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9|回覆: 2

[法家思想] 【鶡冠子】卷上7近迭詩解1聖道先人人道義兵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8 20: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鶡冠子】卷上7近迭詩解1聖道先人人道
題文詩:
龐子,鶡冠子:聖道何先?曰先人.
龐子:人道何先?曰先兵.龐子:
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鶡冠子:天高難知,
有福不請,有禍不避,法天則戾.廣深厚,
多利鮮威,法地則辱.時舉錯代,更無,
法時則貳.三者不可,立化樹俗,故聖弗法.
龐子:陰陽何若?鶡冠子:神靈威明,
與天,勾萌動作,與地俱生,陰陽寒暑,
與時.則治,則亂,是故先人.
富則驕縱,貴則傲.兵者百歲,不一用,
不可,一日忘故,人道先兵.龐子:
先兵柰何?曰兵者,禮義忠信.必道,
失道故敢,以賤逆貴;不義故敢,以小侵大.
龐子:用之柰何?鶡冠子:行枉則禁,
正則舍,不殺降人,主道所高,莫貴約束,
得地失信,聖王弗據,言負約,各將有故.
【原文】
龐子問鶡冠子曰:『聖人之道何先?』鶡冠子曰:『先人。』龐子曰:『人道何先?』鶡冠子曰:『先兵。』龐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鶡冠子曰:『天高而難知,有福不可請,有禍不可避,法天則戾。地廣大深厚,多利而鮮威,法地則辱。時舉錯代,更無一,法時則貳。三者不可以立化樹俗,故聖人弗法。』
龐子曰:『陰陽何若?』鶡冠子曰:『神靈威明與天合,勾萌動作與地俱,陰陽寒暑與時至。三者聖人存則治,亡則亂,是故先人富則驕,貴則嬴。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龐子曰:『先兵柰何?』鶡冠子曰:『兵者禮義忠信也。』龐子曰:『願聞兵義。』鶡冠子曰:『失道故敢以賤逆貴,不義故敢以小侵大。』龐子曰:『用之柰何?』鶡冠子曰:『行枉則禁,反正則舍,是故不殺降人,主道所高,莫貴約束,得地失信,聖王弗據,倍言負約,各將有故。』
注釋

1、『先』:首要,重要。

2、『道』:行事之道。

3、『人』:人事。

4、『兵』:軍事。

5、天高而難知,有福不可請,有禍不可避,法天則戾。地廣大深厚,多利而鮮威,法地則辱。時舉錯代更無一,法時則貳。三者不可以立化樹俗,故聖人弗法:『請』,求。『法』,效法。『戾』,反,相反。『鮮』,少。吳世拱曰:『無威則下凌上。』『時』,四時。『舉錯』猶舉措,引申爲變化。『代更』,更替。『一』,專一。『貳』,不專一。『立』,設立。『化』,教化。『樹』,建立。『俗』,風俗。

6、神靈威明與天合,勾萌動作與地俱,陰陽寒暑與時至。三者聖人存則治,亡則亂,是故先人富則驕,貴則嬴。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神靈威明』,此言人的思想意識。『勾萌』,發生。【淮南本經】:『勾萌取物之初生,猶曰發生,引申爲人之造物。』『動作』,創造。『俱』,同。『陰陽寒暑』,言四氣,亦言人之感覺。『陰陽』猶溫涼。『陰陽寒暑』,指人對氣溫的感覺。『至』,到,來。『與時至』,即暑天人就熱,冬天人就涼。『三者』,指以上人的三種品質。『存』,存在,具備。『亡』,消失,不備。『治亂』,治謂之有條理,亂謂之無條理。『驕』,驕恣,放縱。『嬴』同『盈』,滿。『兵』,軍事,武器。『忘』,遺忘。

