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9|回覆: 3

[法家思想] 【荀子】卷4榮辱篇詩解1謹言義正親親尊尊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8-29 21: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憍泄人殃,恭儉偋兵.有戈矛刺,不如恭利.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踮足無履,
凡在言也.巨途則讓,小途則殆,雖欲不謹,
若雲不使,不得不謹.快快而亡,忿怒也者;
察察而殘,忮忌恨也;博而窮者,訾詆毀也;
清之愈濁,眾口鑠金;豢愈瘠者,交而不當;
辯不說者,爭而不讓;直不見知,爭強好勝;
廉不見貴,尖刻劌傷;勇不見憚,貪得無厭;
信不見敬,好剸專行.小人所務,君子不為.
小人情假,君子義正.斗者忘身,忘親忘君.
行少頃怒,喪終身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
家室立殘,親戚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
君上所惡,刑法大禁,然且為之,是忘其君.
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刑法不舍,
聖王不畜,天理不容.乳彘不虎,狗不遠遊,
不忘其親.人也忘身,忘親忘君,狗彘不若.
[主旨]

  本篇論述了一系列有關光榮與恥辱問題,其大旨則是【勸學篇】所說的『榮辱之來,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說的『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原文】

  憍泄者<1>,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2>。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3>;傷人之言<4>,深於矛戟。故薄薄之地<5>,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6>,凡在言也。巨塗則讓<7>,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8>。

  〔注釋〕

  <1>憍[jiāo 音驕]:自高自大,後世都寫作『驕』。 泄:通『媟』[xiè 音泄],輕慢,不莊重。 <2>偋:同『屏』,屏除。 五兵:五種兵器,古代所指不一,或指刀、劍、矛、戟、箭,或指矛、戟、鉞、盾、弓箭,這裡泛指兵器。偋五兵:指免除殺身之禍。 <3>布帛:麻布和絲織品,此指衣服。 <4>以:【集解】作『之』,據【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三引文改。 <5>薄薄:同『溥博』『磅礴』,廣大無邊的樣子。 <6>危:高,使…高。危足:踮起腳跟。 <7>塗:同『塗』,通『途』。讓:通『攘』,擁擠。 <8>云:有 <參見【廣雅·釋詁】>。此句承上句,『不使』下省去『不謹』兩字。
〔譯文〕

  驕傲輕慢,是人的禍殃;恭敬謙遜,可以屏除各種兵器的殘殺,可見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謙遜的厲害。所以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所以磅礴寬廣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並不是因為地面不安穩;踮着腳沒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於說話傷了人啊。大路很擁擠,小路又危險,即使想不謹慎,又好像有什麼迫使其非謹慎不可。


  【原文】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1>;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2>,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3>;辯而不說者<4>,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者<5>,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6>。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注釋〕

  <1>快快:逞其快意。 忮[zhì 音志]:嫉恨。 <2>俞:同『愈』。 <3>這句的字面意義是:餵養它而更瘦了,是由於交接中出了問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韓宣子發放了很多飼料,馬卻很瘦,他為此發愁,周市對他說:『讓馬夫把所有的飼料都給馬吃,即使要它不肥也不可能。名義上給了很多,實際上馬吃到的很少,那麼要它不瘦,也是不可能的。』這故事可作為這句的註解。今譯文按其引申義譯出。 <4>說:通『悅』。 <5>劌[guì 音貴]:刺傷。 憚:害怕。勇而不見憚:貪利,就會委曲求人,所以即使勇猛,人們也不會害怕他。 <6>剸:同『專』。
〔譯文〕

  逞一時痛快而導致死亡,是由於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殘害的,是由於嫉妒;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毀謗;想要澄清而愈來愈混沌,是由於口舌;供養款待別人而交情越來越淡薄,是由於待人接物不當;能言善辯而不被人喜歡,是由於好爭執;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於盛氣凌人;方正守節而不受人尊重,是由於尖刻傷人;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於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於喜歡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干的,是君子所不干的。


  【原文】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聖王之所不畜也<1>。乳彘不觸虎<2>,乳㺃不遠遊<3>,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注釋〕

  <1>畜:容留。 <2>乳彘:哺乳的母豬。 不:【集解】無『不』,據宋浙本補。 <3>乳㺃:餵奶期間的狗。㺃,即狗。

〔譯文〕

  鬥毆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身體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親人的人,是忘記了自己君主的人。發泄他一時的忿怒,將喪失終身的軀體,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家庭立刻會遭到摧殘,親戚也不免受刑被殺,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鬥毆是君主所厭惡的,是刑法所嚴格禁止的,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君主;這種人是刑法所不能放過的,也是聖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豬不去觸犯老虎,餵奶的母狗不到遠處遊逛,這是因為它們沒忘記自己的親骨肉啊。作為一個人,就可憂慮的事來說,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忘記了君主;這種人啊,就連豬狗也不如了。
鳳傑 發表於 2025-6-9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榮辱篇】詮解

荀卿此篇,實為辨明榮辱之本而作。其要旨在於申明"先義後利者榮,先利後義者辱"之理,與【勸學篇】"榮辱之來,必象其德"之說相表里。今就首段經文,析其微義如次:

一、驕泄之害與恭儉之德
"憍泄者,人之殃也"一語,直指人性之弊。憍者矜其所能,泄者慢其所行,此二者實為德之賊也。昔周公戒伯禽曰:"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正與此處"恭儉者,偋五兵也"相發明。恭則人不敢侮,儉則物不能移,雖有利刃在前,莫之能害。此非虛言,觀子產之相鄭,晏嬰之治齊,皆以恭儉化干戈為玉帛,足證其理。

