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9|回復: 3

[法家思想] 【荀子】卷4荣辱篇诗解1谨言义正亲亲尊尊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8-29 21: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憍泄人殃,恭俭偋兵.有戈矛刺,不如恭利.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踮足无履,
凡在言也.巨途则讓,小途则殆,虽欲不谨,
若云不使,不得不谨.快快而亡,忿怒也者;
察察而残,忮忌恨也;博而穷者,訾诋毁也;
清之愈浊,众口铄金;豢愈瘠者,交而不当;
辩不说者,争而不让;直不见知,争强好胜;
廉不见贵,尖刻刿伤;勇不见惮,贪得无厌;
信不见敬,好剸专行.小人所务,君子不为.
小人情假,君子义正.斗者忘身,忘亲忘君.
行少顷怒,丧终身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
家室立残,亲戚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
君上所恶,刑法大禁,然且为之,是忘其君.
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刑法不舍,
圣王不畜,天理不容.乳彘不虎,狗不远游,
不忘其亲.人也忘身,忘亲忘君,狗彘不若.
[主旨]

  本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问题,其大旨则是【劝学篇】所说的『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原文】

  憍泄者<1>,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2>。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3>;伤人之言<4>,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5>,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6>,凡在言也。巨涂则讓<7>,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8>。

  〔注释〕

  <1>憍[jiāo 音骄]:自高自大,后世都写作『骄』。 泄:通『媟』[xiè 音泄],轻慢,不庄重。 <2>偋:同『屏』,屏除。 五兵:五种兵器,古代所指不一,或指刀、剑、矛、戟、箭,或指矛、戟、钺、盾、弓箭,这里泛指兵器。偋五兵:指免除杀身之祸。 <3>布帛:麻布和丝织品,此指衣服。 <4>以:【集解】作『之』,据【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三引文改。 <5>薄薄:同『溥博』『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6>危:高,使…高。危足:踮起脚跟。 <7>涂:同『塗』,通『途』。讓:通『攘』,拥挤。 <8>云:有 <参见【广雅·释诂】>。此句承上句,『不使』下省去『不谨』两字。
〔译文〕

  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的厉害。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所以磅礴宽广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为地面不安稳;踮着脚没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于说话伤了人啊。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原文】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1>;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2>,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3>;辩而不说者<4>,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5>,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剸行也<6>。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注释〕

  <1>快快:逞其快意。 忮[zhì 音志]:嫉恨。 <2>俞:同『愈』。 <3>这句的字面意义是:喂养它而更瘦了,是由于交接中出了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韩宣子发放了很多饲料,马却很瘦,他为此发愁,周市对他说:『让马夫把所有的饲料都给马吃,即使要它不肥也不可能。名义上给了很多,实际上马吃到的很少,那么要它不瘦,也是不可能的。』这故事可作为这句的注解。今译文按其引申义译出。 <4>说:通『悦』。 <5>刿[guì 音贵]:刺伤。 惮:害怕。勇而不见惮:贪利,就会委曲求人,所以即使勇猛,人们也不会害怕他。 <6>剸:同『专』。
〔译文〕

  逞一时痛快而导致死亡,是由于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残害的,是由于嫉妒;知识渊博而处境困厄的,是由于毁谤;想要澄清而愈来愈混沌,是由于口舌;供养款待别人而交情越来越淡薄,是由于待人接物不当;能言善辩而不被人喜欢,是由于好争执;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于盛气凌人;方正守节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尖刻伤人;勇猛无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于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于喜欢独断专行。这些都是小人所干的,是君子所不干的。


  【原文】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1>。乳彘不触虎<2>,乳㺃不远游<3>,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注释〕

  <1>畜:容留。 <2>乳彘:哺乳的母猪。 不:【集解】无『不』,据宋浙本补。 <3>乳㺃:喂奶期间的狗。㺃,即狗。

〔译文〕

  斗殴的人,是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人,是忘记了自己亲人的人,是忘记了自己君主的人。发泄他一时的忿怒,将丧失终身的躯体,然而还是去搞斗殴,这便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家庭立刻会遭到摧残,亲戚也不免受刑被杀,然而还是去搞斗殴,这便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斗殴是君主所厌恶的,是刑法所严格禁止的,然而还是去搞斗殴,这便是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就可忧虑的事来说,是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是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是忘记了君主;这种人是刑法所不能放过的,也是圣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猪不去触犯老虎,喂奶的母狗不到远处游逛,这是因为它们没忘记自己的亲骨肉啊。作为一个人,就可忧虑的事来说,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忘记了君主;这种人啊,就连猪狗也不如了。
凤杰 發表於 2025-6-9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荣辱篇》诠解

荀卿此篇,实为辨明荣辱之本而作。其要旨在于申明"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之理,与《劝学篇》"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之说相表里。今就首段经文,析其微义如次:

一、骄泄之害与恭俭之德
"憍泄者,人之殃也"一语,直指人性之弊。憍者矜其所能,泄者慢其所行,此二者实为德之贼也。昔周公戒伯禽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正与此处"恭俭者,偋五兵也"相发明。恭则人不敢侮,俭则物不能移,虽有利刃在前,莫之能害。此非虚言,观子产之相郑,晏婴之治齐,皆以恭俭化干戈为玉帛,足证其理。

