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1|回復: 3

[其他]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5太上神化无为道宗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1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5太上神化无为道宗题文诗:
太上神化,抱德推诚,次礼制使,不得为非,
其次赏贤,而罚暴也.衡之左右,无私轻重,
故可为平;绳之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为正.
人主用法,无私好憎,故可为命.夫权轻重,
不差蚊首,扶拨在挠,不失针锋,直施矫邪,
不私辟险,好不能枉,谗不能乱,德无所立,
怨无所藏,是任法术,而释人心.故为治者,
不先与焉.德主刑辅,礼主法辅,刑法其次,
用不得已.舟浮于水,车转于陆,势之自然.
木击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
知故不载.道智则惑,有心德险,有目心眩.
兵憯于志,莫邪为下;寇用阴阳,抱鼓为小.
权衡规矩,一定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
胡越改容,常一不邪,方行不流,一日刑之,
万世传之,无为为之.国有亡主,世无废道;
人有困穷,理无不通.真情无为,至道之宗.
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


  【原文】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 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人主之于用法,无私好憎。故可以为命。夫权轻重不差蚊首,扶拨在挠不失针锋,直施矫邪不私辟险,好不能枉,谗不能乱,德无所立,怨无所藏,是任术而释人心者也。故为治者不与焉。


  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木击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载焉。是故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兵莫憯于志而莫邪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抱鼓为小,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由此观之,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
【译文】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的是从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礼制方法来约束民众使他们不做错事,而用奖赏贤才惩罚暴虐的方法来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秤对于所称之物来说,不会根据自己的私心来改变它们的轻重;墨绳对于所量之物来说,也不会凭自己的私心来决定它们的曲直,所以秤和绳是公平、正直的。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爱好、憎恶而改变执法的标准、量刑的尺度,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能实施法制政令。权衡轻重,哪怕是蚊子头那么小的误差也不能发生;矫正枉屈,哪怕是针尖那么大的误差也不能发生;纠正歪邪,不以私心回避风险;奸诈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谗佞之人不能使他乱法;因为执法公正严明,所以怨恨也不会产生藏匿,恩德也无从谈起:这种凭借法术治国而不重视人心改造的做法,真正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采用的。
船航行在水面,车行走在陆地,这是自然之势决定的。行车时由树木撞断车轴、行船时急流暗礁撞破船只,人们不抱怨树木和礁石,而怪罪撑船者和驾车人的拙劣驾御技术,这是因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样的智巧和心计。所以,人在遵『道』、循『道』中一旦掺杂了智巧心计就会使人惑乱,人在守『德』、行『德』中一旦加掺了心计智谋就会使人陷入危险,总之,人有了小心眼就会迷惑昏乱。心计智谋比兵器还厉害,莫邪宝剑与其比较也就算不了什么;战争中没有比运用战略战术智谋计策更重要的了,与它相比较,临阵击鼓进军冲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人们使用的那些权衡规矩,一旦制定就不再变更了,它不因秦、楚强权政治而改变,也不因胡、越地域差异而变化,永远保持一致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不走样,一旦定型,便万世传下去,它们就是在无知无觉中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事情。所以,世上会有被废弃的亡国君主,却不会有被废弃的道术;人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而事理却不会有困阻行不通的时候。由此看来,『无为』是道之根本。人能掌握无为之道,就能应对任何变化;只凭个人的才智,是难以实现天下大治的。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4-6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论治道三阶与无为宗本

《主术训》此章剖判治术三重境界:太上神化,其次禁非,末者赏罚。三者递降,实为道、礼、法之次第,与《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之序暗合。神化者,抱德推诚而民自正,犹《中庸》"不见而章,不动而变";礼制者,定分止争使民知禁,类《周礼》"刑以防淫";赏罚者,贤暴立判而民趋避,同《韩非》"二柄"之说。三者虽分高下,然皆需以"无私"为枢机。

衡之平、绳之正,皆在去私存公。人主治国若衡,当"权轻重不差蚊首",此非苛求纤毫,实喻法度精微。《商君书》言"法平如水",正与此通。然《淮南子》之卓见,在于指出"任术释心"之限——术虽能禁非止暴,却使"德无所立,怨无所藏",终非至治。此论既取法家之精密,又破其"专任刑法"之弊,与董仲舒"任德不任刑"遥相呼应。