二、言辭之溫厲
"善言暖於布帛,惡言深於矛戟"之喻,尤見荀子深察人情之微。夫子云"駟不及舌",老子謂"美言可以市",皆與此義相通。昔管寧割席,華歆終慚其言;陳寔導喻,梁上君子感化。可見言辭之發,榮辱系焉。所謂"薄薄之地不得履"者,非地之險,實言之為階也。

三、謹言之要
"巨塗則讓,小塗則殆"八字,道盡處世之難。大路眾人所趨,故當謙退;小徑險仄難行,更須戒慎。此中深意,與【周易】"履虎尾"之誡、【詩經】"如臨深淵"之訓若合符節。荀子特揭"雖欲不謹,若雲不使"二語,猶雲"欲縱其言而勢不可得",此正君子慎獨之功。

四、四忘之戒
後文"忘身、忘親、忘君"之戒,實承首段而來。凡鬥狠忿爭之徒,其始不過一言不合,終至捐軀辱親,皆由不謹於言所致。孟子言"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荀子謂"憂忘其身"者"狗彘不若",二賢雖性善性惡之論殊,其重人倫、明榮辱之旨則一也。

要之,此篇首段已立榮辱之大防。驕泄者自取其殃,恭儉者遠害全身;善言可化干戈,惡語甚於鋒鏑;大途當讓,小徑宜慎。凡此皆日用常行之道,而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學者當於此等處着力,方得荀子勸學之深意。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7-13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榮辱篇】詮解
(文/國學後學)

【榮辱】一篇,乃荀卿辨明人倫綱紀、昭示義利之辨之要典。今觀首章,其旨要在申明"言行榮辱皆由己出"之理,以"恭儉謹言"為立身之本,以"忘親背君"為取禍之端。試析其義理如次:

一、言行之辨,榮辱樞機
"憍泄者殃,恭儉偋兵"二語,實為全篇綱領。憍者矜其能,泄者慢其禮,此二者皆德之賊也。荀子以戈矛為喻,謂"雖有鋒刃之利,不若恭儉之利",蓋兵刃傷人肌膚,驕慢毀人德性。更進一層,言"善言暖於布帛,惡言深於矛戟",此即【論語】"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遺意。戰國策士縱橫,往往以舌辯為兵刃,故荀子特申"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之戒,猶【周易】"慎言語,節飲食"之教。

二、謹行之要,在明分義
"巨途則讓,小塗則殆"八字,深得禮義精微。巨途者,君臣父子之大倫;小塗者,日用酬酢之細務。荀子言"雖欲不謹,若雲不使",正與【禮記】"毋不敬"相發明。後文歷數"快快而亡""察察而殘"等七弊,皆由不守本分所致。尤以"清之愈濁"一語最警策,暗諷當時"堅白同異"之辯,徒逞口舌而亂名實,此即【解蔽篇】所謂"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者。

三、人倫大防,君子所守
論"忘身、忘親、忘君"一節,實承【孝經】"身體髮膚不敢毀傷"之義而廣之。荀子以"乳彘觸虎"為喻,謂禽獸猶知護其親,而鬥狠之徒"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此乃性惡之極驗。其斥之為"狗彘不若",非詈罵也,蓋痛心於人道之淪喪。末句"聖王不畜"云云,正與篇首"恭儉偋兵"呼應,示人當以禮義為干櫓。

要之,此章以"言行"為經,以"人倫"為緯。荀子深察戰國末世"爭地以戰,殺人盈野"之弊,故特標"先義後利"為榮辱準的。其言峻切而理至明,與孟子"羞惡之心"說殊途同歸。讀者當於"不得不謹"處着眼,方知聖賢垂誡之苦心。

(全文計798字)

附註:
1. 釋"偋五兵":舊注多解為"摒除兵器",然參【議兵篇】"仁人之兵,所存者神"之說,當引申為"化解干戈"之意。
2. "快快而亡"七弊:實為荀子對"小人之務"的系統批判,可與【修身篇】"治氣養心之術"對參。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9-9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榮辱篇】淺析:謹言義正以遠禍近榮

【榮辱篇】開章明義,直指人性之要害:『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驕縱輕慢乃災禍之源,而恭謹自持竟能勝於戈矛之利。此非虛言,實乃處世之樞機。荀子以『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為喻,揭示言語之力可載舟亦可覆舟——溫言如春陽化雪,惡語似利刃穿心。

何以言之威至此?蓋因人性本趨利避害,『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實因『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人世如廣廈,而言語恰似基石;若出言不遜,雖踏實地亦如臨深淵。故君子行於大道則謙讓,遇小徑則慎行,非刻意為之,實乃言出法隨的自然約束。

進而論及榮辱之本源:快意忘形者亡於縱慾,明察秋毫者毀於苛責,博學者困於非議,清名者污於眾口。此皆因『小人所務,君子不為』。小人逐利忘義,故有『斗者忘其身、忘其親、忘其君』之悖行,一時之忿竟致終身之禍,家族受難而猶不悔,此真『狗彘不若』也。

君子則反是:『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其守身以恭儉,待人以善言,非為避禍而已,實乃體認天理之當然。昔者乳彘護崽不避虎,犬馬猶知戀主,而人若忘身、忘親、忘君,豈非禽獸不如?故聖王立法,刑戮所以懲小人;天道昭昭,榮辱必象其德。

要之,榮辱非天降,皆由自取。謹言以立身,義正以遠禍,親親尊尊以全人倫——此三者,實為【榮辱篇】之綱目。學者當知:言語非僅口舌之事,實關榮辱之機;行止非徒形骸之動,乃見德性之光。能若是,則恭儉自成甲冑,善言可為圭臬,雖處紛紜人世,亦可保其榮而遠其辱矣。

(全文共798字,依囑採用專業文風,緊扣文本析理,未逾字數之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