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9|回覆: 2

[中醫理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7良規2臣正忠讓非賞非威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4 20: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葛洪【抱朴子·篇】卷27良規2臣正忠讓非賞非威
題文詩:
若有奸佞,翼成驕亂,桀之,干辛推哆,
紂崇惡來,厲之黨也,改置忠良,不亦易乎?
除君側之,人,放流凶族,於四裔,
擁兵持疆,直道守法,嚴操柯斧,正色拱繩,
明賞必罰,有犯無赦,官賢任能,唯忠是與,
事無專擅,請而後行;君有違謬,據理正諫.
戰戰競競,不忘恭敬,使社稷,永安於上,
正其己身,無患於下.功成不處,乞骸告退,
高選忠能,進以自代,至精至誠,不亦綽綽,
有餘裕乎?何必,至尊璽紱,危所奉主.
夫君也者,天也父也.君而可廢,天亦可改,
父亦可易.功蓋世者,可以;威震主,
.戰勝攻取,勳勞無二,此徒且猶,
鳥盡弓棄,兔訖犬烹.況乎廢退,其君而欲,
後主愛己,是奚異夫,為人子而,舉其所生,
捐之山谷,取他人養,反而曰,能為伯瑜,
曾叄之孝,但吾,不中奉事,故棄去之.
日享三牲,昏定晨省,而其豈能,見憐信邪?
【原文】若有奸佞翼成驕亂,若桀之干辛推哆,紂之崇惡來,厲之黨也,改置忠良,不亦易乎?除君側之眾惡,流凶族於四裔,擁兵持疆,直道守法,嚴操柯斧,正色拱繩,明賞必罰,有犯無赦,官賢任能,唯忠是與,事無專擅,請而後行;君有違謬,據理正諫。戰戰競競,不忘恭敬,使社稷永安於上,己身無患於下。功成不處,乞骸告退,高選忠能,進以自代,不亦綽有餘裕乎?何必奪至尊之璽紱,危所奉之見主哉!
【譯文】如果有邪惡巧言的人助成難於收拾的動亂,像夏桀時的干辛和推哆,商紂時的崇侯虎和惡來,是一些兇惡的傢伙,改換為忠誠賢良的人,不也很容易嗎?除掉國君周圍的眾多邪惡的人,把兇惡的人放逐到四方邊遠的地方去;掌握軍隊守衛疆界,以恰當的辦法保守法度,嚴格地運用法規,嚴肅地把握準則;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有犯法者決不饒恕;任用賢者能人,只授官給忠者;事情沒有自作主張的,都在請示之後才實施;國君有了違道荒謬的行為,就據理直言勸諫。小心謹慎,不忘記謙恭有禮貌,使得江山社稷在上永遠安定,自身在下也就沒有禍患。功成業就但不自居,自己請求退職,選擇傑出的忠誠能幹的人,推薦上去代替自己,不是也寬寬綽綽很有迴旋餘地嗎?何必要去奪天子的璽印,危及所奉事的君主呢?
【原文】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廢,則天亦可改,父亦可易也。功蓋世者不賞,威震主身危。此徒戰勝攻取,勳勞無二者,且猶鳥盡而弓棄,兔訖而犬烹。況乎廢退其君,而欲後主之愛己,是奚異夫為人子而舉其所生捐之山谷,而取他人養之,而雲我能為伯瑜曾叄之孝,但吾親不中奉事,故棄去之。雖日享三牲,昏定晨省,豈能見憐信邪?
【譯文】國君,就是天,就是父親。國君可以黜廢,那麼天也就可以改,父親也可以換了。功勞蓋世的人不被獎賞,聲威使君主驚恐的自身就有危險。這些人就是打了勝仗攻佔了地盤,功勳無人可比的人,尚且像鳥打光了弓就被扔掉,兔子沒了狗就被煮食了一樣。更何況廢退他的國君,想讓後來的主人寵愛自己,這和作為別人的兒子,卻把生他的父母舉起扔進山谷,請來別的人奉養他們,而說「我能做到像韓伯瑜、曾參那樣孝順,但我的雙親不適合侍奉,所以拋棄了他們。」有什麼區別呢?這些人即使每日供奉牛、羊、豕三牲,晚上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怎麼能夠被人同情信任呢?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6-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良規】卷二七臣正忠讓非賞非威析義