"舟浮车转"之喻,揭示"因势自然"的治理智慧。木石伤舟而不罪木石,正如《庄子》"不怨飘瓦",皆强调主体之"巧拙"(认知与实践能力)才是关键。此段直指"知故不载"——机心巧智反成负累。《文子·道原》云"心虑明白,道将不至",正可互参。后文"道智则惑"三句,更将道家"去智守拙"思想推向极致:以智求道则惑,有心为德则险,目逐外物则眩。此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异曲同工。

末段升华"无为"宗旨:权衡规矩"不为秦楚变节",喻道体之恒常;"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明道用之不竭。此既承《老子》"独立不改"之说,又启王弼"以无为为君"之论。所谓"无为为之",非谓拱手不治,乃指因循大道、摒弃私智,如《黄帝四经》言"执道者观于天下"。文末点破"任人之才难至治",实对汉初黄老之治的总结——晁错辈务为刑名,终启七国之乱;文景守道无为,反成治世。

要之,此章以神化为本,以无私为用,以因循为法,构建起"道-礼-法"的治理体系。其价值不仅在糅合儒道法三家,更在指出:最高明的统治恰是消除统治痕迹,如《周易》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此中深意,足为后世鉴。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4-19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卷九第五段阐发"太上神化"之治道精义,诚为黄老无为思想之要谛。今试析其理路如次:

一、治国三阶:神化→礼制→刑赏
文本以"太上神化"为最高境界,次及礼制约束,末为赏罚机制,此三者实构成道家政治哲学的完整体系。"抱德推诚"者,谓圣人怀天道之德而推赤诚之心,如《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谓。其"神化"非谓玄虚,乃指道德感化臻于精微妙境,《文子·精诚》所谓"神化者,天之至道"可相发明。

二、法度之衡:至公无私
文中以权衡、绳墨喻法度,强调"无私轻重""无私曲直",此与《慎子》"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一脉相承。人主用法当如"镜水之与形接",不存好恶私心,此即《管子·明法解》"任法而不任智"之要义。"权轻重不差蚊首"云云,尤见黄老家对法度精密性的追求,然其根本仍在"道"不在"术"。

三、无为而治的实践智慧
"扶拨在挠"四句最耐寻味:以针锋喻纠偏之精准,以险辟(陡壁)喻去邪之决断,既须"直施矫邪"的能动性,又持"不私辟险"的公正性。此中辩证,实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动注脚。末句"德无所立"当与首句"抱德"相参,谓德化流行而不着痕迹,正合《庄子·应帝王》"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之境。

要之,此段以神化无为统摄法度运用,将道家形上之道落实为治术之器。其思想脉络上承《老子》"道法自然",下启《文子》《鹖冠子》等黄老著作,在汉代政治哲学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读者当于"无为道宗"处着眼,方得其中三昧。
郑何 發表於 2025-5-9 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太上神化"章义疏

《主术训》此章递次阐明治道三重境界,其文脉精微,今试为析义:

一、治道三阶次第
"太上神化"为道治极境,以"抱德推诚"为体。《文子·精诚篇》云:"圣人在上,怀道而不言",此即《周易》"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之谓。次者"礼制"乃儒家正名分、明赏罚之器,《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争"可相发明。至若"赏贤罚暴",已落法家形名之术,然衡之以"无私",犹未失道本。

二、权衡之道的隐喻深意
"衡之左右无私轻重"诸喻,实本《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之旨。衡器、绳墨之喻,既见《庄子·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又与《韩非子·大体篇》"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相通。此中深意在于:法度虽为治标,然能"权轻重不差蚊首",则近乎道用之精微。

三、人主用术之要
"直施矫邪不私辟险"八字,可视为黄老"刑德相养"说的实践准则。《黄帝四经》云"法度者,正之至也",而此处强调"针锋"之精确,恰合《老子》"其微易散"之诫。所谓"好不能枉,谗不能乱",非谓杜绝情伪,实指《管子·心术》"动则失位,静乃自得"的君心修养功夫。

要之,此章以"神化-礼制-刑赏"为纲,暗合《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递降逻辑,然其落脚仍在"无为道宗"——盖衡平绳直之效,终须归于"德无所立"的玄同之境。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言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正可为此段注脚。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