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3|回復: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0好生诗解(全版)2忠質仁衛君子仁人言美隱顯言過微著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6 18: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家语】卷10好生诗解(全版)2忠質仁衛君子仁人言美隱顯言過微著
题文诗: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舞曰:古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古之君子,忠以為質,
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
何持劍乎?子路,今聞此言,請攝齊而,以受教也.楚王出遊,其良,左右請求.
王曰止之,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其不大,楚王不曰,遺弓,
人得而已,何必楚.君子仁人.孔子也者,為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問之曰子,
以為奚若?某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後,子曰當從,某子幾是.孔子,漆雕憑曰:
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也者孰賢?對曰臧氏,家有守龜,焉名曰蔡,
文仲三年,而為一兆,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見,若問三人,
賢與不賢,所未敢識.孔子:君子,漆雕氏子,言人之美,隱而顯;言人之過,
微而著.智不能及,明不能見,如此.
【全文】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為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而問之,曰:「子以為奚若?某以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後夫子曰:「當從某子幾是.」  孔子問漆雕憑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賢?」對曰:「臧氏家有守龜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為一兆,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之見,若問三人之賢與不賢,所未敢識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過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見,孰克如此.」
【原文】分段释解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齊裳下緝也受教者攝齊升堂)
【注释】
環---环[huán]1.形声。从玉,瞏huán声。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环,璧也。——【说文>。環堵---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郑玄 注:"环堵,面一堵也。五版为堵,五堵为雉。"攝齊--shè zī 摄齐..提起衣摆。古时官员升堂时谨防踩着衣摆,跌倒失态。表示恭敬有礼。朱熹 集注:"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
【译文】
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
        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以忠诚为特质),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
       子路聽了非常敬佩,感慨道:『啊!仲由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原文】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王恭王弓鳥嘷之良弓)
【译文】
楚王(恭王)外出游猎时丢失一张良弓,他的下属请求要去寻找弓,他说:『算了吧,楚国的国王丢失了弓,楚国的百姓得到了弓,何必去寻找弓呢?』(显示楚王宽广的胸襟:一方面,楚王不介意失去弓,愿意让另一个楚国人得弓;另一方面,他虽是君王,却不介意让一个臣民得弓,视君王与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觉可惜(不够完美),认为楚王的心胸尚不够宽广,没有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有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弓就好),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得弓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每个人与天下的任何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而問之,曰:「子以為奚若?某以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後夫子曰:「當從某子幾是.」(近也重獄事故與眾議之)
【注释】
獄訟---yù sòng 狱讼(1).讼事;讼案。(2).诉讼。(3).指诉讼者。 郑玄 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 贾公彦 疏:"狱讼相对,故狱为争罪,讼为争财。若狱讼不相对,则争财亦为狱,此为其出处。奚---xī 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幾---几(jī)1、苗头;预兆。2、政务。通"机"。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形】1、会意。从戌。戌,兵守也。2、细微,隐微。几,微也,殆也。--【说文】
【译文】
   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处理审判每一件案件和官司都要召集有关的人员来谈话,一一问询他们,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别人还有什么意见?』让大家都提出方案和意见,然后孔夫子说:『(通过分析比较)应该按照某某的意见比较恰当。』(这体现了孔子慎刑的思想,从『仁』的精神出发,将民主的东西引进诉讼,做出正确的判断。)
【原文】
    孔子問漆雕憑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賢?」對曰:「臧氏家有守龜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為一兆,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之見,若問三人之賢與不賢,所未敢識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過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見,孰克如此.」(克能也而宜為如也)
【注释】
漆雕-- qī diāo  孔子七十二贤人中有一位名叫漆雕开,字子若。他学识渊博,孔子劝他去当官,但漆雕开很谦虚的说:"自己的才能还不足以治理天下。"孔子听了,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为他而高兴。守龜---天子诸侯占卜用的龟甲。据【周礼】,此龟甲由专人(称龟人)掌守,故称。韦昭 注:『守龟,卜人。』兆---[zhào] 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
【译文】
孔子曾问漆雕凭:『你侍奉过臧文仲、臧武仲和孺子容,这三位大夫,哪位更贤明?』
    漆雕凭答:『臧家有掌守占卜用的龟甲的人,名'蔡」。(用龟占卜)文仲主事时三年占卜一次;武仲主事时三年占卜两次;孺子容主事时三年占卜三次,这些我是看见了的,如果一定要问三人哪个贤明,哪个不贤明,我就不清楚了。』
孔子说:『漆雕氏家的孩子(漆雕凭)还真是个君子呢!他赞美别人,表面隐晦但实质彰显;批评别人,话语不重但意思清楚(他谈人的优点,能从非常隐蔽处明明白白的发现,他谈人的过错,也能从很微小处给提出来)。是这样,如果智慧不够(还不能达到相当程度),自己又不能明白,又有谁能做到这个程度呢!』(臧文仲最贤明,所以『三年为一兆』。另外,从他的谥号来看也)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7-8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好生》篇义理阐微
——论君子以忠质仁卫之道