7、兵者禮義忠信也:張之純曰『晉士蒍論戰,以禮樂慈愛爲主,楚申叔時論戰,也德祥義禮信爲主,鶡冠子之說蓋本於此』。

8、『失道』:迷失正道。『不義』,沒有義。

9、『行枉則禁,反正則舍,是故不殺降人,主道所高,莫貴約束,得地失信,聖王弗據,倍言負約,各將有故』:『枉』,歪斜,不正。『禁』,止。『反正』,返歸正道。『舍』同『赦』。『主』,軍中主帥。『高』,尚,崇尚。『約束』,號令。『據』同『居』。『弗居』猶不取,不爲。『倍』同『背』。『負』,違背。『約』,盟約。『故』,災禍。
文】
龐煖問鶡冠子說:『聖人行事之道,當以何爲先?』

鶡冠子說:『以人爲先。』

龐煖問:『人道以何爲先?』

鶡冠子說:『以軍事爲先。』

龐煖問:『爲什麼捨棄天道而以人事爲先呢?』

鶡冠子說:『天高而難知,有福不可求,有禍不可避,效法天道只能與自己的願望相反。地廣大而深厚,多有利而少有威,所以說效法地只能使自己受辱。四時變化更替而不專一,所以說,效法四時則貳(不專一)。三者不可以設立教化,樹立美好的風俗,所以聖人不效法它們。』

龐煖問:『陰陽怎麼樣呢?』

鶡冠子說:『人的思想意識與天相合,人之造物,發生創造與地相同,人對氣溫的感覺溫涼寒暑與四時同至。人具備這三種品質則有條理,不具備這三種品質則無條理,所以聖人以人事爲先。富則驕恣放縱,貴則氣盈逼人。軍事百年不用一次,然而不可一日遺忘。所以說人事之道以兵爲先。』

龐煖問:『以軍事爲先怎麼樣呢?』

鶡冠子說:『軍事含禮義忠信之德。』

龐煖說:『我願意聽一聽『兵義』。』

鶡冠子說:『迷失正道,所以就敢以賤逆貴,沒有義,所以就敢以小侵大。』

龐煖問:『實際運用時怎麼樣呢?』

鶡冠子說:『言行不正就加以禁止,返歸正道則赦免不咎,所以不殺投降之人。軍中主帥,崇尚號令,得地失信,聖王不取。違背諾言,違背盟約,軍中大將會有災禍。』
陸佃-鶡冠子註:
近迭第七-1
龐子問鶡冠子曰:聖人之道何先?鷗冠子曰:先人。龐子曰:人道何先?鶡冠子曰:先兵。龐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鶡冠子曰:天高而難知,有福不可請,有禍不可避,法天則戾;地廣大深厚,多利一作則而鮮威
  天尊而不親,地親不不尊。
  法地則辱;時舉錯代更無一,法時則貳。三者不可以立化樹俗,故聖人弗法龐子曰:陰陽何若?鶡冠子曰:神靈威明與天合
  神之精明實靈。
勾萌動作與地俱,
  屈生日勾。
  陰陽寒暑與時至,三者聖人存則治、亡則亂,是故先人。富則驕,貴則羸。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龐子曰:先兵奈何?鶡冠子曰:兵者,禮、義、忠、信也。龐子曰:願聞兵義。鶡冠子曰:失道,故敢以賤逆貴;不義,故敢以小侵大。龐子曰:用之奈何?鶡冠子曰:行枉恥禁,反正則舍,是故不殺降人。  鷹不擊伏,況於人乎?
  主道所高,莫貴約束;得地失信,聖王弗據;倍言負約,各將有故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5-15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鶡冠子·近迭】聖道義兵發微
【鶡冠子·近迭】一篇,以龐子問、鶡冠子答之體,闡發聖道與人道相貫之義,尤重『義兵』之旨。此篇雖文辭簡奧,然其理路貫通黃老刑名之學,兼攝儒法之要,今試析其精義如次。

一、聖道先人:治術之本在德化
篇首言『聖道先人』,實承黃老『道生法』之緒。【鶡冠子·環流】云:『聖人之道,先天地生。』此『先人』非時序之先,乃價值之優位。聖道以無爲體,以化爲用,故能『不令而民自正』(【老子】第十七章)。龐子之問,暗合戰國兵家之惑:何以恃力者亡,而德化者昌?鶡冠子以『先人』爲答,正謂聖人法天道而制禮樂,兵戈雖凶,然合於義則爲民之司命。