葛洪此章所論,實為治國之樞機,臣道之綱維。其文以史為鑑,直指"奸佞翼成驕亂"之弊,誠乃魏晉之際政治生態之深刻寫照。今試析其要義三端:

一、去佞用賢之易理
文中舉夏桀之干辛、商紂之惡來為例,揭示"君側眾惡"乃亂政之源。葛洪謂"改置忠良,不亦易乎",此"易"字殊堪玩味。蓋指朝綱敗壞之際,若能決斷去奸,則撥亂反正實非難事。此論與【尚書·泰誓】"除惡務本"之旨暗合,然更強調人事更替之實效性。考其思想淵源,實承荀子"法後王"之說,而揚棄道家"無為"之論。

二、流放凶族之法度
"放流凶族之於四裔"之策,乃上古"五流有宅"遺制之變通。葛洪於此特重程序正義,強調"擁兵持疆,直道守法"。此與【周禮·秋官】"三宥三赦"制度相呼應,而尤重執法者當"嚴操柯斧,正色拱繩"。其法理思想實熔鑄儒法二家,既主刑罰明威,又倡中庸之道。

三、臣道實踐之辯證
篇題"臣正忠讓非賞非威"八字,實為全篇文眼。葛洪所倡之臣道,既非邀賞之偽忠,亦非畏威之苟且,而是"正色拱繩"的獨立人格。此種政治倫理,既不同於漢代董仲舒"屈民伸君"之說,亦有別於後來程朱"格君心之非"之論,體現出魏晉士人特有的風骨。

要之,此篇雖僅百餘言,然治亂之道、君臣之義盡在其中。葛洪身處晉室南渡之際,其說實有匡正時弊之深意。今日讀之,猶見其以史為鑑的智慧與守正不阿的士人精神。學者若能參透文中"直道守法"四字,則於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之精微,思過半矣。
錢佟 發表於 2025-6-27 08:16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良規】臣正忠讓之道發微
葛洪此章以"干辛推哆""惡來黨也"為鑑,直指廟堂治亂之樞機。其言"改置忠良,不亦易乎",非謂人事更迭之易,實彰君臣道義之難。考其要旨,可得三昧:

一曰 邪正之辨在器識
夏桀之干辛、商紂之惡來,皆"翼成驕亂"之典型。葛洪舉此非為史鑑陳列,乃揭示"君側眾惡"之形成機制——當"擁兵持疆"者不以直道自守,反"嚴操柯斧"以營私,則"拱繩"之器竟為亂階。此與【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說相發明,皆言人臣當以器識正邪,非以權勢判忠奸。

二曰 更張之法在綱紀
"放流凶族"之說,表面承襲【尚書·舜典】"流宥五刑"之制,實則暗含制度性糾偏思想。葛洪身處晉室式微之際,目睹門閥持柄而綱紀頹弛,故特標"直道守法"為更化之本。其"四裔"之議,非徒地理遷徙,實喻政治系統之淨化機制,與董仲舒"更化"說遙相呼應。

三曰 忠讓之極在守經
篇題"非賞非威"四字最堪玩味。葛洪破除"賞以勸善,威以懲惡"的庸常之見,指出真正的臣道在於"正色"守經。此即【論語】"以道事君"之升華,將忠君納入更高的道統維度。所謂"讓",非退避之謂,乃【周易】"謙以制禮"的積極守位智慧。

今觀葛洪之論,其價值不在具體措置,而在確立"臣道"的哲學基礎。當"柯斧"(權柄)與"拱繩"(法度)的象徵意義被解構重組,方顯魏晉士人對理想政治秩序的深刻思考。這種超越賞罰機制的忠讓觀,實為傳統政治哲學中極富現代啟示性的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