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5|回復: 2

[管子学说]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3地不易则四时节常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 20: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3地不易则四时节常
题文诗:
地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
教护家事,父母之则;正谏死节,臣下之则;
尽力供养,子妇之则.地不易则,万物生焉;
主不易则,百姓安焉;父不易则,家事辨焉;
臣不易则,主无过失;妇不易则,亲养备具.
用则者安,不用则危.地未尝易,所以常安.
天生地养,不易其则,至则至情,至情至神,
至神自生,自生自养,情无不在,地无不养.
春季也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季也者,
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季也者,阴气始下,
故万物收.冬季也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有节,有节有序.
赏赐刑罚,主之节也.四时未尝,不生杀也,
圣主未尝,不赏罚也.春秋冬夏,不更节序.
天覆万物,而制万物;地载万物,而养万物;
四时有情,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
不更其道.古今一也,至一至德,至德至道,
至道至情,情通古今,一情所通,真情遍在.
正文:
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教护家事,父母之则也。正谏死节,臣下之则也。尽力共养,子妇之则也。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主不易其则,故百姓安焉。父母不易其则,故家事辨焉。臣下不易其则,故主无过失。子妇不易其则,故亲养备具。故用则者安,不用则者危。地未尝易,其所以安也。故曰:『地不易其则。』(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地,生养万物,这是地的法则。治理和安定百姓,这是作君主的法则。指导和监护家事,这是作父母的法则。对君主正谏死节,这是作臣子的法则。对父母尽力供养,这是作子妇的法则。地不改变它的法则,所以万物生长。君主不改变他的法则,所以百姓安宁。父母不改变他的法则。所以家事得治。臣下不改变他的法则,君主就可以没有过失。子妇不改变他的法则,双亲就被奉养得周到。因此,遵照法则办事就平安,不遵照法则办事就危险,地从来不曾改变它的法则,因而总是处于安定的状态。所以说:『地不易其则。』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赏赐刑罚,主之节也。四时未尝不生杀也,主未尝不赏罚也。故曰:『春秋冬夏不更其节也。』
【译文】
春天,阳气开始上升,所以万物发生。夏天,阳气完全上升,所以万物成长。秋天,阴气开始降临,所以万物收敛。冬天,阴气完全降临,所以万物藏闭。故春夏生长,秋冬收闭,这是四时的节令。赏赐刑罚,这是君主的节度。四时从没有不实现生杀的。君主从没有不进行赏罚的。所以说:『春秋冬夏,不更其节也。』
(法天)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曰:『古今一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天,覆育而控制着万物;地,承载而生养着万物;四时,生长而藏闭着万物。从古至今,从来不改变这个常规。所以说:『古今一也。』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4-30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章阐微:论地德恒常与治道之本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章"地不易则四时节常"章,以天地之道喻治国之理,诚为黄老之学精义所在。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地德恒常与生化之理
经文"地养万物,地之则也",揭示大地"厚德载物"(《周易·坤卦》)之性。管子学派以"地不易其则"为宇宙运行根本,此与《黄帝四经·经法》"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之说相呼应。地德之要,在于其位势恒定而不妄动(《老子》"静为躁君"),方能成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时序规律。此中暗含"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第五十一章)的哲学逻辑。

二、君道法地与治术要义
"治安百姓,主之则也"一句,将自然法则引申至政治领域。管子主张"圣人法之,以覆载万民"(《管子·形势》),此与《文子·上仁》"人主之有民,犹城之有基"的比喻异曲同工。君主治国当效法大地之德:其一要"不易其则",即政策法令保持稳定性;其二须"养而不有",如《管子·牧民》所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其三当"载而无私",体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礼记·孔子闲居》)的公正性。

三、恒常之道的现代启示
此章对当代治理尤具镜鉴价值。所谓"四时节常",实指社会运行需建立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如商鞅"徙木立信"(《史记·商君列传》)即深得此中三昧。反观今日,政策摇摆不定则民无所措手足,此正违"地不易则"之诫。然恒常非僵化,《管子·正世》强调"不慕古,不留今",提示应在稳定中求变革,与《周易》"变通配四时"之理相通。

要之,本章以简驭繁,将自然哲学转化为政治智慧。其"地-主"对应模式,既承《洪范》"五行"思维,又开《春秋繁露》"天人感应"说之先河。读此章者,当于"不易"中见恒道,于"节常"中观时变,斯得管学之真髓矣。

(全文798字)
马而 發表於 2025-6-21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章义理阐微

《形势解》此章以"地不易则四时节常"为枢要,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相贯通的治理智慧。管子之学,向以"道法自然"为宗,此段经文虽简,然义理深湛,试为诸君剖判。

一、地德恒常与四时有序
"地不易则四时节常"七字,实含两重精义:其一明地理之恒常,大地承载万物而不改其性;其二彰天时之有序,四时更迭皆因地德稳固。此与《周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旨暗合。管子在此强调,自然法则的稳定性("不易")是万物生长的基础("节常"),此乃黄老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型表述。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可与此互参。

二、养民之道的双重维度
"地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四句,构建起天人相应的治理模型。前句以地道为喻,后句明人道之则,形成精妙的"取象比类"思维:
1. 地养万物:取法大地"厚德载物"之性,《道德经》"地法天"的实践体现
2. 主治安民:效法"春生夏长"之道,《尚书》"正德利用厚生"的政治转化

三、黄老治术的实践智慧
此段实为"无为而治"的注脚。管子主张君主当如大地般:
1. 恒常不易:确立稳定的制度("则")
2. 无私养育:普惠百姓如地载万物
3. 因时制宜:四时节常喻政策连贯性
此与《黄帝四经》"执道循理,必从本始"的统治术一脉相承。唐代杜佑《通典》论及此章,谓:"管氏之要,在因天地之性以立人极。"

四、当代启示
1. 生态智慧:"地不易"启示环境保护的恒常性
2. 治理哲学:政策稳定性与民生保障的辩证关系
3. 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赞天地之化育"的宇宙观

结语:此章虽简,实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以建人极"的宏大思维。管子之学,在战国诸子中独树一帜,其将道家自然哲学与法家制度理性熔于一炉的特质,于此可见端倪。读此经文,当与《牧民》《权修》诸篇互参,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注疏体例,不作枝蔓,直指本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