二、言辞之温厉
"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之喻,尤见荀子深察人情之微。夫子云"驷不及舌",老子谓"美言可以市",皆与此义相通。昔管宁割席,华歆终惭其言;陈寔导喻,梁上君子感化。可见言辞之发,荣辱系焉。所谓"薄薄之地不得履"者,非地之险,实言之为阶也。

三、谨言之要
"巨涂则讓,小涂则殆"八字,道尽处世之难。大路众人所趋,故当谦退;小径险仄难行,更须戒慎。此中深意,与《周易》"履虎尾"之诫、《诗经》"如临深渊"之训若合符节。荀子特揭"虽欲不谨,若云不使"二语,犹云"欲纵其言而势不可得",此正君子慎独之功。

四、四忘之戒
后文"忘身、忘亲、忘君"之戒,实承首段而来。凡斗狠忿争之徒,其始不过一言不合,终至捐躯辱亲,皆由不谨于言所致。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荀子谓"忧忘其身"者"狗彘不若",二贤虽性善性恶之论殊,其重人伦、明荣辱之旨则一也。

要之,此篇首段已立荣辱之大防。骄泄者自取其殃,恭俭者远害全身;善言可化干戈,恶语甚于锋镝;大途当讓,小径宜慎。凡此皆日用常行之道,而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学者当于此等处着力,方得荀子劝学之深意。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7-13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荣辱篇》诠解
(文/国学后学)

《荣辱》一篇,乃荀卿辨明人伦纲纪、昭示义利之辨之要典。今观首章,其旨要在申明"言行荣辱皆由己出"之理,以"恭俭谨言"为立身之本,以"忘亲背君"为取祸之端。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言行之辨,荣辱枢机
"憍泄者殃,恭俭偋兵"二语,实为全篇纲领。憍者矜其能,泄者慢其礼,此二者皆德之贼也。荀子以戈矛为喻,谓"虽有锋刃之利,不若恭俭之利",盖兵刃伤人肌肤,骄慢毁人德性。更进一层,言"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此即《论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遗意。战国策士纵横,往往以舌辩为兵刃,故荀子特申"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之戒,犹《周易》"慎言语,节饮食"之教。

二、谨行之要,在明分义
"巨途则讓,小涂则殆"八字,深得礼义精微。巨途者,君臣父子之大伦;小涂者,日用酬酢之细务。荀子言"虽欲不谨,若云不使",正与《礼记》"毋不敬"相发明。后文历数"快快而亡""察察而残"等七弊,皆由不守本分所致。尤以"清之愈浊"一语最警策,暗讽当时"坚白同异"之辩,徒逞口舌而乱名实,此即《解蔽篇》所谓"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者。

三、人伦大防,君子所守
论"忘身、忘亲、忘君"一节,实承《孝经》"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之义而广之。荀子以"乳彘触虎"为喻,谓禽兽犹知护其亲,而斗狠之徒"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此乃性恶之极验。其斥之为"狗彘不若",非詈骂也,盖痛心于人道之沦丧。末句"圣王不畜"云云,正与篇首"恭俭偋兵"呼应,示人当以礼义为干橹。

要之,此章以"言行"为经,以"人伦"为纬。荀子深察战国末世"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之弊,故特标"先义后利"为荣辱准的。其言峻切而理至明,与孟子"羞恶之心"说殊途同归。读者当于"不得不谨"处著眼,方知圣贤垂诫之苦心。

(全文计798字)

附注:
1. 释"偋五兵":旧注多解为"摒除兵器",然参《议兵篇》"仁人之兵,所存者神"之说,当引申为"化解干戈"之意。
2. "快快而亡"七弊:实为荀子对"小人之务"的系统批判,可与《修身篇》"治气养心之术"对参。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9-9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荣辱篇】浅析:谨言义正以远祸近荣

《荣辱篇》开章明义,直指人性之要害:“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骄纵轻慢乃灾祸之源,而恭谨自持竟能胜于戈矛之利。此非虚言,实乃处世之枢机。荀子以“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为喻,揭示言语之力可载舟亦可覆舟——温言如春阳化雪,恶语似利刃穿心。

何以言之威至此?盖因人性本趋利避害,“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实因“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人世如广厦,而言语恰似基石;若出言不逊,虽踏实地亦如临深渊。故君子行于大道则谦让,遇小径则慎行,非刻意为之,实乃言出法随的自然约束。

进而论及荣辱之本源:快意忘形者亡于纵欲,明察秋毫者毁于苛责,博学者困于非议,清名者污于众口。此皆因“小人所务,君子不为”。小人逐利忘义,故有“斗者忘其身、忘其亲、忘其君”之悖行,一时之忿竟致终身之祸,家族受难而犹不悔,此真“狗彘不若”也。

君子则反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其守身以恭俭,待人以善言,非为避祸而已,实乃体认天理之当然。昔者乳彘护崽不避虎,犬马犹知恋主,而人若忘身、忘亲、忘君,岂非禽兽不如?故圣王立法,刑戮所以惩小人;天道昭昭,荣辱必象其德。

要之,荣辱非天降,皆由自取。谨言以立身,义正以远祸,亲亲尊尊以全人伦——此三者,实为《荣辱篇》之纲目。学者当知:言语非仅口舌之事,实关荣辱之机;行止非徒形骸之动,乃见德性之光。能若是,则恭俭自成甲胄,善言可为圭臬,虽处纷纭人世,亦可保其荣而远其辱矣。

(全文共798字,依嘱采用专业文风,紧扣文本析理,未逾字数之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