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2|回覆: 2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卷35辯樂解詩解1同古人思君子之音興也勃焉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0 18: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
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益.曰數未得.
有間又曰:習數可益.曰志未得,有間又曰:
習志可益.子曰丘未,得其為人.有間有所,
謬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遠眺.曰丘迨得,
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貌長,曠如望羊,
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襄子避席,
葉拱對曰:君子聖人,其傳曰之,文王操也.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由甚不才,
先王制音,奏聲中節,流入於南,不歸於北.
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君子之音:
溫柔居中,養生育氣,憂愁之感,不加於心,
暴厲之動,不在於體.然乃所謂,治安之風.
小人之音:亢麗微末,象殺伐氣,中和之感,
不載於心,溫和之動,不存於體,然乃所以,
為亂之風.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詩,
詩曰南風,薰兮可解,吾民之慍,南風時兮,
可以阜兮,吾民之財.唯脩此化,興也勃焉,
德如泉流,以至於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
殷紂好為,北鄙聲其,廢也忽焉,至於今也,
王公大人,舉以為誡.舜起布衣,積德含和,
而終以帝;紂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
豈非各所,修之致乎.子路今也,匹夫之徒,
曾無意於,先王之制,習亡國聲,豈能保其,
七尺體哉?冉有以告,子路懼悔,靜思不食,
以至骨立.夫子乃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繁體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簡體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
有間,孔子有所繆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注釋師襄子:春秋時魯國樂官。
數:技巧,技藝。
繆然:王肅註:『繆然。深思貌。』
皋然:高貌。
眺:王肅註:『眺,見也。』
迨:dài,王肅註:『迨,近。』
黮:dàn,王肅註:『黮,黑貌。』
頎:王肅註:『頎,長貌。』
曠如望羊:
王肅註:『曠,用志廣遠。望羊,遠視也。』
奄有四方:
王肅註:『奄,同也。文王之時,三分天下有其二,後周有四方,文王之功也。』
王肅注『奄』解釋有誤。奄,覆蓋,包括之意。四庫、同文本作『掩』。
葉拱:王肅註:『葉拱,兩手薄其心也。』
葉拱,一種古時行禮的形式,即兩手環拱靠近胸口。
【文王操】:琴曲名。
譯文孔子向魯國的樂師師襄子學習彈琴。一天,師襄子說:『我雖然憑藉擊磬的技藝而成為樂官,然而我也善於彈琴。現今您已經能夠練習彈琴了,可以多學習一些樂器的彈奏。』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奏這首琴曲的技巧呢。』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這首曲子的彈奏技巧你已經掌握了,可以學習其他樂器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悟出這首曲子的內在思想呢。』
又過一段時間,師襄子說:『您已經體悟出這首曲子的內在思想,現在可以學習其他樂器的彈奏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悟出這首曲子的作者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露出一副莊重深、志向高遠的樣子,他眺望着遠處的高地說道:『我已經體悟到這首曲子的作者是什麼樣的人了。他膚色黝黑,身材頎長,志向廣遠,德掩天下,除了周文王,有誰能創作出這樣的樂曲呢?』
師襄子聽孔子之言,急忙離席而起,拱手向孔子行禮,說道:『您真是聖人啊!這就是傳說中的【文王操】。』
繁體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流入於南,不歸於北.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於心也,暴厲之動,不在於體也.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於心,溫和之動,不存於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之風.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唯脩此化,故其興也勃焉,德如泉流,至於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於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紂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於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簡體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入於南,不歸於北。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於心也;暴厲之動,不在於體也。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於心;溫和之動,不存於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之風。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民之財兮。」唯修此化,故其興也勃焉。德如泉流,至於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於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紂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於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譯文子路彈琴,孔子聽了,對冉有說:『太不像話了,子路太不聰明了。古代賢明的君王製作音樂,奏中正無邪的聲調加以節制,向南方流傳,不流向北方。因為南方是生育萬物的地方,北方是征戰廝殺的區域。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君子們的音樂溫柔適中,用來涵養生育萬物之氣,讓憂愁的心情從心內消除,把暴戾躁動之情從體內趕走。這樣的音樂,就是所說的太平盛世之風。小人的音樂則不同,激烈象徵殺伐征戰之氣,中正平和之感不存於心中,溫蘊平和的舉動不存在於身體。這樣的音樂,就是亂世之風。從前,舜彈奏五弦琴,製作了【南風】之詩,其詩是這樣的:'多麼溫和的南風啊,可以解除我們百勝心中的憂愁;多麼及時的南風啊,可以增加我們百姓的對富。」只因為用這樣的教化措施,所以他的興起非常快。舜的德政像清泉一樣流淌,直到今天王公大人們代代傳授不敢忘記。殷紂王喜好殺伐征戰之音,所以他的滅亡就非常迅速。直到今天王公大人們常以此為戒來教訓後人。舜本來是個普通百姓,不斷積累德行,胸懷平和,終於成為帝王。殷紂王本為天子,但荒淫殘暴,終於國滅身亡。這難道不是由各自的修養所導致的嗎?由啊,現今你一個平民,無視先王的禮制,而沉溺於亡國之聲,怎能保全你六七尺的身體呢?』冉有把孔子的話告訴了子路,子路聽後心裡既害怕又後悔,靜坐思考,不吃不喝,以致瘦得形銷骨立。孔子說:『有過錯能夠改正,子路又進步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30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語·辯樂解】琴道三階與聖王氣象闡微

