價值不僅在糅合儒道法三家,更在指出:最高明的統治恰是消除統治痕跡,如【周易】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此中深意,足為後世鑒。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4-19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術訓】卷九第五段闡發"太上神化"之治道精義,誠為黃老無為思想之要諦。今試析其理路如次:

一、治國三階:神化→禮制→刑賞
文本以"太上神化"為最高境界,次及禮制約束,末為賞罰機制,此三者實構成道家政治哲學的完整體系。"抱德推誠"者,謂聖人懷天道之德而推赤誠之心,如【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謂。其"神化"非謂玄虛,乃指道德感化臻於精微妙境,【文子·精誠】所謂"神化者,天之至道"可相發明。

二、法度之衡:至公無私
文中以權衡、繩墨喻法度,強調"無私輕重""無私曲直",此與【慎子】"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一脈相承。人主用法當如"鏡水之與形接",不存好惡私心,此即【管子·明法解】"任法而不任智"之要義。"權輕重不差蚊首"云云,尤見黃老家對法度精密性的追求,然其根本仍在"道"不在"術"。

三、無為而治的實踐智慧
"扶撥在撓"四句最耐尋味:以針鋒喻糾偏之精準,以險辟(陡壁)喻去邪之決斷,既須"直施矯邪"的能動性,又持"不私辟險"的公正性。此中辯證,實為"無為而無不為"的生動註腳。末句"德無所立"當與首句"抱德"相參,謂德化流行而不着痕跡,正合【莊子·應帝王】"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之境。

要之,此段以神化無為統攝法度運用,將道家形上之道落實為治術之器。其思想脈絡上承【老子】"道法自然",下啟【文子】【鶡冠子】等黃老著作,在漢代政治哲學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讀者當於"無為道宗"處着眼,方得其中三昧。
鄭何 發表於 2025-5-9 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術訓】"太上神化"章義疏

【主術訓】此章遞次闡明治道三重境界,其文脈精微,今試為析義:

一、治道三階次第
"太上神化"為道治極境,以"抱德推誠"為體。【文子·精誠篇】云:"聖人在上,懷道而不言",此即【周易】"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之謂。次者"禮制"乃儒家正名分、明賞罰之器,【荀子·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爭"可相發明。至若"賞賢罰暴",已落法家形名之術,然衡之以"無私",猶未失道本。

二、權衡之道的隱喻深意
"衡之左右無私輕重"諸喻,實本【尚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之旨。衡器、繩墨之喻,既見【莊子·天道】"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又與【韓非子·大體篇】"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相通。此中深意在於:法度雖為治標,然能"權輕重不差蚊首",則近乎道用之精微。

三、人主用術之要
"直施矯邪不私辟險"八字,可視為黃老"刑德相養"說的實踐準則。【黃帝四經】云"法度者,正之至也",而此處強調"針鋒"之精確,恰合【老子】"其微易散"之誡。所謂"好不能枉,讒不能亂",非謂杜絕情偽,實指【管子·心術】"動則失位,靜乃自得"的君心修養功夫。

要之,此章以"神化-禮制-刑賞"為綱,暗合【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的遞降邏輯,然其落腳仍在"無為道宗"——蓋衡平繩直之效,終須歸於"德無所立"的玄同之境。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言道家"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正可為此段註腳。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