二、人道義兵: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人道義兵』之說,實本【司馬法】『殺人安人,殺之可也』之旨。戰國兵爭,多以詐力相傾,鶡冠子獨標『義兵』,謂『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文子·上義】)。此與【荀子·議兵】『仁人之兵,王者之志』相表里。其要義有三:
1. 兵以義立:征伐必本於『禁殘止暴』,非爲拓土爭利。
2. 權以時動:『時不至不可強生』(【鶡冠子·世兵】),用兵合天時、人事乃吉。
3. 勝以德全:『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孫臏兵法·見威王】),然強立需以德繼之,否則如吳起之『戰勝亡國』。

三、道器相濟:黃老之術的實踐智慧
鶡冠子之學,以道爲體,以法爲用。其論義兵,實爲『道—法—兵』一體之體現:
道:聖道先人,即『執一以爲天下牧』(【老子】第二十二章)。
法:『法者,引得失以繩』(【經法·道法】),義兵即法之延伸。
兵:『兵者,刑之大者』(【尉繚子·兵令】),刑以輔德,兵以載道。

此三者環環相扣,恰如【鶡冠子·天權】所言:『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蓋戰國之世,徒言仁義則迂闊,純任刑名則暴戾,唯以道統術、以義制兵,方爲『聖道』之全體大用。

結語
【近迭】一篇,雖寥寥數語,實熔鑄黃老之宇宙觀、儒家之倫理觀、法家之實踐觀於一爐。其言『聖道先人』,非謂棄兵戈,乃以德性統攝暴力;其倡『義兵』,非美化戰爭,乃爲亂世立一『不得已而用之』的倫理底線。讀此篇者,當於『先人』處見天道之仁,於『義兵』處察人道之智,二者相濟,方得鶡冠子『道法自然,兵以載道』之深意。

(全文約780字)
馬奇 發表於 2025-5-21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鶡冠子·近迭】聖道義兵發微

【鶡冠子】近迭篇所載龐子之問,實爲戰國兵道思想之精要。今就"聖道先人,人道義兵"之旨,作三重闡發:

一、聖道先人之本
所謂"先人",非僅時序之先,實乃【易】"先天而天弗違"之境界。陸佃注曰:"聖人懸解於未兆",正合【老子】"爲之於未有"之旨。聖道之先,體現在三重維度:其一爲認知之先,【孫子兵法】"知彼知己"即此理;其二爲德化之先,【大學】"明明德"而後能新民;其三爲制度之先,【周禮】六官之設皆本天道。此三者,乃"先人"之實學。

二、義兵之辯證
篇中"人道義兵"之說,當與【司馬法】"仁本"篇互參。戰國兵家所謂"義",非宋襄之迂,乃【吳子】"禁暴救亂"之謂。其要義有三:師出必有名,如【榖梁傳】"誅不辟兄"之訓;用兵必有度,合於【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戰後必安民,暗合【尚書】"偃武修文"之教。黃老之學以刑德並施解此義,此即【黃帝四經】"刑晦而德明"之妙用。

三、近迭之現實意義
"近迭"篇名頗堪玩味。迭者,【說文】解作"更迭",近而能迭,正是戰國士人應對時變之智慧。其現實意義有三端:於治國,主張"時措之宜"(【中庸】語);於用兵,強調"因形制權"(【鬼谷子】術);於修身,追求"與化推移"(【文子】義)。此三者,皆本於"聖道先人"而達於"人道義兵"。

要之,【鶡冠子】此篇以兵道明治道,其思想脈絡上承【太公兵法】"全勝不鬥"之說,下啟【淮南子】"兵略訓"之論。昔班固【漢志】列鶡冠子爲道家,觀此篇兵道合一之論,可知其學實熔黃老、兵家於一爐。今人研讀,當以【帛書老子】與【銀雀山漢簡】相參證,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