《家语》此章载子路戎服舞剑而问自卫之道,孔子答以“忠以为质,仁以为卫”,实为儒家内圣外王工夫之精要。子路刚勇,所重者在形器之防;夫子所言,则直指心性之本。二者境界高下,于此可见。

一、忠质为体:君子立身之本
“忠以为质”者,朱子释为“尽己之谓忠”,即《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之诚体。君子以忠信为质干,犹树木之有根本,非特事君之谓,实乃彻上彻下之工夫。郑玄注《周礼》云“中心曰忠”,此心常存主一无适之态,故能“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盖忠德至诚,自能感通天下,非谓神通,实乃德性之明照,如镜体明净则万象毕现。

二、仁卫为用:圣贤应世之方
“仁以为卫”者,非徒消极抵御,实含“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二义。遇不善则以忠化之,是仁之柔德;遭侵暴则以仁固之,是仁之刚德。马融谓“仁者必有勇”,正与此合。昔汤武吊民伐罪,孔子赞为“尽美矣”,皆此仁卫之道的体现。较之剑戟自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卫岂止一身?乃卫天地之正气也。

三、微显阐幽:圣言教化之妙
篇中“言美隐显,言过微著”八字,实关圣教法门。《周易》有“微显阐幽”之说,韩康伯注:“微以之显,幽以之阐。”孔子言德,每于日常显处指点精微;论过,则于纤芥微处照见大恶。此中教化,非徒辨是非,实欲学者于念虑萌处做工夫。程子言“圣人教人,多就日用间开导”,正与此章相发。

结语
观子路佩剑,犹执器求道;闻孔子忠仁之教,方知德润身之理。后儒言“性中自有刀剑”,即承此意。今人处世,多求术以防身,鲜修德以化物。读此章者,当思君子之卫,岂在干戈?《易》云“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斯之谓欤!

(全文798字)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7-20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好生》篇义理阐微

子路戎服见孔子一节,实为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之生动体现。孔子以"忠以为质,仁以为卫"回应子路之问,精要揭示了儒家君子处世之道的三重境界:

一、忠质为体
"忠"在此非仅事君之谓,乃《中庸》"尽己之谓忠"的本体义。朱子释"质"为"本",即君子以忠信为本体,诚如《易·乾文言》"忠信所以进德也"。此与《论语》"主忠信"一脉相承,强调内在德性的真实无妄。

二、仁德为用
"仁以为卫"彰显儒家德化力量。孔子"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暗合《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境。孟子所谓"仁者无敌",非谓无外敌,而是以仁德化解冲突,此即"以忠化之"的感通之道。"以仁固之"更见《尚书》"克宽克仁,彰信兆民"的政治智慧。

三、微显互证
篇中"言美隐显,言过微著"八字,实为《春秋》笔法精髓。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微其辞,深其旨",正与此呼应。君子观人察世,当如《周易》"见微知著",于隐显之间把握天理人伦之常变。

子路佩剑之问,恰显武勇之局限。孔子答以德性之剑,犹《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化育之道。程颐言"圣人之道,至平至易",此章可见圣人以日用问答开显性命之学的教化艺术。

今人读此,当思《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现代意义。在纷争不息的时代,儒家"忠质仁卫"之道,仍为文明冲突提供着以德服人的中国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