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3|回覆: 0

[管子學說]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3地不易則四時節常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 20: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3地不易則四時節常
題文詩:
地養萬物,地之則也;治安百姓,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父母之則;正諫死節,臣下之則;
盡力供養,子婦之則.地不易則,萬物生焉;
主不易則,百姓安焉;父不易則,家事辨焉;
臣不易則,主無過失;婦不易則,親養備具.
用則者安,不用則危.地未嘗易,所以常安.
天生地養,不易其則,至則至情,至情至神,
至神自生,自生自養,情無不在,地無不養.
春季也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季也者,
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季也者,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冬季也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
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有節,有節有序.
賞賜刑罰,主之節也.四時未嘗,不生殺也,
聖主未嘗,不賞罰也.春秋冬夏,不更節序.
天覆萬物,而制萬物;地載萬物,而養萬物;
四時有情,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
不更其道.古今一也,至一至德,至德至道,
至道至情,情通古今,一情所通,真情遍在.
正文:
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治安百姓,主之則也。教護家事,父母之則也。正諫死節,臣下之則也。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辨焉。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故曰:『地不易其則。』(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地,生養萬物,這是地的法則。治理和安定百姓,這是作君主的法則。指導和監護家事,這是作父母的法則。對君主正諫死節,這是作臣子的法則。對父母盡力供養,這是作子婦的法則。地不改變它的法則,所以萬物生長。君主不改變他的法則,所以百姓安寧。父母不改變他的法則。所以家事得治。臣下不改變他的法則,君主就可以沒有過失。子婦不改變他的法則,雙親就被奉養得周到。因此,遵照法則辦事就平安,不遵照法則辦事就危險,地從來不曾改變它的法則,因而總是處於安定的狀態。所以說:『地不易其則。』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賞賜刑罰,主之節也。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故曰:『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譯文】
春天,陽氣開始上升,所以萬物發生。夏天,陽氣完全上升,所以萬物成長。秋天,陰氣開始降臨,所以萬物收斂。冬天,陰氣完全降臨,所以萬物藏閉。故春夏生長,秋冬收閉,這是四時的節令。賞賜刑罰,這是君主的節度。四時從沒有不實現生殺的。君主從沒有不進行賞罰的。所以說:『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法天)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曰:『古今一也。』(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天,覆育而控制着萬物;地,承載而生養着萬物;四時,生長而藏閉着萬物。從古至今,從來不改變這個常規。所以說:『古今一也。』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4-30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闡微:論地德恆常與治道之本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地不易則四時節常"章,以天地之道喻治國之理,誠為黃老之學精義所在。今試析其要旨三端:

一、地德恆常與生化之理
經文"地養萬物,地之則也",揭示大地"厚德載物"(【周易·坤卦】)之性。管子學派以"地不易其則"為宇宙運行根本,此與【黃帝四經·經法】"地之恆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之說相呼應。地德之要,在於其位勢恆定而不妄動(【老子】"靜為躁君"),方能成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時序規律。此中暗含"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第五十一章)的哲學邏輯。

二、君道法地與治術要義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一句,將自然法則引申至政治領域。管子主張"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管子·形勢】),此與【文子·上仁】"人主之有民,猶城之有基"的比喻異曲同工。君主治國當效法大地之德:其一要"不易其則",即政策法令保持穩定性;其二須"養而不有",如【管子·牧民】所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其三當"載而無私",體現"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禮記·孔子閒居】)的公正性。

三、恆常之道的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治理尤具鏡鑒價值。所謂"四時節常",實指社會運行需建立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如商鞅"徙木立信"(【史記·商君列傳】)即深得此中三昧。反觀今日,政策搖擺不定則民無所措手足,此正違"地不易則"之誡。然恆常非僵化,【管子·正世】強調"不慕古,不留今",提示應在穩定中求變革,與【周易】"變通配四時"之理相通。

要之,本章以簡馭繁,將自然哲學轉化為政治智慧。其"地-主"對應模式,既承【洪範】"五行"思維,又開【春秋繁露】"天人感應"說之先河。讀此章者,當於"不易"中見恆道,於"節常"中觀時變,斯得管學之真髓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