【孔子家語·辯樂解】所載孔子學琴於師襄子一事,實為儒家樂教思想之精微體現。此段文字以琴道為媒介,層層遞進揭示"技藝-心志-人格"三重境界,非惟琴學要義,更暗合【大學】"格物致知"之序。今試析其理趣如次:

一、琴道三階:由技入道的修行次第
孔子習琴經歷"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三階段,恰與【禮記·樂記】"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相呼應。"數"者指法節奏,屬技術層面;"志"乃曲中意蘊,需心志體悟;至"得其為人"則達"人琴合一"之境。師襄子三次勸進而孔子固辭,正見聖人"物格而後知至"的嚴謹態度。

二、文王氣象的審美具現
孔子最終於琴聲中窺見"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的聖王形象,此非偶然。【周易·說卦】言"離為目,為雉",文王赤雀銜書之象本具光明特質,而"望羊"(仰視)之態暗合【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的聖王觀。琴音能傳達如此具體的視覺意象,印證【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的藝術通感理論。

三、南北樂教的政教隱喻
篇中"南音主生,北聲主殺"的論述,當與【周禮·大司樂】"六律六同"體系參看。南方屬離卦象徵文明教化,北方屬坎卦代表肅殺征戰。舜作【南風】而天下治,紂好北鄙而身死國滅,此中暗藏【易經】"見群龍無首吉"與"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陰陽消長之理。子路習琴不合中道,正犯【樂記】"奸聲亂色不留聰明"之戒,故孔子以"過而能改"點化,彰顯儒家"樂以和性"的教化功能。

結語
此段文字雖述琴事,實為"內聖外王"之道作注。孔子由琴悟文王之德,猶孟子所謂"以意逆志";師襄子"葉拱而對"的儀態,恰是【儀禮】"凡拱,天子揖,諸侯荼,大夫衡,士葉"的生動實踐。讀此篇當知:儒家樂教絕非單純藝術修養,實為貫通禮樂文明、體認聖賢氣象的重要途徑。今日研習國學,尤當效法孔子這種"由藝臻道"的治學精神。

(全文798字)
高杉 發表於 2025-7-30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語·辯樂解】琴道三階與聖王氣象闡微

【孔子家語·辯樂解】所載孔子學琴於師襄子一事,實為儒家樂教思想之精微體現。此段文字以層遞之法,揭示習琴三重境界——"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恰與【禮記·樂記】"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的樂教理論相呼應。

一、琴道三階的修習次第
孔子習琴首言"未得其數",此乃技術層面之精熟。師襄子所謂"可以益矣",實指琴曲節奏指法已臻純熟。然孔子進而求"志",即【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的深層意蘊。至"未得其為人"之問,已超越技藝與情感,直指人格氣象的體認。此三階正合【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為學次第。

二、文王氣象的審美觀照
孔子"睾然高望"所見"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之象,實為【周易·說卦】"乾為天,為君"的具象化呈現。"奄有四方"更暗合【詩經·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的聖王描述。師襄子稱此曲為【文王操】,印證【樂記】"樂者,所以象德也"的命題,表明古琴藝術乃人格精神的音聲外化。

三、南北樂教的政教隱喻
子路鼓琴章以"南音""北聲"對舉,構建出【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政教體系。"南者生育之鄉"對應【周易·離卦】"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的文明氣象,而"北者殺伐之城"則暗指【左傳】"紂為北鄙之聲"的暴政象徵。孔子以舜【南風】詩"解慍""阜財"之效,闡明【孝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教化功能。

四、修身與正樂的辯證
子路"靜思不食以至骨立",正是【論語·子罕】"吾見其進也"的改過典範。孔子"過而能改"之評,與【周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相通,揭示音樂修養終歸人格塑造。此段文字以琴道始,以修身終,完整呈現儒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教育哲學。

要之,此篇通過孔子習琴、論樂二事,構建起技藝—心志—人格的三重修養體系,其"君子之音溫柔居中"的審美標準,實為【中庸】"致中和"思想的藝術呈現。讀此篇當知:習琴非僅藝事,實乃"志道據德"之樞機,此即【樂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深意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